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懸崖上的貓
公眾號 l 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年齡危機是職場上繞不過的坎,可能是35歲,38歲,也可能40歲,我們都說35歲,是因為它是一個代表性的節點。
我有個好朋友,安琦,一個35歲的IT技術員,前幾天聚會時他愁眉不展地給我說,他的孩子正在上小學,各種教育都要錢,父母年紀大了想要在一起住。雖然兩口子都在工作,但是三代同堂還是要換個大房子。
他之前也想過先把房子換了,那時候房子不貴,但想到房子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是把錢花在了吃喝玩樂的地方。帶著老婆孩子周末去旅遊,放假全世界玩,各種重大開銷花錢如流水,爽在了當下。
如今,限購又缺錢,也不敢有大筆的消費,畢竟孩子老人都在一個要錢的年齡段。買不起房子不說,工作也遇到了瓶頸,公司以財務危機為理由,暫停了他的升職加薪計劃,曾幾次想跳槽,但接連幾家公司都說他年齡偏大,不願意要他。安琦心裡不甘心,但現實又很絕情。想不到曾經以為什麼都不缺的自己,終有一天高不成低不就,卡在了人群最中央。
像安琦這樣過了35歲的職場人應該還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危機,以及如何才能避免35歲職場「生死線」呢?
01 為什麼職場上會有年齡危機存在,尤其是35歲以上的員工?
25歲,你投給10家公司簡歷,可能回復的有8家、9家,公司巴不得你成長,內部各種培訓、教學、福利,甚至還花錢送到外面培訓。
然而35歲你再投10家公司,可能僅一、兩家回復,甚至都沒有;公司開始不指望你了,基本榨乾了,你工資還三五倍的高出畢業二三年的年輕人,性價比不高,開始默默躺進裁員名單內。
過了35歲,就是職場上尷尬的年齡。尷尬在於,這個階段來說,已經在職場上拼搏了10年以上,但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效率並沒有和年齡一樣相應增長,而你的開支卻和你生活中的破事一樣,在大幅度的增長。老人、車子、房子、孩子,大量的貸款和教育費用,讓你的開支遠大於青年人,而且這都是被固定死的剛性開支。一旦下滑,家庭立馬面臨斷糧的窘境。
為什麼很多企業不喜歡35歲以上的員工?我總結了以下4點:
第一,年紀大了,身體機能下降,經不起加班
25歲之前熬個通宵,睡一覺後依舊生龍活虎,35歲你再熬個通宵試試,連睡三天都緩不過來,身體已經告別996式的工作了。
第二,背負家庭責任,三天兩頭請假
35歲,上有老下有小,背負一身責任。老人生病了,孩子感冒了,都是需要請假上醫院,經常請假,耽誤工作的機率更大,同時還會影響團隊士氣。
第三,性價比不高
80%以上的人,要價不低,但其職業技能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生活中的各種破事卻越來越多,導致其對企業做出的貢獻越來越低。同樣的工資,也許可能請來幾個畢業兩三年的員工,還能幹更多活。
第四,行業和崗位的限制
35歲危機是網際網路企業首創的,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招聘的時候,基本不給35歲以上的員工面試機會。在2018年,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谷歌是30歲,騰訊、華為都是28歲。35歲危機定律其實也不怪網際網路企業的老闆,因為程式設計師就是吃青春飯的。
有些風險投資,對網際網路企業老闆的年齡都有限制要求,30歲最佳,50歲以上一票否決。連老闆都逃不過年齡危機,何況下面的普通員工。
很多企事業社招時也有明文規定,35歲以下,就連考公務員也是。可見,35歲對每個人都需要重視,未雨綢繆、想好破局。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創業、做生意、極少數的大企業高管等,35歲危機永遠存在,逃無可逃,唯有正面面對。
02 如何避免35歲「生死線」?
