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港櫻花蝦,如何「遊」得更遠?
東港櫻花蝦拍賣現場
過度捕撈讓全球海洋生態告急,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然而,在屏東縣東港鎮有個櫻花蝦產銷班,透過極具特色的漁民自治,讓原本瀕臨枯竭的「東港三寶」之一的櫻花蝦資源,奇蹟般地恢復到如今一年1600多噸的高產量——
東港櫻花蝦,如何「遊」得更遠?
拍賣市場:
公開競價禁私下交易
「拍賣要開始了,今天是封關前最後一個捕撈日,我得趕快過去,多拍下一些貨!」話未說完,陳春朝匆匆起身,趕往不遠處的東港魚貨交易市場。
53歲的陳春朝是屏東縣朝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自小就從事漁撈作業的他,在東港鎮素有「櫻花蝦大王」的稱號。他說,6月1日起,櫻花蝦的禁捕期又要開始了,5月29日是今年的最後一個捕撈日,各大中盤商(類似於批發商)早早雲集拍賣市場,都想趕在禁捕期前多「拍」些貨。
櫻花蝦是生長在150米至250米深海的稀有蝦類,因其粉紅透明色的外表像櫻花而得名,其鈣質豐富、營養價值高,主要產地只有兩個,除了日本靜岡駿海灣外,就是屏東縣的東港海域。它與黑鮪魚、油魚子並稱為「東港三寶」,是極具經濟價值的特色海產。
陳春朝所說的「拍賣」,是東港櫻花蝦產銷班的獨創之舉,即通過競價拍賣的方式,共同管理共有資源,它的成功之處在於摸索出一種漁獲買賣的新模式,在海洋保護和漁業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5月29日,午後的拍賣市場十分熱鬧。捕蝦船陸續靠岸,漁民們帶著一天的收成乘風歸來。櫻花蝦甫一從車上卸下,倒入塑料箱裡,便被擁上來的中盤商圍住觀察打量。
在陳春朝的帶領下,記者親身體驗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拍賣大戰」。當日14時,漁會的拍賣官大聲宣布拍賣開始。只見陳春朝手疾眼快,先看看箱子裡櫻花蝦的黏度,判斷其新鮮與否,然後在手裡的標單上寫下一個「春」字,再寫下4個數字的投標金額,將標單插進蝦堆裡。每確定成交一箱蝦,就被漁工迅速抬上冷凍車,運往加工廠。
約莫一個小時,拍賣結束。陳春朝以每箱8600元(新臺幣,下同)的平均價,拍下了10箱櫻花蝦,一箱整整20公斤。雖然收穫不小,但陳春朝手握中國大陸、香港及日本的大訂單,還必須拍下更多的櫻花蝦才行。擁有十幾艘漁船的陳春朝說:「即使是自家漁船捕撈到的櫻花蝦,也不能說就是自己的,必須要通過公平競拍才能得到。」
自己捕撈的蝦,拿出來和別人一起競拍,聽起來有些像天方夜譚,可在東港這卻是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原來,為了應對越來越無序的捕撈,20多年前東港區漁會發起櫻花蝦限量限時捕撈的保育措施,成立櫻花蝦產銷班,訂立「作業漁船公約」,拍賣市場因此創立。
陳春朝告訴記者,所有櫻花蝦都必須通過拍賣市場公開競價拍賣,嚴禁私下交易、自行留用及私自加工;杜絕黑箱壓價,參與競價的中盤商須事先繳納200萬元的保證金,漁民則可於次日通過漁會收到貨款。
自律公約:
讓漁民捕得少賺得多
「我們生在東港長在東港,明白櫻花蝦是上天的饋贈。不貪,櫻花蝦才能養活一代又一代的東港人。」東港區漁會理事長林清崇說,成立產銷班,不僅僅在於協調管理櫻花蝦的捕撈數量、競價拍賣、漁民福利等各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帶給漁民一種海洋生態保育的理念,告訴大家要放棄眼前小利,追求可持續發展。
東港捕櫻花蝦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但當時只是被當作捕撈底棲漁獲的混雜物,常常被打碎做成養殖肥料,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有日本商人大量收購,櫻花蝦才獲得重視。
回想起當初櫻花蝦產銷班的成立,林清崇說,那時漁民大多在觀望,很多人都覺得反正下網就有收穫,只要多撈就能多賺,1997年當地櫻花蝦捕獲量甚至超出最適宜量的3倍。大海的「反擊」很快到來,2002年櫻花蝦捕獲量突然大跌,漁船一天只能捕到兩三箱,甚至更少。
從那個時候開始,漁民開始反思,櫻花蝦產銷班也再次大力推廣「限時限量捕撈,保護海洋也提高價錢」的觀念,並增修「作業漁船公約」,每有新的規定通過就立即送到屏東法院公證,增加其公信力。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櫻花蝦產銷班已有115艘捕蝦船加入,配合自律公約,實施半年休漁、半年捕撈期程,每年11月至翌年5月是捕撈期,6月至10月是禁捕期。
作為臺灣第一個漁民自治的產銷組織,櫻花蝦產銷班的自律公約內容事無巨細,比如只有擁有採捕許可牌的船隻才準出海作業,但限量115個許可牌;每日每船捕撈11箱(每箱20公斤)為上限,其中只有9箱可以拍賣,另外2箱所得則歸產銷班公有,納入公共基金……
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醜透露,產銷班的漁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天凡是超出捕撈上限的就送給其他漁船,大家都捕夠了,就把蝦倒回海裡。
儘管自律公約規定繁雜,但東港漁民都很樂意遵守,因為大家明白,這是幫助他們幹得少、賺得多的最佳模式。「20多年前放開捕撈時,一箱價格只有300元。現在控制產量,捕得少反而賺得多。給海洋放個假,也讓漁民得好處。」陳春朝如此解釋自律公約的設計初衷。
放棄眼前小利,著眼永續發展,大海很快給予當地漁民豐厚的回報。近3年來,櫻花蝦平均交易額近4億元,漁民的年收入都在百萬元以上;而且,隨著櫻花蝦愈來愈受饕客們的喜愛,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今年櫻花蝦的「身價」又同比增長了三成以上。
儘管如此,東港人明白,不貪才能換來長久,決然不會因為價高就多捕多賣,他們依然會恪守傳承了20多年的自律公約,限時限量捕撈,公開競價拍賣,以生態保育求取櫻花蝦產業的永續發展。
採訪手記>>>
保護海洋,不妨多念「緊箍咒」
「不貪,櫻花蝦才能養活一代又一代的東港人。」東港鎮漁民的感慨,反映出質樸不過的道理,然而這背後卻有慘痛的經歷。在採訪過程中,陳春朝曾反覆對記者說:「東港人吃過過度捕撈的虧,最明白保育海洋的價值,不能為了眼前利益,斷了子孫後代的活路。」
為了在海洋保護和漁業發展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東港人摒棄老觀念、老辦法,主動給自己戴上「金箍」,念起「緊箍咒」,訂立了一系列約束捕撈行為和漁獲買賣的規則。東港區漁會表示,這一做法意在避免產生「過漁」現象,防止「蝦賤傷漁」。放棄眼前小利,著眼永續發展,給東港人帶了更加豐厚的回報,這裡的櫻花蝦捕獲量年年超過1600噸,漁民年年喜獲豐收。
保護海洋的「東港樣本」,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例,保護好海洋生態、保育好漁業資源是將「金山銀山」埋在了未來,給子孫後代留下生生不息的事業。在海洋經濟熱潮日益澎湃的今天,我們不妨也給自己念念「緊箍咒」,做好規劃、設計,再上路。(記者 劉深魁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