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蒼穹之鐘》出版而做的增補
一個星期裡,現在每一天都很明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似乎很簡單。
而到了英語中,卻要記憶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對於初學者來說甚是繁瑣。其實,我們明白了它們的來歷,記憶起來自然就容易了。
在《蒼穹之鐘》的第一章我們就提到,古羅馬人的曆法最初非常混亂,一年只有300天不到。
而在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日常生活裡,他們還有一個一周8天的「市場周」(nundinae),每8天一次「集市日」。每年共有38個「市場周」,這樣總共才304天呢?還有61天幹嘛呢?原來,剩下的那些天裡天寒地凍,不需要趕集,所以也就不需要這個「市場周」和「集市日」了。
▲美劇《羅馬》裡的羅馬城市場劇照
不得不說,古羅馬人的數學實在太差,遠遠落後於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到了公元1世紀,愷撒大帝藉助古埃及人索西琴尼的力量制定儒略曆以後,7天一周才開始從古希臘傳播到羅馬帝國,但7天一周和8天一周的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並存,給當時的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不便。
一直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尼西亞會議之後,7天一周的曆法制度才在羅馬帝國固定下來。
▲尼西亞會議
古羅馬人也講究「天人合一」,相信很多種神秘主義,自己用的曆法也必須和天上的星辰對應起來。
古羅馬詩人韋納爾曾說:「有些人必須先諮詢星曆表才能在公共場所用餐或沐浴。」可見一斑。
在當時,託勒密的宇宙觀正統治著學界,按照託勒密的宇宙圖景,距離地球由遠及近的分別是: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其中包括日月和五大行星。
為何選擇這五顆星辰呢?也很簡單,因為其他的星星都保持不動,只有這幾顆星體在天上不安分,總是在行走。
日月自不用說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地球一樣,也在太陽系內繞著太陽公轉,距離我們地球相對較近,所以總能看到它們在群星中穿行。
中國古代因此而把它們叫做「行星」,而英語裡的「planet」原意為「徘徊者」。它們在天空中是別樣的存在,因此很早就得到了人類的關注。
▲託勒密的宇宙學
按照古老的巴比倫和古希臘佔星術,每個小時都有上述七顆星中的一顆主管著,並且嚴格按照上述順序排列: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
比如,星期六的第一個小時是土星主導,那麼第二個小時是木星主導,第三個小時是火星主導,依此類推,太陽,金星,水星和月球,這樣行星的序列就會每隔七個小時重複一次。
因此,周日的第一個小時是第25個小時,24/7=3餘3,土星後面第3個是不是太陽?所以周日由太陽控制;按這個道理容易推導出,周一的第一個小時是第49個小時,由月亮控制。
這樣算下去,我們就得到:
星期日:太陽;
星期一:月亮;
星期二:火星;
星期三:水星;
星期四:木星;
星期五:金星;
星期六:土星。
不得不說,古羅馬人真的是沒文化,就連神話體系也幾乎照搬古希臘,只是名字改成了自己本土的,這些星辰都有各自的神祗:
星期日,太陽:阿波羅(Apollo,古希臘神話同名,太陽神,藝術、歌曲、詩歌之神,也有叫福玻斯Phoebus或索爾Sol)
星期一,月亮:黛安娜(Diana,古希臘神話裡的阿爾忒彌斯,月神及狩獵之神)
星期二,火星:瑪爾斯(Mars,古希臘神話裡的阿瑞斯,戰神)
星期三,水星:墨丘利(Mercury,古希臘神話裡的赫爾墨斯,神使,商業、旅行、偷竊及醫藥之神)
星期四,木星:朱庇特(Jupiter,古希臘神話裡的宙斯,主神)
星期五,金星:維納斯(Venus,古希臘神話裡的阿芙洛狄特,美神、愛神、夢神)
星期六,土星:薩圖恩(Saturn,古希臘神話裡的克羅諾斯,宙斯之父,在古羅馬神話裡薩圖恩演化為農神)
▲義大利浮雕手鐲,顯示每周的每一天對應的羅馬神,自左向右:黛安娜(Diana)代表月亮,火星(星期二),水星(星期三),木星(星期四),金星(星期五),土星(星期六),阿波羅(太陽)星期天。製作於19世紀中葉,現存於美國沃爾特斯美術館
和西方相比,我國古代較早發展出了陰陽合曆,這一點在第三章我們詳細談。
所以我國古代主要使用的是10天一旬,而並不怎麼使用「周」這個概念。每月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下旬,我們現在還依然在用,很是方便。
因為這一點,我們古代的公務員可是比現在滋潤的多哦。比如在漢代,官員們經常是5日一休,偶爾10日一休,看來,古人還是挺講究一張一弛的啊。
▲太史公,原來你是上四天班休息一天啊?
除此以外,中國古代還使用9天一個周期,其實大家也很熟悉,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又有民諺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每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
而數九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所謂冬至逢壬數九,就是從冬至逢壬日(幹支紀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三九」的那9天恰好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而到了「九九」就已經春暖花開了。
到了公元四世紀的晉朝至南北朝時代,古希臘的七天周期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並沒有被廣泛接納。
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代——唐朝,中華文明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中亞地區,因而唐朝建立了安西都護府,管轄中亞各個小國。
在這些小國裡,最有名的是康居國,位置在現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當時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
七天周期重新從康居國傳入唐朝,這一點被記錄在另一位西天取經的高僧義淨的著作裡。
我們中國人本來就是講究天人合一,所以很快學習了這個七天周期,並把它和中國古代佔星術裡的「七曜」結合起來。
一周裡的每一天被叫做: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這些叫法一直延續到清朝。
在中華民國時期,這些叫法被更加簡單易懂的一二三四五六七代替了。
▲我大唐帝國的疆域,安西都護府是重要的和西方世界的交流節點
話說在唐朝時期,和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對我們很是崇拜,派出一撥又一撥遣唐使來到大唐,如饑似渴的學習各種知識。
「七曜」當然也被他們帶回東瀛,改名叫做「七政」。一直到現在,日本人用的還是「七政」紀日法,如下圖:
我還記得我和來自日本的貿易合作夥伴談判的時候,日本代表在黑板上寫下接下來幾天的生產計劃,當時還沒文化的我看著他寫下的月、火、水、木等呆若木雞,日本代表對著我大眼瞪小眼,似乎在說:「你連這個都不懂嗎?我們日本人跟你們大唐學的哎……」
好了,說到現在,往西到羅馬,往東到了日本,都沒提到星期幾的英文名啊?作者你這思路有點過於天馬行空了吧?我們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