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情緒是抵抗病毒的屏障
疫情動態難免讓人產生恐慌,然而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抵抗病毒的強有力屏障。
一、面對疫情,人們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正常的負性情緒:
1.漠視,不相信事實
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時,會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予以漠視或否認,或者認為沒那麼嚴重,毫不在乎,就算有病毒也不會傳染到自己身上,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做任何個人防護。
2.恐懼,過度緊張害怕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恐懼,這類反應一般會伴有輕微的失眠與判斷偏差。輕度的緊張和焦慮可使人能夠迅速進行有效的防護和理性的應對,然而過度的緊張往往會造成高度恐慌,比如害怕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已經到了恐慌的地步,嚴重地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抵抗力,甚至對周圍其他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3.憤怒,影響人際關係
個體會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關注疫情的發展動態,頻繁刷新關於疫情的新聞,轉發、分享各種小道消息,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於事件可能的責任者,產生憤怒情緒。有時甚至會抱怨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甚至遷怒於未進行隔離的疑似病人等,導致輿情問題或人際衝突。
4.由不良情緒導致的行為異常
有人過度刷屏、聽信謠言,有人瘋狂囤積口罩、藥品等,這都是面對疫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這些異常的行為往往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恐慌情緒。
詳見(您和孩子陷入「肺炎恐慌」了嗎?不用怕!這有一份「心理處方」請查收)
二、如何應對疫情中的正常心理變化?
(一)我們可以這樣做:
1.試著接納改變:我們會發生這些改變都是正常的。
2.更好地與情緒共處:我們可以通過接納情緒、合理宣洩情緒、與他人訴說等照顧自己的情緒的方式更好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3.嘗試一些行動策略:我們可以嘗試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性,回到當下,嘗試與自己相處,進行身體勞動和具體工作,避免做出重大的人生決定,並去了解專業、科學的信息。
4.嘗試一些思維策略: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一些認知技術,增加思維的靈活性、考慮更多可能性的方式,讓我們走出思維怪圈。
5.嘗試一些放鬆技術:我們也可以嘗試些心理學上普遍認可並有效的放鬆技術,如腹式呼吸、著陸技術、肌肉放鬆技術等。
詳見:(疫情讓我吃不下睡不著不停刷手機,我該如何自助?丨來自北師大心理學部的幾點建議)
(三)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認知: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災難化思維
情緒:正確應對焦慮,選擇「主動式休閒」
意志: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行為:節制上網,警惕疫情信息過載
詳見(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開通心理支持熱線!這份心理防護指南請傳閱)
(三)家庭也可以這樣做:
給家庭一點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對生活某部分內容的專注、強調、渲染和莊重地呈現,它的重要心理意義在於你必須全然地在此時此刻才能完成這個儀式的內涵和形式,呈現的是你對當下事物的無比看重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把我們和外界環境做一個暫時的心理意義上的隔離,特殊時期的暫時心理隔離,可以給自己營造一個相對平穩的內在心理環境,減少面對疫情危機時我們的心理應激反應。
所以,在這個時刻:
✅給自己的晚餐整點儀式感
✅給自己的房間整理加點儀式感
✅給自己加一個甜點下午茶
✅找一找自己和家人值得紀念的事情和日子
通過一點點的努力和改變讓我們可以沉浸在我們自己營造的當下,享受當下。
詳見(你也可以心理幫助一一心理專家手把手教你在疫情期間如何幫助自己及家人)
三、發現疫情的積極影響
危機,也是契機,生活,就是功課。
面對疫情,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四句話,相信聽完這些話,孩子會對生活、對未來有新的理解。
第一句:我們要珍惜生命
第二句:我們要做「好公民」
第三句:我們要懂得敬畏
第四句:我們要承擔使命
詳見(面對疫情,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4句話(句句戳心) | 特別關注)
四、還有哪些專業資源(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參考)?
1.抗疫心理援助的分級分階段處置
當前的抗新冠肺炎的心理援助中,需要清晰的對援助的對象人群施行分級、分類對待,對所面臨的工作情景做好分階段的處理,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各種技術援助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避免低效率或者不恰當的處置。
詳見(抗疫心理援助的分級分階段處置)
2.危機管理中的SAFER-R模型
對提供危機幹預熱線心理援助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詳見(完整版來了——危機管理中的SAFER-R模型)
3.冥想技術
(1)內在生命力
在相對短的時間裡促進心身的深度放鬆,激活積極情緒體驗,提高個人的心身復原力,從而起到提高壓力管理和應對能力的作用。
詳見(喚醒你的內在生命力)
(2)連接自愈力
讓心安定下來,為身體提供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來恢復它本有的平衡。
詳見(致與冠狀病毒挑戰的人們:冥想—連接自愈力)
4.安全島技術
疫情面前,有可能存在安全感的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 「安全島技術」可以幫到大家。
詳見(安全島技術-給您安全感滿滿)
4.專業圖書:
(1) 《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合作,緊急推出的全國第一本針對疫情的心理防護圖書《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可點擊閱讀全文。
(2)《這樣想,你才不焦慮:翻開就可以用的抗焦慮手冊》
作者:(美) 亞倫·T.貝克 (加) 大衛·A.克拉克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作為認知心理療法的創始人,貝克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生活並不是由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決定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認識這些事情。焦慮,並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而是我們的認知出現了異常和扭曲。改變認知,就可以徹底消除焦慮。
(3)《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
作者:【美】塔瑪·瓊斯基 著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01月
美國心理學會認知升級課,十大影響力心理學家30年研究成果,提出全新的焦慮應對範式。
五、專業公益心理健康服務資源:
重慶市南岸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陽光工作站):023-62613636,諮詢時間:疫情期間每天09:00-17:00。
重慶大學校心理中心:部分諮詢師已加入023-12320-1熱線,提供社會服務,有需要的師生可通過12320熱線獲得心理支持。周一至周日,全天24小時開放。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面向社會開通心理援助熱線:023-68367770,周一至周五,8:30-17:30開放。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心理支持熱線:4001888976,每天6:00-24:00開放。面向全國受到疫情影響的人員開通,由有豐富經驗的諮詢師接聽,每次30分鐘左右。
本文由南岸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和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根據網絡資源綜合整理,供全區各中小學幼兒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