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蕭景琰有情有義,但不是沒腦子,這麼多年我們誤會他了

2021-03-03 紫依雜談

文/紫依

題記:

憶當年鮮衣怒馬往來不敗,願來生與子同袍仗劍天涯。

蕭景琰,其實是我遲遲無法落筆的人物。

看完《琅琊榜》,我們總為梅長蘇發愁,有時候也為蕭景琰捉急。這樣一位看似智商經常不在線,做事衝動莽撞,不得聖心,被放逐十幾年的靖王,我確實不知該如何客觀去評價他。

他的性格中有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面,但卻是被這個社會生存法則所不能容的。

他是對梅長蘇而言最為重要的人,卻又是最經常誤解他,批判他,精神上虐他的人。

他一個年齡30+的郡王,戰功赫赫,卻未封親王;沒事就被皇上甩臉色,動不動被太子和譽王冷嘲熱諷,就連掖幽庭的奴才都不把他放在眼裡的皇子。

在遇到梅長蘇之前,也許蕭景琰的這輩子估計就這樣度過了。

總之,他的結局大抵不過是肉眼可見的毫無勝算,無力回天,自生自滅。

如果這部劇的結局是如此,那真是又喪又真實。

可《琅琊榜》明明就是相反的,它的精髓要義就在於逆襲。

「得麒麟才子,可得天下」,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只不過當所有人都把視線關注在梅長蘇身上時,卻極少有人在意,靖王成長速度之驚人。

從他下定決心,要踏上奪嫡之路開始,他就在慢慢完成自我蛻變。

他早已今非昔比。

你們真的誤解他了,請容我細細說來。

12年的放逐,是被迫,也是他自願的

曾經的蕭景琰,對未來最大的期盼,應該就是在皇長兄祁王蕭景禹的帶領下,與好友林殊上陣殺敵,衛國戍土。

他的人生目標也許就是,將來做一個建功立業的將軍,馳騁戰場,為國效力,聽命於皇長兄;然後能夠依舊過著,每天吃著母妃親手做的點心,時時聽著皇長兄的教誨,沒事與好兄弟林殊打鬧比武的平靜日子。

只不過一夕之間,一切都變了樣。

12年前天翻地覆、風雨飄搖,自從他從東海歸來的那一天起,他整個人生軌跡就徹底地改變了。

世事無常,一朝驚變,帶著喜悅、順利班師回朝的蕭景琰,大概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何朝夕之間,一切就變了模樣。

他以為,那位白衣少年,還在家裡等著他帶回來的鴿子蛋;

曾經,他也是梁王寵愛的皇子之一,還是皇長兄最疼愛的小弟。

因為他從小就是在蜜罐裡泡著長大的,有人疼有人愛,有人遮風擋雨,又一切平安順遂;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蕭景琰的前半生,會那樣恣意妄為,顯得沒腦子。

「我十七歲啦,父皇恩準我開府建衙」,他的聲音裡洋溢著驕傲和歡欣。

那時,與他一起參觀郡王府的,便是好兄弟林殊。

他許諾,我的就是你的,以後這裡你可以常來。

可12年後,那一句「我三十一歲了,還未封親王」,看似波瀾不驚的神色裡,流淌著的,卻是無底的落寞。

「當年的真相,除了靖王殿下質問過幾次真相之外,滿朝皆避而不談」

我可以想像,當年一無所知的他,不顧自己的未來前途,絲毫不懂得避嫌,完全不清楚該如何自保,反而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停在皇宮之中質詢父皇真相,在大殿之上求父皇明查,在母親宮中痛哭流涕,在被抄沒的林府前失聲痛哭。

結局顯而易見,他的不妥協、他的固執、他的憤怒,讓他被放逐,受盡冷遇,以至於戰功赫赫、軍功累累,卻恩賞全無,不得聖心。

這一切不就是因為父子之間扎的這根最深的刺嗎?

不就是靖王寧折不彎,不肯低頭認錯的緣故嗎?

他不明白,一向疼愛自己和祁王兄的父皇,為何會龍顏大怒大開殺戒。

這場風波之後,金陵城中再也不見那個驕傲張揚的明亮少年林殊;

而與他一同消失的,還有那個鮮衣怒馬的紅衣少年蕭景琰。

十多年的四處徵戰,是皇上的冷落和疏離,更是他對自己的放逐。

面對父皇的苛責和忽視,面對太子和譽王的咄咄逼人,還有宮裡人拜高踩低的嘴臉,他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

他奔波在邊防和戰場,幹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是他沒有翻身的機會嗎?

