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的你,可能過得輕輕鬆鬆,到了期末,卻開始緊張了,平時逃課不聽課的同學居然也開始看書了,考前抱佛腳,考後很緊張,已成了當代部分大學生的通病。走出考場紛紛相約明年開學補考場上見,畢業前考不過,就意味著不能畢業!另外一種學生就是怕眼睜睜看著獎學金被別人搶走了。績點是隨著專業分數的高低而變化的,有的人績點可能高達4.0以上,但是有些卻低得可憐。要知道績點是直接與獎學金掛鈎的,那麼大學績點和獎學金有多重要?
剛上大學的我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績點的重要性,我們會常常拿「重要的是能力」作為混社團的藉口。但是你能說出你有什麼能力嗎?面試官又如何辨別你具有這樣的能力呢?如果在你沒有其他能力的情況下,高的績點,至少能為你說明你具備一定學習能力。儘管看績點不完全準確,但是這的確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無奈方法。
如果你不是認為「60分萬歲」的人,那麼,請你重視績點!為什麼?從現實意義來看,縱然學習成績並不是評判一個人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但是在學校裡評選的所有榮譽稱號或者獎勵,必定是會與績點掛鈎,就好比,評選「三好學生」稱號,同樣優秀的兩個人,A同學績點高,B同學績點稍低,你會把榮譽稱號給誰?答案顯而易見。
有些人對績點和獎學金表示不齒,他們有些人認為,大學績點是一件極不公平的事情,裡面摻雜的一些水分和莫名其妙的分數,對此,我表示贊同,但是,我同樣贊同一句話,「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有些同學可能會抱怨,平時同樣的表現,憑什麼他的平時分比我高?其中可能摻雜了與老師友好關係的分數,但是我認為這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起碼,無可否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平時在課堂上沒有任何互動的同學會比與老師有互動的同學的平時分數高。而且,要知道大學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既然是一個社會,那麼關係自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平時分高的同學,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交際能力比較好?或溝通能力比較好呢?否則,分數高的為什麼不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同學呢?
然而,平時分並不是分數的全部,也不是決定績點高低的決定因素。平時分不過佔了總成績的一小部分,佔大頭的還是期末成績,期末成績完全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如果是靠作弊拿的獎學金,那自當另當別論了。
績點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你能否拿取獎學金,而拿獎學金的人,目的各異,有的人只是因為家庭情況不好,想藉此減家庭負擔,另外一些人,則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一學期沒有被虛度。我認為,憑自己本事拿獎學金的人,都值得被稱讚。績點可能證明不了你的專業技能有多厲害,未來的前途有多好,甚至不能保證在畢業時你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在這最後的求學生涯裡,始終上進積極,勤勤懇懇,認真始終。
獎學金真的不能代表什麼,就像高考的成敗同樣決定不了命運一樣。但是,在自由的大學環境裡,拿獎學金的那部分人,至少證明了自己的學習力、自控力和意志力比較強,這是以後在社會上、工作中所具備的必要能力。
在畢業面試工作時,公司的HR或多或少都會看重績點高的同學。首先,HR會看GPA,也就是所謂的績點,績點是衡量學生是否各科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績點越高,學習能力越好這是不爭的事實。第二,看專業排名,GPA高的同學,專業排名自然也會相應比較高,專業排名所呈現出來的功能是,綜合大學期間你的專業排名是多少,一般的HR會傾向於專業排名的20%或30%的同學。HR為什麼要看重應屆大學生的成績?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成績而是學習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學習持有怎樣的態度。學習能力確定的是你能否快速勝任這份工作,自我控制能力是考驗你能否經得住外界誘惑,對學習持有什麼態度,則是考察入職以後對工作的態度。某高企的HR總監說過:「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如果你連本職都沒有做好,那麼如何讓人信服你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專注完成工作,而不是打遊戲或者幹別的?」
在大學裡,除了看重績點,我們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培養,比如,學會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處理人際關係,怎麼提高溝通能力,怎麼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那些留任社團的同學不務正業,但是只是在大學裡,他們同樣鍛鍊了自己的某項能力,因此,我們沒有資格去嘲笑他們。
在大學裡,無論成績好壞,只要自己清楚自己的方向,朝自己的目標前進,也未嘗不可。因此,我們也要辯證地去看待績點和獎學金的重要性。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點讚發表意見,更多內容,請關注#鹹魚說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