一切年紀危機,實則經濟危機,未富先老才是最恐怖的。危機的焦點主要在於你的收入與你所需要的花費是否能平衡。
第一,要從思維層面進行升級
這個時候你還認為只靠自己的業務能力就能實現飛躍,那說明你還太天真了。這個關鍵的階段,你需要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升級,具備更多的管理思維、戰略規劃思維、對市場熟悉洞察、商業思維等等。
這些可不是像之前的基本技能,通過日積月累的重複練習就能提高的。需要你去學會觀察和思考,同時在業餘時間去學習更多關於這些層面的知識,同時加以更多的實踐總結經驗。
比如,不要再單純的認為工作年限長就會漲工資,經歷是不值錢的。
在上海的時候,我曾經招過兩個銷售,一個工作3年的小A,一個工作1年的小B。
我本來想讓小A當主管,結果很快就發現,她被後輩小B全面碾壓了,業績上差太多了。我很奇怪,就去觀察她們的工作習慣,我發現小A完全沒有章法,全憑一些基礎技能在混;而小B每天都復盤自己的得失,總結規律和方法,她的成長是驚人的。後來小B的一年的成長,就相當於別人的好幾年,所以一年之後,她就升職了,工資翻倍。
所以,不要再執著於你工作幾年了。更不要以為,再工作個五六,七八年,工資自然就會漲,這種價值觀只適用於上世紀。以前以製造業為主,熟練工相對有優勢。現在新興行業崛起,迭代特別快,對思維能力更新的要求很高。你不去升級迭代自己的思維層面,工資就不會漲,甚至會往下降。
思維層面影響一個人的認知和見識,而這才是真正拉開職場人之間真正差距的開始一定要重視起來。
第二,從人脈進行升級
這個階段我們對身邊人脈資源也要進行一次「優勝劣汰」的抉擇,雖然乍看上去這會顯得一個人很勢力眼,但其實不然,我們可以觀察身邊那些事業有成的人,他們身邊也都是一些在各個領域相對來說比較成功的人。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吸引力法則,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會吸引怎樣的人。靠近優秀的人你慢慢也會變成優秀的人,同時因為相互資源的交換,你會收穫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
所以,主動靠近那些能夠讓你變得更優秀更強大的人,放棄掉帶給你負能量和榨取你有利資源的朋友,雖然很殘酷,但你會變得更好。
第三,身體和身心都要更加健康
身體和心理健康這一點,可能有不少人會忽略,認為做好事業已經不容易了,哪裡還有時間去維護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其實,這就是本末倒置了,我們都聽過一句話:
「健康是「1」事業、財富、名譽種種都是「0」、有了前面的「1」,後面的「0」才有價值,如果前面的「1」沒了,後面的「0」再多也毫無意義。
過來人都知道,職場人的後半場,最後拼的全是身體和心理,兩者缺一不可,我們已經在新聞裡面看到了太多因為忙事業而累垮自己身體的案例,同樣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所以,要避免中年職場「生死線」的最根本就是身心都要健康,這樣一個人的職場生涯才能走得長久。
03 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學會管理你的消費欲望
第一,儘快開始存錢,要有安全備用金
很多人喜歡拿外國說事,他們沒儲蓄,不照樣過得很好嗎?那是因為國情不同,那些儲蓄率低於中國的國家,除了確實吃不飽飯根本存不下錢的,哪個福利不比咱們好?
很多年輕人信奉有一塊錢花一塊,甚至有一塊花二塊,流行的話講,「不花錢,哪來的動力賺錢」,「錢是賺出來的,而不是省出來的」,典型的陷入消費主義的坑。
這些話很亮眼、很動聽,貌似很有道理,實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既花了錢,也賺不到錢,或者賺了點錢,實際上沒存款,有好投資機會也沒錢,只能靠販賣勞動力收入,死循環,窮循環,一直窮忙下去!
如果有這種習慣,35歲後,請務必收斂,並開始趁早存錢。有錢的時候,你沒把錢當回事,沒錢的時候,錢沒把你當回事,手裡沒存款,心裡沒底氣,你不僅會錯過很多機會,面對很多事情也只能望錢興嘆,說話都只能低聲下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畢竟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
養老金巨額虧空4.7萬億,年輕人能不能領到退休金,還是個疑問呢!有人感慨,能活到退休就已經不錯了。所以,家庭緊急備用金很重要。一般而言,家庭應對失業的緊急備用金,至少要能滿足半年的固定支出。就是說如果你被炒了,半年內,你和家庭的生活質量不會降低。
第二,管理你的消費欲望,同時不要犧牲另一半的事業
買東西之前,先衡量那個東西是否真的需要,是否是緊急而必需的東西。如果你連房子都沒有,就想著買車,可能你會很慘。給孩子的教育投入也需要量力而行。收入有限,就不要削尖腦袋往貴族學校送,害了自己,也可能害了孩子。
40歲之前,就不要急著過標配的消費生活,你還不配!更不要對另一半輕易說我養你之類的話,這樣說多半不帶腦子。
婚姻的一大作用,是抵禦風險,做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只會讓家庭風險大大增加,算一筆數就明白。4個老人加2個孩子,再加2個大人,8個人的開支全壓在你頭上,還有房貸、車貸、教育、醫療、交通、意外等,你確定一個人承擔得起?40歲之前,你可以透支身體,熬夜加班。40歲之後呢?從家庭的安全係數來說,不要輕易放棄另一半的事業,哪怕工資並不高,也比做全職媽媽、全職爸爸強!
沒結婚的,還應該早點結婚,早點生娃、早點買房。兩個人在一起,比一個人的時候,更會規劃,有規劃,人生中的很多大事就會提上議程,比如買房生子、比如在哪裡生活,然後慢慢朝目標前進。兩人同心,其利斷金。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二胎,還需謹慎,如果備用金足夠,沒話說。如果不夠,先優化家庭的財務結構,讓你的家庭有足夠應對風險的能力,再來考慮二胎,很現實,但也很真實。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作者懸崖上的貓。
這裡是100萬職場人的逆襲驛站,運營者懸崖上的貓,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