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點
重慶市「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
大型文旅推介活動
梁平專場準時開播
梁平區人民政府區長蒲繼承在直播間
帶領廣大網友通過鏡頭
品「五子登科」 遊山水田園
感受都梁人文魅力
梁平有多美?
來從區縣文旅精品薈《重慶日報》通版裡
一窺究竟↓
《重慶日報》2020年7月28日4-5版截圖。
好山好水好田園
休閒度假來梁平
行至高梁,心納平川。
梁平,一山兩水七分田,沃野千裡、碧田萬頃,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溼地覆蓋,是巴渝第一大平壩。百裡竹海綿延百裡、竹種類繁多,是梁平靚麗的風景線、梁平人民的金山銀山。
旖旎的田園風光,深厚的農耕文明,自古以來就是梁平最亮的風景眼,最濃的鄉愁源!這裡禪宗文化與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相互交融、互榮共生,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高梁山麓平疇遠」——田園梁平風光。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的當下,梁平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農文旅融合,精心打造旅遊精品、創新打磨文創產品,推出田園之旅、康養之旅、修心之旅、文化之旅,塑造「山水田園·美麗梁平」品牌,協同渝川黔毗鄰地區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和康養旅遊勝地。
好山好水好田園,休閒度假來梁平。
梁平歡迎您!
田園之旅 萬石耕春農耕文明
先秦烏木水槽、漢代鐵製農具、明代穀倉罐、清朝耕牛碑……梁平農耕文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到南宋初年,人們把繁忙的春耕景象正式命名為梁山八景之萬石耕春,建起了「萬石耕春樓」,既可供邑令視察春耕,也可觀賞「千裡沃野,萬石耕春」的美景。
傳統農耕。曾衛民 | 攝
「都梁之民獨無苦,須晴得晴雨得雨。」南宋詩人陸遊曾賦詩讚嘆梁平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現在,梁平推動文農旅融合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萬石耕春的農耕文明又是一番新景象——
在安勝鎮龍印村雙桂田園·萬石耕春景區,站在瑞豐亭上遠眺,春天阡陌如鏡、夏天綠浪翻滾、秋天滿地金黃,每個季節都是一幅迷人的畫卷。在稻田旁的碗米民宿,可以聽蛙鳴、聞稻香、說豐年,還可以感受農耕文明、體驗傳統農事、參與土陶製作。
賞萬石耕春,曬豐收喜悅。
在合興街道龍灘村,中華·梁平柚海景區春天舉辦柚花節、冬季舉辦國際柚博會。遊客既可漫步柚海觀光感受「大柚作為」,又可徜徉貢柚古道、刁家院子「柚見鄉愁」。
在金帶街道雙桂村,重慶數谷農場有中國農科院·雲騰田園館、荷蘭·番茄工場、以色列·花卉工場、重慶農科院·瓜果工場、西南大學·草莓工場、有機稻蟹生態示範園和自然校園,遊客既可觀農業科技、學農業知識、賞奇花異果,也能玩親子遊戲,現場採摘、購買有機果蔬,感受智慧農業帶來的現代田園的魅力。
航拍重慶數谷農場
每年金秋,梁平還要舉辦三峽曬秋節,曬秋色、曬豐收、曬民俗、曬幸福,曬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的好日子,曬出獨特的田園風光和濃濃的鄉情鄉愁。
康養之旅 百裡竹海溼地潤城
明月山·百裡竹海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壽竹面積最大的竹海景區,也是竹木共生的著名景區,擁有成片竹林35萬畝,竹品種180多個;是「中國首批森林氧吧」,每立方釐米含負氧離子100000餘個;是「中國壽竹之鄉」。
「東有莫幹山,西有明月山。」到明月山百裡竹海,住「百鬥七星·百裡星宿」精品民宿群。住進這裡的「星空露營房車基地」「夢溪湉園」「梁山驛」、老鷹窩等竹海民宿,漫步在荔枝古道上,遠離車馬喧囂,聽雨打竹葉、風過竹林的聲音,享受一段靜好歲月。
