遠望3號船幫助穿越「黑障」 天鏈二號01星提供信息傳輸支持保駕...

2020-12-20 雲南網

原標題:遠望3號船幫助穿越「黑障」 天鏈二號01星提供信息傳輸支持保駕護航 只為「嫦五」回家

在嫦娥五號歸家的旅途中,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在印度洋深處,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

此次任務,遠望3號船是唯一的海上測控力量。任務中,該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氣層「黑障」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任務。據了解,返回器在「黑障」中只能通過船載單脈衝雷達和光電經緯儀進行捕獲跟蹤,看似只有短暫的3分鐘,但測控的難度超乎想像。

針對複雜的測控流程,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總體技術室工程師王二建說:「光學跟蹤設備好比用肉眼通過望遠鏡尋找天空中高速飛行的流星,目標飛行特別快,捕獲難度很大。而船上搭載的單脈衝雷達搜索波束比較窄,加上返回器上無天地應答信號,雷達需利用等離子殼反射信號進行跟蹤,等離子殼表面非常不規則,反射信號起伏非常巨大,這些都給目標搜索捕獲及穩定跟蹤帶來了巨大挑戰。」

遠望3號船總調度員張煒說,為了高效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遠望3號船提前進入任務狀態,做好了充足準備。任務中遠望3號船S頻段統一測控設備在返回器進「黑障」前短暫的100秒窗口內第一時間發出調姿指令;光電經緯儀承擔了返回器光學跟蹤任務,直觀地提供了返回器飛行影像信息;單脈衝雷達主要負責返回器「黑障」區外測任務,為全區提供可靠的測量數據,是返回器進入大氣層接力測控的「第一棒」,也是整個測控支持系統中的重要環節。

在著陸場搜救任務中,還有一顆衛星起到重要作用,這就是我國第二代數據中繼衛星系統的第一顆衛星——天鏈二號01星。該星建立起搜救空中分隊通信直升機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信息傳輸鏈路,實現了圖像、話音、調度等業務數據的實時傳輸,為搜救任務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鏈二號01星於2019年3月發射,可以為載人太空飛行器、衛星、運載火箭等用戶提供出色的數據中繼、測控和傳輸等服務。在此次任務前,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根據著陸場指揮部安排,通過手動輸入嫦娥五號理論著陸坐標點進行相關狀態配置,配合進行了多次著陸場任務演練,並提前加載任務操作計劃,設置初始指向經緯度等相關參數。

「在搜救人員登機之前,我們的通信操作崗位工作人員已經根據調度指揮口令開啟了直升機調度措施,在搜救任務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監視各種信息傳輸鏈路的保持情況,仔細觀察光學吊艙圖像的傳輸情況。」任務總體工程師秦銘晨介紹,崗位人員必須足夠認真細緻,根據直升機的實時位置,及時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天線指向,確保了搜救信息傳輸暢通。

「23天前,我們也是在這個大廳通過天鏈衛星為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提供了天基測控服務,順利將嫦娥五號送出去。今天,我們圓滿地將她迎了回來。」此次任務的調度指揮高泉自豪地說。

(馮華、餘建斌、高超、亓創、王然)

