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欒川縣人大常委會退休幹部張記,撥通了河北西柏坡紀念館館長助理、研究員趙福山的電話:「老趙啊,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每次讀到這裡,就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張借糧條。抽個時間,我想過去再看看。」
在李建基家發現的借糧條
閱讀提示
前不久,欒川縣人大常委會退休幹部張記,撥通了河北西柏坡紀念館館長助理、研究員趙福山的電話:「老趙啊,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每次讀到這裡,就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張借糧條。抽個時間,我想過去再看看。」
「是啊,這張借糧條是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體現,也是軍民魚水之情的最好印證。感謝欒川人民把它獻給西柏坡,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歷史,懂得共產黨人的初心。歡迎你來看看。」電話那頭的趙福山說。
這是一張什麼樣的借糧條?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何會存放在西柏坡紀念館……日前,本報記者在欒川見到了張記,聽他講述了這張借糧條的風雨歷程,感受背後的軍民魚水深情。
中學生大義捐糧,解放軍立下字據
時間回溯到戰火硝煙的年代。
1947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組成「陳謝兵團」,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陳謝兵團」下轄第4縱隊、第9縱隊、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等部隊。
當年8月22日夜,「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在軍長孔從洲的率領下,進入伏牛山區開創根據地,建立豫西軍區。
在伏牛山腹地的欒川縣,有一個抱犢寨,是個匪窟,匪首名叫謝潤玉。
謝潤玉佔山為王,挾500餘人盤踞山寨,並受到國民黨第11行政區陝洲專員秦建玉的垂青,被任命為第7支隊隊長。後來,謝潤玉又得到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賞識,遂擴充勢力,兵眾1300餘人。謝潤玉常派匪兵下山作惡,山下的欒川縣三川鎮群眾飽受其害。
當年12月初,孔從洲命令55師警九旅和豫西三分區102團攻打抱犢寨。
抱犢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鬥打得異常艱難,一連三日,抱犢寨久攻不下。謝潤玉憑藉有利地勢負隅頑抗,我軍傷亡慘重。
幾天後,我軍退至一個名為小紅溝(今欒川縣三川鎮小紅村)的地方休整。
戰鬥一連打了幾天幾夜,戰士們身心疲憊,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此下去,部隊的戰鬥力將大大削弱。
籌糧,成為部隊面臨的最大難題。然而,到哪裡去籌糧呢?
三川鎮群眾世代居住在深山,完全靠天吃飯。同時,這裡又是敵佔區,群眾對解放軍不了解,加上土匪橫行、國民黨偽保長長期對老百姓嚴密控制,誰敢借糧給解放軍?
小紅溝有一個剛從洛陽上學回來的中學生,名叫李建基。李建基在外求學,見過世面,知道解放軍打天下,為的是讓老百姓逃出苦海,過上好日子。而且,他同在他家附近駐紮的解放軍戰士聊天了解到,這些戰士攻打抱犢寨,是為了趕走土匪,還村裡老百姓一個安穩日子。
這天,警九旅一營營長薛生榮找到李建基,希望能通過他向群眾借些糧食。李建基對村裡的情況很了解,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因此他對薛生榮的請求頗感為難。但是,他看到部隊傷亡慘重,人人面黃肌瘦,便作出一個會惹怒土匪、引火燒身的大膽決定:將自家1000斤玉谷(玉米)送給解放軍。
薛生榮及戰士們因此有了口糧,解了燃眉之急,他們向李建基承諾:革命成功後,定如數歸還,並寫下了借糧條——「今借到李建吉(基)玉谷一千斤,西進支隊警九旅供給處經手人6/12」,並加蓋了部隊公章。
之後沒過多長時間,部隊就接到命令,緊急轉移了。
借糧條一度失蹤,捐糧人蒙受冤屈
部隊一走,盤踞在抱犢寨上的土匪更囂張,更橫行霸道、禍害百姓。
沒有不透風的牆。匪首謝潤玉派人到山下搶糧要款,聽說李建基竟然為解放軍捐糧,大為惱火,不但逼著李建基家加倍為抱犢寨奉上錢糧,還將李建基五花大綁押到山上修築寨堡。
在抱犢寨上,李建基吃盡苦頭,但他始終沒有承認借糧給解放軍一事。土匪怎肯罷休,數次差人到他家中搜查那張借糧條。