他有,只不過他不願意做而已。

13年的放逐,是被迫,更是他自願的。

因為見證了親朋死於,皇宮的陰詭狡詐權謀之中,所以,他固執地要求自己保有正直,毫無來由地厭惡結黨營私,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底線。

儘管他知道,只要他一低頭,或者多迎合幾句,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情形。

因此,他寧可自己多年來游離於朝堂之外,道不同不相為謀;

畢竟比起朝堂上不可避免的勾心鬥角和暗箭傷人,他更喜歡沙場上的生死情誼,將士間的袍澤之情。

正如後來靖王得勢,皇上交代的政務越來越多,情勢悄然發生變化;

可靖王府裡的士兵們,打滿雞血般地,討論到深夜還不肯離去。

按戰英的說法,以前將士們頂多是抱怨一下冬天糧草不夠,被子不夠暖;可如今,卻是鬥志昂揚地討論戰區布防,軍事戰略,今時不同往日。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風骨,以情義為先

「蕭景琰,你有情有義,可你為什麼就沒腦子!」

一句梅長蘇情急之下的話語,卻成了許多人眼中對蕭景琰的蓋棺定論。

這一刻我是悲哀的,其實他最讓人敬佩就是這一點啊。

他不知道在自己形勢一片大好之時,冒險去救衛崢,弊大於利嗎?

他知道,他懂。

可是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堅持、他守護的東西,不管多大的利益都不能讓他動搖;更何況帝位,從來都不是蕭景琰最想要的。

就像言候在答應梅長蘇實施救衛崢計劃之時所言:

明知是陷阱,是虎狼之穴,還要去做;

利弊得失這麼明顯,卻仍然要救,愚蠢至極,但是卻又太有膽魄。

所為的,也只不過是無愧於心而已。

梅長蘇勸說時,問他,為了一個逆案的副將值嗎?

他毫不猶疑地說:「如果我死後見到林殊,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我能回答說不值得嗎?」

字字錐心!

所有的利弊得失在他眼中看來,抵不過袍澤之情,更抵不過對至交故友的良心交待。

縱使他知道這就是夏江設計的陷阱,知道往前一步便是萬劫不復,他也會毫不猶疑地跨出去。

「救了衛崢,賠了梅長蘇,蕭景琰也不算贏」

可能看到營救衛崢那一集時,有人會說他沒有政治頭腦,太魯莽、太不顧大局;還有人會說,這是電視劇太理想化,現實完全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更有人因為他中了離間之計,誤會梅長蘇,氣得直跺腳。

可是,這就是蕭景琰啊!

他本身就不是一個政客,更無意於皇位。

他曾跟梅長蘇表明立場過:「如果連血戰沙場的將士都不懂得尊重,我蕭景琰絕不與你為伍!」

他的底線、任何時候都不曾變過。

情義,從來都在利益得失之前。

哪怕面對一個投靠自己、有著「麒麟之才」稱呼、太子和譽王爭先籠絡的謀士,他都敢直言不諱地表態:「我生平最不喜歡的,就是你們這種步步心機的謀士。你在我這裡,將來也不會得到重用。」

夠膽,夠直率,若非梅長蘇,應該沒人可以忍受。

因為他懂,所以他說,你就做你自己,那些陰險狡詐的事,就交給我來做。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風骨,始終是蕭景琰最大的人格魅力。

蕭景琰這樣一個「生硬」之人,是一個因為執著,而無法像水一樣變換自己形狀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跟刑部蔡荃很像。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便是他的另一表現。

見過黑暗、陰謀和血腥,知道奪嫡之路的瘋狂和殘忍,他依然守著內心自己相信的東西。

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幾乎很難找到。

在「聰明人」看來是傻是笨沒錯,可仔細想來,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自願背負翻案的使命,踏上奪嫡的兇險之路

在他憤懣不甘,被放逐12年之後,有一天,突然有個麒麟才子跟他說,我想選你,靖王殿下。

一開始這樣的投誠顯得有些可笑,一是蕭景琰根本沒有奪嫡的想法;二是按他的牌面,根本跟帝位毫無關聯。

可是,他還是下定決心,要踏上奪嫡的兇險之路。

並且在某一次入宮見靜妃時,跟她說,我決定了。

你決定了?

決定了。

很好,無須顧忌我,你我母子二人本就同心同力。

靖王為什麼會突然選擇走上這條路?

