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燈女神」是世界授予弗洛倫薩·南丁格爾的美譽,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在中國雲南鄉村,有一個人被譽為「燃燈校長」。近期媒體的集中報導,讓我們記住了她的名字——張桂梅。她是一名共產黨員,她是一名鄉村教師,她是一位身患重病的63歲的瘦弱女子。她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雲南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和使命。
張桂梅是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創始人兼校長。之所以稱她是「燃燈校長」,因為她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學校,為大山裡的貧困女孩免費提供教育,點燃了她們夢想的燈,照亮了她們前行的路。這所女子高中,是當地的教育奇蹟,學校招收的大多是貧困、輟學或落榜的女學生,「全校高考上線率、升學率卻連年高達百分之百,本科上線率穩居麗江市前列」。華坪女高建校12年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裡的女孩從這裡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擺脫了貧困,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幾十年如一日,張桂梅把一切獻給了貧困地區的鄉村教育,譜寫了一曲新時代人民教師的最美讚歌。
教師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偉大、最神聖的職業之一,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打好脫貧攻堅戰,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作用,更需要充分發揮廣大鄉村教師的積極作用,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教育扶貧的具體實踐者和重要推動者,鄉村教師在教育扶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支隊伍如何,將直接決定著教育扶貧的質量和水平。具體而言,鄉村教師在教育扶貧中的特殊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引導者。教師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引路人。教師的教育理念、文化修養對孩子的發展影響是深遠的。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是他們實現未來發展的基礎,是教育扶貧的重中之重。張桂梅創建華坪女高的初衷就在於她認定,「一個女孩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裡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她的目的就是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正是因為她的堅持,1600多名女孩走出了深山,自立自強,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她的教育理念也在影響著她的學生們,有的學生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聽說母校缺數學老師,主動放棄了正式編制的工作,成為華坪女高的一名代課老師。
先行者。「扶貧先扶志」,扶貧就是要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在貧困地區,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啟迪心靈,用自己的文化修養去影響孩子,改變他們因貧困而產生的落後觀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除了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教育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和貧困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繫,了解家庭的情況,防止孩子因貧困而輟學,幫助孩子解決上學的困難。張桂梅為了留住孩子上學,辦校10多年來,她走了11萬公裡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她克服了種種困難,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孩子堅持上學。
奉獻者。張桂梅不僅是大山裡孩子們的老師,孩子們的校長,也是孩子們的「媽媽」,她一生沒有子女,卻是無數個孩子的「媽媽」。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了建校,張桂梅想盡辦法四處募捐,默默忍受了別人對她的誤解甚至傷害,從不放棄,甚至提出是否可以預支自己的喪葬費。這背後,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教師的理想信念和奉獻情懷的強大力量。身教重於言傳,2012年,學校裡曾經的一名調皮孩子順利考上了雲南警官學院。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警察,領到第一個月工資後,她把幾千元工資全部打到華坪女高的帳戶上,用來資助需要幫助的學妹。她說,「校長媽媽」就是她的榜樣,她要像她的老師那樣,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更多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扶貧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像張桂梅那樣的好老師,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