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聖誕季恰逢政府停擺,美國人民最擔心的事情便是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還能幫忙追蹤聖誕老人嗎?。好在21日,NORAD通過官方推特給大家吃了定心丸:一年一度的保留項目——「追蹤聖誕老人」活動仍會如期在平安夜進行。實際上,這波「神仙操作」已經持續了63個年頭,它究竟是如何呵護著孩童們天真的心?
「追蹤聖誕老人」是個什麼梗?
浪漫故事版
在一個廣為流傳的浪漫故事中,今年10月申請了破產保護的美國老牌百貨公司Sears正是主角。當年聖誕節,Sears刊登了一則「可直接和聖誕老人聯繫」的廣告,並附上了電話號碼,可以想到,這是為了給自己的公司增加人氣的市場活動。
然而,電話號碼因為印錯了一個數字,成了北美大陸防空司令部(CONAD,也就是 NORAD 的前身)的熱線號碼。於是,CONAD 接到了很多小朋友打來的電話。當時隊伍的負責人哈裡·舒普(Harry Shoup)上校接到了第一個電話,意識到問題的舒普上校隨後安排部下幫忙接聽接踵而來的電話,讓大家都配合,告訴孩子聖誕老人的當下位置。追蹤聖誕老人的傳統就此誕生。
陰差陽錯版
不過還有一個看起來更符合歷史的正常版本:《大西洋月刊》援引 Gizmodo 挖出來的一份目前為止關於該歷史的最早報導:1955 年 11 月 30 日,一位小朋友因為不小心將電話號碼中的兩個數字顛倒了,於是將電話打到了 CONAD 去。小朋友詢問舒普上校北極是否有聖誕老人,他的回答是:「在北極也許有個叫聖誕老人的人,但他並不是我所擔心將從那個方向來的人。」
當時,美國和蘇聯正處於冷戰中,CONDA處於緊張的監控中,所以舒普的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後來,舒普竟然獲得了靈感,讓公關部負責人發布一則公告:CONAD、陸軍、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將繼續追蹤聖誕老人,並為他的美國之旅保駕護航,以免受到那些不相信聖誕節的人的攻擊。
這個行動的初衷是宣傳美國軍方的「先進技術」,直到今天,繼承了CONAD這一任務的 NORAD 依舊保留了這一傳統。不過當初秀肌肉的使命早就隨著歷史遠去,留下的是一段暖心佳話。
如何完成「神仙操作」?
CNN的報導雖然援引了前一個浪漫版,卻用事實佐證了後一個陰差陽錯版,因為NORAD之所以堅持執行追蹤聖誕老人這一艱巨任務,因為「他們是全世界唯一擁有技術、資質和人力實現的組織」。所以,NORAD要做的是什麼?
雖然「聖誕老人」是模擬器,但NORAD還是煞有介事地介紹道:追蹤聖誕老人首先靠的是名為「北部預警系統」的NORAD雷達系統。這一功能強大的雷達系統在加拿大的北部和阿拉斯加安置了47個追蹤點。NORAD會在每個聖誕節期間密切監視雷達,看看聖誕老人是否已經從北極出發。聖誕老人魯道夫的紅鼻子會發出紅外線信號,衛星很容易探測到魯道夫的閃亮紅鼻子。兩周前,「聖誕老人」在馴鹿小精靈和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控制官的幫助下,已在科羅拉多州開始進行飛行訓練。
聖誕老人的「送禮物進程」。
為了保障熱線服務的運作,50多名軍事人員聯手1500多名志願者,全天候接聽熱線,回答孩子們各種關於聖誕老人的腦洞問題。比如:聖誕老人是否存在?(根據大量的歷史數據以及NORAD 60 年以上的追蹤信息,我們確信聖誕老人仍然活著,活在全世界人們的心中。)聖誕老人多大年紀?(很難知道他的確切年齡,但NORAD 情報表明,聖誕老人至少已經陪伴我們 16 個世紀。)
NORAD布置辦公室迎接聖誕任務。
追蹤聖誕老人的行動雖然是由NORAD來組織,但美國和加拿大政府並沒給活動經費,每年都是由商業機構贊助和招募志願者幫忙,前第一夫人米歇爾便為這一活動當了6年志願者。去年新晉總統川普和夫人都參加了熱線服務,不過今年就沒去了。谷歌也曾和NORAD合作了好幾年,直到它於 2004 年決定要做個自己的版本,並成為了 NORAD的最大競爭對手。這幾年,微軟取代了谷歌成為了NORAD這個項目的重要贊助商。
谷歌版「追蹤聖誕老人」。
iWeekly+ 聖誕老人其實是為商業而生
不過聖誕老人究竟是如何越來越廣受追捧的?今年的平安夜,BBC化身真相帝給聖誕老人大起底。首先,現代聖誕老人是用不同歷史人物的故事拼湊而成的。這包括4世紀的一名希臘主教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許多神話中他身穿紅色外衣給窮人派發禮物。
對現代聖誕老人形象影響最深遠的是一個荷蘭神話故事人物,他的中文譯名也是聖尼古拉斯(Sinterklaas),他在曾經是荷蘭殖民地的紐約市十分流行,歐文(Washington Irving)和穆爾(Clement Clarke Moore)等住在紐約曼克頓的作家都很喜歡這個人物。因此,歐文和穆爾希望把聖誕節變成一個家庭式節日。穆爾在1823年創造了平安夜「是聖誕前一晚」的說法,這也被視為塑造現代聖誕老人身穿紅袍派發禮物的其中一個源頭。
在穆爾的那個年代,美國零售商為了清理年末積壓下來的存貨,開始用廣告鼓勵大眾給其他人買聖誕禮物。到了1840年代,這些廣告經常都有聖誕老人出現,令聖誕節變成一個消費節日的傳統更為根深蒂固。
1867年的底特律,約1萬人排隊買票,就是為了聽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朗讀他的小說《聖誕頌歌》(Christmas Carol),內容主要宣揚無私、慷慨解囊的精神。紐約的梅西百貨公司(Macy's)同年決定聖誕節前夕一直營業到午夜才關門,讓一些到最後時刻才準備聖誕的人不會錯失購買禮物的機會。1868年,經典小說《小婦人》出版。這本書裡有一句話「聖誕節如果沒有禮物的話,不算是聖誕節」,進一步加固聖誕節成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經濟學家沃爾福格(Joel Waldfogel)的著作Scroogenomics中提到,美國消費者在聖誕期間購買禮物的習慣可以追溯至1935年,就是可口可樂利用聖誕老人作為代言人的年代。不過可口可樂並不是現代版聖誕老人的創造者。早在1915年,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White Rock汽水就用穿著紅衣服的聖誕老人為自己產品做宣傳;1923年,這家公司最早使用了身穿紅白衣服的聖誕老人的形象。
可口可樂雖然不是創造者,但確實是最重要的形象推廣者。1931年,可口可樂找到瑞典商業藝術家哈頓·珊,讓他創造一個喝可樂的聖誕老人形象,配以可口可樂主題色。這一形象隨著品牌一起成為了傳統。
沃爾福格估計,全球消費者每年聖誕節都會花上2000億美元慶祝,其中單是美國人就花上600至700億美元。他的研究還顯示,送禮大多是一個浪費金錢的舉動:送禮人每花100美元買的東西,收禮人平均只會認為它價值82美元。所以,發紅包或許更省力?
圖片:CNN、BBC、USA Today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