原因很簡單,他並不希望太子和譽王,這兩個曾經在赤焰案裡推波助瀾的人登上帝位;

而且,有了帝位,他才可以去查那件內心一直懷疑的逆案真相。

也許恰恰是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與其永遠自甘放逐,把悲痛藏於心底,不如勇敢探尋內心正義的答案,走上這必由之路。

他背負的,是好友的殷切希望,是皇長兄和好兄弟林殊期待的大梁盛世,是他從小就嚮往的政治清明。

只是,沒有了他們,蕭景琰必須自己努力奔跑,孤獨地走上這條不歸路。

赤焰之後,世間再無林殊,蕭景琰也再無至交好友。

梅長蘇常說,我的身邊還有你們這些人,可以說說話,可景琰有什麼?他什麼都沒有。

從他下定決心的那一刻開始,他就開始改變自己,磨掉稜角,選擇相信,試著按照蘇先生的規劃在走,哪怕他並不理解,也不同意。

他從過去,一激即怒,一怒就被抓住痛腳狠狠打擊;到衛崢一案,面對夏江和譽王的連環下套,父皇的怒目而視,他據理力爭,辯得他們啞口無言。

真是好口才。

我想他確實準備好了,他也明白,屬於自己的戰場在哪裡。

也許在政治上,他是稚嫩的,還需要再磨鍊的,可我們卻看到蕭景琰一次次地成長。

而他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夏江放手一搏,指認梅長蘇即是林殊的朝堂辯論,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

夏江以一句「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慫恿梁王動手處置了梅長蘇。

可他依然不管不顧,不怕觸怒父皇,拿過那杯毒酒,親手倒掉。

「此事本就是夏江與我之間的恩怨,兒臣實在不願意連累他人」

而在此之前,讓梁王徹底相信梅長蘇不過一介布衣,便是他一句「夏江一句話,便令我們父子反目,朝中局勢混亂,卻只有夏江一人得到安定而已。最好是再聽他的話,把遠在獻州的獻王接回來,扶上太子之位」

蕭景琰簡單的利弊分析,就直接告訴梁王:你要是相信夏江,便是中了離間之計;而這一切的後果,不過只有夏江一人獲益而已,對你來說,不划算。

更何況,他這麼做的目的,可能還是跟黨爭有關係,想把廢掉的太子扶上馬。

如此顯而易見的陰謀用心,父皇要是相信了,那就是任人拿捏了。

靖王的智商完全在線,口才也十分了得。哪怕他已經完全確認梅長蘇的身份,他也懂得隱忍下來,克制情緒,一切等到回母妃宮中再發洩。

難道大家沒有看到蕭景琰的完美蛻變嗎?

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衝動易怒,不知所謂,任人誣陷的靖王,而是知進退,懂權謀,明分寸的太子。

結語

對於蕭景琰,我除了敬佩,還有痛惜。

我總覺得,自從赤焰案後,他便再也沒有為自己活過。

他與靜妃一樣,忍辱負重,只為赤焰的亡魂而活,為內心堅守的信念而活,為他們曾經嚮往的政治理想而活。

梅長蘇把扶靖王上位,看他大婚,監國,看他為舊案重審視為己任,果然是過慧易夭;

而蕭景琰又何嘗不是?

他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一條更加艱辛的道路,一個人背負所有。

靖王在12年的大落大起中,信念至純、初心不改、矢志不移,這風骨無人能及。

在他與梅長蘇相交的那段時間裡,他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逐漸擁有一個政治家該有的樣子。

當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靜妃的宮中的路上時,內心一定思慮萬千。

我想,這應該是小殊希望景琰成為的樣子吧~

儘管,他進宮門後,第一句話便是,你早就知道了?