此時,那張借糧條由李建基的母親保管。李建基的母親十分清楚,借糧條一旦被發現,兒子就難逃殺身之禍。經幾次成功轉移後,她將借糧條用布包好,塞進了裡屋的一個牆縫內,然後用泥土封死。
1948年8月21日,我軍再攻抱犢寨。經過一個月的圍困,抱犢寨徹底被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欒川人民過上了安穩的日子,李建基也因為有文化,到欒川中學當了教師。至於那張借糧條,他也就漸漸忘卻了。
然而,李建基並沒有想到,他日後的生活並不安穩。
後來,李建基被劃成右派,有人說他曾給抱犢寨上的土匪捐款、捐糧,還長期為土匪服務。蒙受冤屈的李建基說,自己因為借給了解放軍1000斤玉米而惹怒了土匪,被押至抱犢寨做了苦力。但是,他空口無憑,又怎能讓人信服。
這個時候,李建基想到了那張借糧條。但是,此時他的母親年事已高,早已記不起借糧條所藏之處。李建基百口難辯,最後被開除公職,離開了學校,被迫逃往洛寧縣謀生。直到1979年,他才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安排到當地學校教學。
借糧條終見天日,魚水情歷久彌深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1982年。
當年秋天,李建基的大兒子李有典拆掉家裡的老房子準備蓋新房。在拆房時,他無意間在牆縫中發現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竟然是那張借糧條。至此,這張寬不足三寸的借糧條已安靜地在牆縫中躺了30多個春秋,只因年久煙燻,顏色發黃,但依然保存完好,上面的字跡依然十分清晰,在紙的背面,從左到右用毛筆黑墨豎行寫著:「今借到李建吉(基)玉谷一千斤西進支隊警九旅供給處經手人6/12」,條據上邊蓋有兩個橢圓形公章,一個騎縫,一個完整,印中圖案為光芒四射的五角星。
時任欒川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的張記也是小紅村人,這天,他剛好回村,李有典就把這張借糧條交給了他。
張記對李建基這些年的遭遇十分了解,當他看到這張借糧條時,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急忙託人將此事告訴了仍在外地的李建基。李建基得知消息後,老淚縱橫。
回到縣裡,張記立即向縣委報告了此事,得到了高度重視。欒川縣委、縣政府認為,在當年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李建基能將自家糧食慷慨地借給解放軍,這在非解放區是難能可貴的,其為豫西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黨和政府應將其借給解放軍的糧食如數歸還。經批准,當地民政部門按當年的玉米價格,償還了李建基家人民幣180元。張記也將借糧條交由欒川縣檔案館妥善保管。1986年,李有典不幸去世,家中生活困難,欒川縣民政局專門為其家中送去500元救濟款。
後來,當有人問李建基是什麼讓他有勇氣敢借糧食給解放軍一事時,他總是說:「我知道共產黨是真心為人民服務的黨,咱解放軍是為窮苦百姓打天下的軍隊。」
之後,李建基為解放軍捐糧的故事廣為流傳,也吸引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引起強烈反響。
2003年1月,時任西柏坡紀念館館長助理、研究員的趙福山專程來欒川找到張記,希望能夠請調那張借糧條。他說,李建基同志借糧給解放軍,是欒川人民支援我軍的有力證明,也是「陳謝兵團」軍事行動的實物證件。西柏坡紀念館是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借糧條放進紀念館,能夠使其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後經欒川縣委批准,縣檔案館按規定辦理了有關交接手續,將那張珍貴的借糧條獻給了西柏坡紀念館。
這張借糧條在西柏坡紀念館展出後,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在西柏坡演出時,還專門以這張借糧條為背景編演了小品《種子》,向人們再現了當年情景。之後,這張借糧條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一級文物。
如今,李建基已經去世,但這張借糧條依舊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戰鬥故事,訴說著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訴說著人民軍隊與群眾的魚水之情……(洛陽日報記者 李三旺 特約通訊員 李豔 文/圖)
相關連結>>>>
伊川祖孫三代接力保管借糧證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