遊百裡竹海,看竹山變金山。
在百裡竹海,有明月湖、觀音湖、花石湖、獵神湖、竹風湖和蝶海、琴海、竹海、壽海「五湖四海」以及觀音洞、竹海小鎮、小峨眉等景區景點。每到一處,你都能感受到水的靈動、竹的綠意,真可謂一步一景致、一處一心情。
山下便是80萬畝稻田溼地畫卷。梁平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溼地與城市協同共生的溼地之城,有408條流域水系、77座水庫。特別是重慶梁平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更是重慶生態湖、長江三峽風景眼。
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
雙桂湖,亭廊水榭、木質棧道、垂雲北觀、桂湖夕照、張橋煙雨和都梁飛雪等景點和10公裡環湖跑道在湖岸相連。這裡不但遊客嚮往,623種植物、207種脊椎動物也以湖為家。就連全球珍稀極危鳥類青頭潛鴨、灰雁也愛上了這裡。
與雙桂湖毗鄰而居的是三峽竹博園,集中展示了梁平、全國甚至世界的竹種類、竹文化、竹利用,是一家竹類品種十分豐富的竹園區。園內溼地宣教中心設有長江三峽自然學校和長江上遊鄉村溼地研究中心,既對梁平豐富的小微溼地的保護、修復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又讓中小學生認識溼地、了解溼地,增強保護溼地的生態保護意識。
三峽竹博園風光。
修心之旅 遊雙桂堂攀滑石寨
領略了田園風光、溼地畫卷,再登「小華山」滑石古寨。作為曾經的軍事堡壘,滑石古寨初建於宋淳祐二年,屹立於突兀拔出的一座孤峰之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山城抗擊蒙軍的梯次防禦體系之一。
古寨西面近10萬平方米石壁呈75度傾斜,光滑的石壁上2000多步梯坎呈「之」字型蜿蜒而上。手把鐵鏈,拾級而上,登上寨頂早是汗流浹背、氣喘籲籲,端起一碗紅糖陰米水臨風暢飲,疲憊盡去、心曠神怡。
滑石古寨
滑石古寨四面懸崖,如今,寨頂完善了烽雲廊臺、非遺觀光長廊、聚義堂、後寨門、神奇石梯、非遺展演基地;寨下建起了清雅小築、水陸空遊樂園、5D玻璃雲橋、環湖路等,增設了速滑、攀巖、遊船、喊泉、生態探險等刺激好玩的互動體驗性項目。
與滑石古寨遙遙相望的是「天下第一禪堂」雙桂堂。雙桂堂被譽為「西南禪宗祖庭」,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因寺內有金桂、銀桂兩株古桂樹而得名。
雙桂堂
雙桂堂佔地面積160餘畝,宏大的明清宮殿式建築群被稱為「明清建築的寶庫」。關聖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七重殿堂一一平行排列在中軸線上,均勻而對稱;客堂僧寮分布兩旁,主次分明,虛實相生,自成體系;迴廊曲巷,長亭短榭,廊巷緊連;蜿蜒幽深,引人入勝,整體體現了古代工匠較高的建築水平。
開山祖師破山倡導農禪並重,率眾墾田開荒,其詩文、書法境界高遠、自成一格,其禪學著述收入《大藏經》。第十代方丈竹禪的繪畫、音樂造詣深厚,其古琴曲《憶故人》被廣為流傳。
雙桂堂
「巴山淼,蜀水深,桂花開處系平生,萬竹山青青……」登滑石寨,流一身汗水;遊雙桂堂,留一心靜氣。身倦了、心累了,不妨來一趟修心之旅,在暮鼓晨鐘中聆聽《憶故人》、品嘗全素宴,遠離塵囂、靜心安神。
文化之旅 士篤儒風非遺薈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良好的自然生態、多元的勞動方式,孕育了梁平「士篤儒風」的人文氣息,催生了古樸多姿的非遺文化。
一代大儒,明代理學家、易學家來知德,是繼孔子後用象數結合義理注釋《易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獨學者。他所著的《周易集注》收入《四庫全書》。清代,梁山賢達捐資籌建文峰塔,塔身鐫刻「靈秀」「文明」四字,鼓勵後學像來知德一樣,「靈秀」出類、「文明」拔萃,「文峰」也寄予了「文化」「文明」的高峰之意,一如塔聳雲霄,傲視八方。
文峰塔。蔣勝斌/攝