靜妃點點頭。

然後便是他哭到變形,不敢抬頭的場景,「我就快要認出他了」。

看到這裡,我想小殊應該可以放心地休息了,你的景琰,不再害怕,他也會成為你堅實的依靠。

靖王的性格,逐漸由外露的忠直耿介轉變為內斂的堅韌,這就是肉眼可見的成長。

我是紫依,歡迎關注我,一起分享深度劇評和八卦

相關焦點

  • 怎樣不提雪字描述雪很大:梅長蘇在蕭景琰門口跪著求見
    今天小編看到一個話題,說的是「怎樣不提雪字描述雪很大」,下面有網友評論說:」梅長蘇在蕭景琰門口跪著求見」怎麼樣,瞬間有感覺了有沒有,想當年,琅琊榜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導致後遺症就是看完之後總覺得胡歌身體不大好……
  • 五年後重溫《琅琊榜》,尋找曾經的那份感動
    《琅琊榜》自播出至今已有五年,在這五年裡它經受住了考驗,守住了經典劇作的榮譽。現在重溫這部劇,重新審視和思考它,筆者又問了自己一次:它究竟有何魅力?今日,筆者給自己的答案與五年前有些不同。今日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情。
  • 琅琊榜:林殊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蕭景琰的一個細節暴露了
    琅琊榜:林殊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蕭景琰的一個細節暴露了電視劇《琅琊榜》中,從地獄歸來的死而復生的林殊化名梅長蘇,成了七珠親王譽王和太子爭相拉攏的麒麟才子。「麒麟才子,得知可得天下」,真正得到麒麟才子的自然是譽王蕭景琰,那麼如此優秀的林殊是否有歷史原型?
  • 琅琊榜:蕭景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分分鐘讓人生氣
    琅琊榜:蕭景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分分鐘讓人生氣蕭景琰是梅長蘇竭盡全力扶持的儲君人選,他看重靖王心性都與太子和譽王不同,加上從小和他一起長大,他對靖王的了解不可謂不深刻。蕭景琰性子直,忠肝義膽,正氣凜然,不為小人折腰。
  • 琅琊榜:為何蕭景琰父親殺林殊一家,梅長蘇還如此信任他?
    「變幻,風雲幾卷,亂世起驚瀾,血仍殷,何人心念,烈火清平願,慧劍,借別紅顏,無意續餘年,帝闕巍,豪氣仍在,冰心誓破長夜天……」,地獄歸來,不可久留,梅長蘇最後完成了他的使命,以林殊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艱難的一生,金陵城最明亮的那個少年,葬身在陰暗的朝堂紛爭中,從梅嶺活下來的,是那個攪弄風雲的謀士
  • 《琅琊榜》第一眼就認出林殊的不是蒙摯,也不是太皇太后,而是他
    《琅琊榜》中都說林殊的容顏大改,蕭景睿和言豫津就不用說了,畢竟都是孩子,可一品軍候謝玉面對面,盯著他打量了許久也沒有認出化名蘇哲的梅長蘇,竟然就是林殊。讓人奇怪的是,蒙大統領竟然一眼認出了林殊,而相比和林殊更親近的霓凰郡主和靖王蕭景琰卻並沒有在第一眼認出。
  • 琅琊榜:蕭景琰其實已經認出梅長蘇,就因為2個字,他始終不相信
    在藺晨父子的幫助之下,化身梅長蘇,潛入金陵,開始了對靖王蕭景琰的扶持之路,同樣也是復仇之路。然而,太皇太后能夠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認出了林殊;霓凰郡主也能夠憑藉自己的直覺判定梅長蘇的身份;然而自幼一起長大的蕭景琰卻遲遲沒有洞悉。在兩年多的朝夕相處之中,難道蕭景琰對於梅長蘇的真實身份真的沒有懷疑嗎?咱們不妨來看一看這其中的蛛絲馬跡。
  • 我的有情有義只給有情有義的你
    我的有情有義只給有情有義的你文:羅西我朋友有個生意場上的客戶,是北方某市的,最近破產,原來的千萬富翁,淪落到連孫子的學費都交不起的境地,周圍已借不到錢了,就向千裡之外的我朋友求救,希望打給他1萬元救急……我朋友馬上就辦。接著,又來事:這位客戶的兩個同城朋友說要來福建旅遊,是一對夫婦,當地的「權貴」。
  • 千萬別讓某地人念: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你會笑到岔氣!
    畢竟,強者從來不介意用自己的特色,博人一樂,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粵語文化,充滿自信~嗯,是時候讓大家知道粵語的真相了。01超越方言,成為語言四川話,湖南話,上海話,河南話......每個地區的語言,都有不同的特色,我們一般將某個地區通用的語言,稱之為方言。而粵語,已經超越方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你沒看錯,是語言,不是方言),在海外,它被稱之為唐話。
  • 《琅琊榜》中蒙摯才是劇中最心機的人,不要再叫他萌大統領了
