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9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聯播》欄目推出了《校訓是什麼》系列報導,於是就有熱心網友(自稱識局君)藉此機會,為大家梳理了國內知名大學的校訓。
本次梳理了112所985、211高校(其中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擁有兩個校區)的校訓,並對它們進行了詞頻分析。
統計的初步結果,大家可以看下如下這個圖,字體越大的出現的頻率就越高。
看得有點眼花繚亂了吧。有沒有發現「求實」好像字體最大?
是的,統計發現,這些大學的校訓中,「求實」一詞使用的次數最多,共出現了21次;其次是「創新」的18次;接下來是「博學」的17次以及「厚德」的12次。
各個詞語出現的頻率具體如以下圖表,各位慢慢欣賞:
看完上面圖表後,我們來看看校訓背後的教育理念。
事實上,高等院校校訓所採用的詞彙語言反映了一個學校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辦學者的教育理念,因而成為學校精神的代表。一些知名校訓的傳播,更提升了高校在學子心目中的地位,成為學校宣傳最簡明的標識。
從各個高校的校訓來看,其來源相當廣泛。但其中,相當一大部分是來源於經典古籍。
如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源自《論語》,從1915年提出至今已走過近百年光陰。在這樣校訓的薰陶下,年復一年培養出眾多「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形成了獨特的復旦氣質。
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實事求是」便是來自於《漢書·河間獻王劉》。
又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則選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而也有一部分校訓來源於創辦者的教育方針或是名家題詞。
如較為公認的北京大學的校訓「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就源自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方針。
又如南開大學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則最早由張伯苓先生在1934年南開大學創辦三十周年校慶紀念會上提出。
而對於一些專業性的大學,其校訓則反映了其自身特色。
如在財經領域見長的上海財經大學其校訓便是「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經濟匡時」由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為其畢業生題寫,寄望上財學子胸懷祖國、志存高遠、服務於國家、奉獻於時代、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
又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則反映了農大百年不變的追求。
各校的校訓不僅各有特色,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在歷史上同根同源的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的校訓便都是「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而有許多大學大量採用團結、創新、求是等詞彙的排列組合,四句八言朗朗上口,易於傳播。
我們一起看看各個高校校訓是如何進行排練組合的?具體請看下表:
這19所知名大學的校訓也忒相似了吧,太雷同了,忒讓人震驚了,難道沒有版權保護麼?
上面剛剛提到「創新」是第二高頻次的校訓用詞,怎麼這些校訓沒體現出創新的特點呢?
查了好多國外高校的校訓,都是根據自身學校歷史來總結出的某句話,基本不太可能出現兩個高校校訓類似的現象。其實,諸如同濟大學,還不如用坊間的校訓「同舟共濟」更來得形象(你看那校徽上都是一群人在划船,多形象呀),「嚴謹求實,團結創新」還真不容易記得。
各位當年所讀大學校訓又是什麼呢?你又有何感悟?(來源:數據堂;作者:小六子)
·喜歡本文就將TA分享到朋友圈吧!
·欲了解學堂在線最新MOOC課程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