相關焦點

  • 遠望3號船抵達印度洋任務海域做好充足準備
    而在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五姑娘」回家,為其保駕護航。「嫦娥五號」返回時採用俗稱「打水漂」軌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軌道」著陸技術。返回器在遠離著陸區的位置再入大氣層,由於接近了第二宇宙速度,不僅會因高速飛行與大氣摩擦進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區會在稠密大氣的阻滯下彈跳起來,被上層大氣「彈」回太空,隨後再次進入大氣層正常著陸。遠望3號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氣層「黑障」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任務。
  • 「嫦娥」回家路上穿越「黑障」,不怕!它在印度洋上「護駕」
    在「五姑娘」歸家的旅途中,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在印度洋深處,為「嫦五」保駕護航。任務前,科技工作者進行設備檢修。此次任務,遠望3號船是唯一的海上測控力量。任務中,該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氣層「黑障」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任務。「嫦娥五號」返回時採用俗稱「打水漂」軌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軌道」著陸技術。
  • 遠望7號船精準測控亞太6C通信衛星
    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分社遠望7號船在太平洋某預定海域嚴陣以待。新華網南京5月5日電(魏龍、楊林海)我國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亞太6C通信衛星後,遠望7號船在南太平洋某海域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為衛星準確入軌運行提供了重要測控支撐。
  • 遠望5號船完成嫦娥五號等3次任務後凱旋
    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嫦娥五號、高分十三號、天通一號02星等3次海上測控任務後,遠望5號船今天上午平安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據了解,因某型衛星發射計劃調整,遠望5號船及時修改航行安排、提前返航,本航次海上作業82天,安全航行1.8萬餘海裡。至此,遠望5號船今年累計海上作業233天,再創歷史新高,總航程達到51萬餘海裡,相當於繞地球23圈多。
  • 大洋之上,遠望3號測量船在返航中突遇險情,船上響起刺耳警報聲
    作為中國第二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船,遠望三號測量船正式部署之後,就一直在各大洋活動,為我國的衛星、飛船和其他太空飛行器發射飛行提供精確的監控數據支持。但在大洋之上,除了一望無際的海水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突發意外與危機。
  • 遠望3號船的美麗邂逅,下一秒你會看見什麼?
    遠望3號船的美麗邂逅,下一秒你會看見什麼?來源:國防部網作者:亓創責任編輯:劉上靖2018-01-13 00:56摘要:大自然鬼斧神工,航行在茫茫大海,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眼眶中將出現什麼樣的絢麗美景。
  • 揭秘「遠望6號」船遠洋航行的衣食住行
    中新社「遠望6號」遠洋航天測量船11月30日電 題:揭秘「遠望6號」船遠洋航行的衣食住行  作者 孫自法 袁繼東  為執行嫦娥三號海上測控任務,中國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6號」晝夜兼程奔赴太平洋預定海域。大洋航行和海上執行任務期間,船上近300名船員如何工作、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情況怎麼樣?
  • 遠望號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
    11月13日上午,隨著一聲嘹亮汽笛鳴響,遠望6號船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開啟了2020年海上測控任務收官之旅。遠望6號船緩緩駛離碼頭。今年以來,遠望6號船已累計出航170餘天,圓滿完成了包括北鬥三號在內的4次海上測控任務。在10月17日靠回母港後,遠望6號船就已經為本次出航在做準備。
  • 遠望5號船上的「深夜食堂」
    而遠在印度洋海域,擔負衛星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上,也有一個「深夜食堂」,每天晚上它都為夜班船員們提供著美味的食物和深夜的溫暖。晚上9點,是遠望5號船夜餐主廚李進和助手王慶藍上班的時間,但他們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來到廚房,挑選準備當天夜餐的食材。
  • 中國遠望3號「小飛機」海上首飛試驗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0日電(王雪巖 亓創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獲悉,我國遠望3號航天遠洋測控船於10月9日下午,在太平洋上成功進行了垂直起降固定翼飛行器——「小飛機」的釋放與回收海上首飛試驗。
  • 航海日記:睡溼床板、抓老鼠 遠望7號工程師講過去的事
    2018年末,最新一代航天測量船遠望7號再一次踏上了前往大海的路,這是它第8次駛向遠洋。  在我這樣第一次登船的人眼中,遠望7號行駛平穩,各類生活設施齊全,甚至還有不少娛樂設施。然而,船上的一群「老船員」告訴我,如今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背後,烙印著一輩輩「遠望人」曾經的艱苦歷程。
  • 遠望7號船紀念「580任務」40周年
    今年5月18日,是"580任務"40周年紀念日,「遠望7號」船員們在大洋上舉行了紀念活動。   在「傳承『580』傳統 爭當海天先鋒」紀念活動中,遠望7號船員們擺成了數字「580」祝福中國航天事業,新老船員們一起回望「遠望人」的40年……
  • 遠望5號平安歸港,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圖為遠望5號測量船最近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從月球表面返回,並且帶回了重達2千克的月壤,就在全世界都在聚焦嫦娥五號之際,美國卻盯上了這個秘密,也就是遠望5號監測船,這艘船雖然不起眼但卻是最高科技目前遠望5號已經平安歸港,那麼它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有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遠望5號與遠望6號的密切配合,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工作無法這麼順利。
  • 天舟一號完成兩次軌道控制 運行狀態良好|貨運飛船|天宮二號|西安...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的多個測控站點展開接續跟蹤測控,共同為天舟一號的安全飛行保駕護航。作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的三亞、廈門、喀什、渭南、青島等多個測控站點與遠望測量船組成測控網,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持續跟蹤測控。
  • 「海龍」號飽和潛水支持船交付 作業能力國際頂尖
    觀察者網從中國船舶集團網站獲悉,首次搭載全球最先進的固定式24人雙鍾飽和潛水系統、總體作業能力在國際處於頂尖水平、我國目前建造交付的最先進、作業能力最強的飽和潛水支持船,ST-246型飽和潛水作業支持船「ORIENTAL DRAGON」(「海龍」號)號在30日圓滿交付。
  • 北鬥三號第二顆IGSO衛星升空 這顆「愛星」有何不同?
    在前兩步中,北鬥需要鎖定中國和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吉星」和「愛星」顯然更有優勢,而「萌星」則不太經濟實惠,況且當時星上的很多關鍵技術尚未突破。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萌星」,必須經實踐驗證後,最終邁向全球。  北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範本堯院士說:「系統一下建那麼大(全球組網),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當時剛剛改革開放,用戶集中在國內、周邊。
  • 中國「風雲二號」07星研製有六大技術改進-風雲二號,掃描輻射計...
    北京時間1月13日8時5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07星成功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孫自法攝  中新網西昌1月13日電(記者孫自法)「風雲二號」07星13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風雲二號」衛星項目總指揮徐博明研究員對記者表示,「風雲二號」07星與之前研製發射的「風雲二號」衛星相比,主要技術改進包括光譜靈敏度要求更高、增加空間環境探測功能、大大擴展數據採集和轉發能力、提高衛星壽命等6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