    自古以來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能夠在皇帝身邊伺候時間長的,肯定是有自己的本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有「大本事」的蒙大統領——蒙摯。在這部劇中不缺心機的人。之前我們講的高湛、靜妃、甚至蒞陽長公主,這幾位都是老油條了。
  • 《琅琊榜》靜妃究竟有多聰明,不動聲色就讓皇后吃癟
    《琅琊榜》中,梅長蘇吐槽靖王有情有義但是沒腦子,靖王沒腦子這點並非是家學淵源,最起碼跟靜妃沒什麼關係,因為靜妃是劇中少數的聰明人。靜妃多年來在後宮中不爭不搶,看似人畜無害但是一旦動了真格就連皇后都不是她的對手。
  • 《琅琊榜》人物名字解讀:琅琊榜上麒麟才子,江左梅郎浴火重生
    右眼至今留有一道疤痕,事業在之後遇到瓶頸,但經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磨礪,他最終在《琅琊榜》中涅槃重生,為觀眾呈現出了一位智慧超群、風採翩翩的麒麟才子。如今胡歌的事業越來越好,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件事,在這11年間,他默默的捐建了30多所小學,名字都是以自己的助理張冕命名。 11年改變了很多,胡歌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少年了,多了幾分成熟與淡然,對於外界的風言風語他只回以一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 琅琊榜中除了林殊和霓凰 還有哪些人物讓你印象深刻?
    琅琊榜這部電視劇在播出的時候,林殊和霓凰郡主的愛情故事賺足了大家的眼淚,他們一路走來、歷盡艱辛卻不能最終相守白頭,想來這也是人生一大憾事吧,不過一對有情人彼此心意相通,攜手走過一段人生路也是一件幸事。琅琊榜的編劇將這部劇中的主角和配角刻畫的非常豐滿,再經過演員的二次創作,呈現到我們眼前的這個任務分外鮮活和生動,那麼除了林殊和霓凰,還有哪些人物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讓這部劇值得被一再的翻看呢?
  • 琅琊榜智商等級劃分,誰站食物鏈頂端竟然說法不一?
    總覺得看《琅琊榜》好像是昨天,但是看看時間,才發現它竟然是15年開播的。作為稱職的忠實粉絲,我看了起碼不下10遍,最近一次是全段時間在家隔離的時候。時隔多年發現,琅琊榜也是有主角光環的,不然結局真不好說。
  • 再三刷,《琅琊榜》這四大高能經典名場面,你還記得嗎?
    林殊回來了,但已不是當年那個明朗飛揚,同她在青草遍地,藍天白雲間練劍的少年,他變得全然不同,但霓凰還是認出了他。可是內心滿目瘡痍,住著七萬赤焰英魂的梅長蘇,縱然心裡藏有無盡的愛意,孱弱的身軀只怕也很難再扛起這份情真意切。梅長蘇:可我已不是當年的那個林殊了,我本該一直照顧你,我原本以為我可以一直照顧你的。梅長蘇:時過境遷,恐怕再難回到過去了。
  • 《琅琊榜》結局,這份琅琊榜入榜考試題你能考幾分
  • 《琅琊榜》柳橙大人是不是梅長蘇的人,問問宮羽才知道
    《琅琊榜》經典長劇,至今在網絡上被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分明就是一部男人戲。靖王蕭景琰和林殊的兄弟情義,琅琊閣少閣主和梅長蘇朋友情義,梅長蘇對飛流的仁厚慈愛,還有老閣主和林燮,蒙摯和梅長蘇,蕭景睿和言豫津等等,他們的都是一諾千金,重情重義的男人。
  • 你說的沒錯,是我自私,那我們離婚吧,我成全你的有情有義
    什麼樣的人算是有情有義?佳妮一直覺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對親人,朋友,身邊的人,給予幫助和支持,就算是有情有義了。她是這麼認為的,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更是覺得她的想法沒錯。因為在她的人生到現在,雖然沒有很優秀,但大家對她都是誇讚有加的。文|胡小乖可現在,卻有人說她冷血沒人情味。
  • 圖文評點《琅琊榜》54:時光不如故,初心未負.
    哪怕他明明知道梅長蘇的生命不會有多麼長久 ,哪怕他計劃的那些目的地並不一定全部走完,哪怕最終的安居之地琅琊山 梅長蘇永遠也到達不了,但是藺晨仍然是高興的。他所求的,也從來不是一 個結果,而是在通向這個結果的路上,他可以給予或者陪伴梅長蘇收穫多少 快樂。儘管在原著小說中,霓凰已經身心有歸屬,所以藺晨的旅行計劃裡從來沒有 提及過她。
  • 琅琊榜:譽王身後的三個女人,第二個給他愛,第一個差點給他江山
    再解琅琊榜之風雲變幻,一捲風雲琅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都說譽王蕭景恆是最像梁帝的皇子,他上可取悅聖心,下可禮賢下士,他也曾多次像梅長蘇求教,他對梅長蘇以謀事之禮相待,他求賢若渴,他野心十足,但他還是最終在奪嫡之中以失敗告終,他能在這一路上可以和梅長蘇抗衡,終究離不開他背後的這三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