梁平非遺文化底蘊深厚,有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癩子鑼鼓、梁平抬兒調5項國家級非遺,市區級非遺85項。2011至2020年,梁平連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梁平竹簾、梁平木版年畫是國家級地理標誌商標。
梁山燈戲是川劇燈腔在渝東片區的代表,吸收了巴渝民歌、民樂和民舞的藝術精髓而形成的一種活潑、幽默、風趣、載歌載舞的地方戲曲劇種,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它所演內容主要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富有濃鬱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民間地方色彩。梁山燈戲《招女婿》《賣驢》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金、銀獎,《你的手我的眼》《好人鄧平壽》榮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
梁山燈戲《賣驢》。
梁平木版年畫起源於明嘉靖年間,已有近500年歷史,是為慶賀年節而印製的一種民間美術製品,內容以門神、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吉祥圖案為主,屬於木刻水印版畫的範疇。「閒披屏市諸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清代中葉詩人藍選清的《竹枝詞》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的門神年畫盛況。
梁平竹簾起源於宋代。經元、明至清,梁平竹簾的工藝日臻成熟。清末民初,梁平本地民間畫師方炳南,首創在梁平竹簾上作畫,此後不少書畫名家也在簾上題字、獻畫,使得梁平竹簾聞名遐邇,成為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饋贈外國首腦和國際友人的禮品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簾」。
「薄如蟬翼淡如煙,萬縷千絲總相連。」——梁平竹簾
梁平癩子鑼鼓是獨具巴渝文化特色的一種民間打擊樂,以自然傳承、自由組合的方式存在於民間,為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渲染氣氛。2010年,梁平癩子鑼鼓進京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音樂欄目錄製。
「梁平抬兒調」由當地的抬工號子發展演變而來,弦律優美,節奏高亢明快,韻轍嚴謹,唱詞樸實、風趣、內容豐富。是抬腳兒在抬運過程中,通過即興吼唱來抒發內心情感,緩解疲勞,協調步伐步力的一種娛樂方式。
梁平抬兒調 | 蔣勝斌 攝
到梁平
可以觀看非遺表演
品嘗非遺美食
購買非遺產品
來一趟賞心悅目的文化之旅
「五子登科」 遊山水田園
現代田園城市之旅(一日遊)
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智慧城市中心—三峽竹博園—數谷農場(午餐)—雙桂堂(全素宴)—聖唯緹絲綢體驗館—百年張鴨子(鴨子)
(午餐可以選在數谷農場或雙桂堂)
明月山·百裡竹海民宿回歸之旅(二日遊)
D1:竹海之門—壽海(竹子、全竹宴)—梁山驛—明月山·明月匯(住宿)
D2:觀音洞—竹風湖—夢溪湉園—獵神三巷—返程
(各民宿或竹家樂均可用餐)
周末假日美食之旅(二日遊)
D1:博物館-規劃展覽館—文峰塔—萬石耕春(稻子)—中華·梁平柚海(柚子、全柚宴)—梨博園火鍋(晚餐)—特色夜市—平野園林(住宿)
D2:爛肥腸(早餐)—滑石古寨(鱘魚火鍋、洞藏酒)—川西漁村(豆子、龍溪魚)—返程
文字來源 重慶日報
責編 唐禕 審核 楊志
值班編委 陶斯軍
原標題:《《重慶日報》通版報導 | 好山好水好田園 休閒度假來梁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