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增加
1、問:從630分到750分,新中考增加的分值在哪裡?
原中考計分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總分為630分。其中語文,數學,英語每科目150分,物理90分,化學60分,體育30分。改革後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計分科目總成績為750分。
從630分到750分,新中考計分科目增加了兩門: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歷史,滿分各60分,總計增加分值120分。
負擔問題
2、問:為什麼要增設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計分考?會不會加重考生負擔?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之前已經在實施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已經是全員、全考、全用,本次新中考改革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沒有變化,15門開考。但是,7門為不計分科目,達到學業水平標準,即賦予相應等第,不具有競爭性。關注新中考計分科目的改變,才是關鍵。而計分科目增加的,只有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
之所以增設這兩門考試科目,是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的要求增設。
增加科目時,考慮到了文理兼顧,這兩門分別60分,總分值與物理(70分)、化學(50分)加在一起的總分一樣,也是120分。
同時,做到了負擔適度,不是簡單地加兩門功課。而是分日常考察、開卷考試兩部分進行。日常考察,主要看的是學生在這門學科的學習習慣等基本能力,為30分,不設區分度;而開卷考試,則是用好核心素養,看學生的綜合分析辦法、能力和素養,也是30分。
而且歷史開卷考試放在初二,道德與法治放在初三,就是為了儘可能地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相關教育界人士認為,考試科目與負擔,不是呈正比的關係。如果只考一門,其風險,要比多門更大。從風險分擔、分散風險的角度看,增加兩門計分科目,並不會顯著加重學生負擔。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初中作為基礎教育與和高中、大學學習不同,應該將基礎適當「拉寬」,只有把基礎搞得寬,才能把最後的專業搞得高。但這樣的「拉寬」並不意味著增加學生的負擔。對學生而言,並不是科目多負擔就重,科目少負擔就輕,負擔的輕重與課程標準的進度、作業的有效無效等有關,如在上課時間不變的情況下,要引導全面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
能力測試
3、問: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在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方面,有哪些引導?
增設了外語聽說測試;把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成績計入總成績,學生申請考兩次,選擇其中較好的成績計入總成績;設置跨學科案例分析題,起步階段主要為地理、生命科學,形成經驗後,涉及更多學科。
綜合素質評價
4、問:綜合素質評價如何進行?包括哪些內容?如何確保真實可信?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特別關注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尤其關注初中學生社會考察、探究學習和職業體驗等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記錄,引導學生把課程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情境相結合。
例如,在預備初時,孩子們可以每個月都做一次社會考察,考察可以是一條街、一個居民區,也可以是自己身邊家庭生活的變化,孩子們從中感受這個國家和城市的變遷。
例如,在初一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做主題式、項目式的學習,培養探究精神,用探究的方法項目化、主題式地打開探究信息,與高中的綜合評價探究式學習相對接。
而在初二的職業體驗時,孩子們可以走進職業學校,用好有著先進設備的實訓中心。
這些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歷,將幫助孩子們豐富自己,並運用到綜合素質評價中。
評價結果將作為初中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明確學時,並將在高中階段學校自主招生和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過程中,與高中階段學校綜合考查結果相結合,作為錄取考生的重要依據。
在《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的基礎上,將建設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依託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客觀、真實、準確記錄信息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同時,要求高中階段學校在使用初中素質評價信息時,使用辦法提前公布,使用情況規範、公開。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胡興宏說,綜合實踐活動如能得到認真實施和科學合理的安排,將為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拓寬時空,有利於學生終生發展,助力學校課程改革深化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各組成部分發展狀況的差異性,也能成為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中招生的依據之一。
自主招生
5、問:從5種招生方式,到3種,是怎麼確定的?市實驗性示範性學校在3種招生方式中,分別佔比為多少?將來自主招生時間有沒有發生變化?會放在中考之後嗎?
新中考方案招生方式為3種:自主招生、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裸考。
自招就是原來的自薦生招生,計劃總數從原先的8%左右調整為不超過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總數的6%。體育、藝術特長生招生作為高中自主招生的特殊對象,招生學校和招生計劃單列。
原來的名額分配、推優、零志願三種招生方式,在新中考裡合併起來變成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
市實驗性示範性學校在3種招生方式中,自主招生佔比約為15%;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約為65%以內(最低50%);裸考佔比約為20%以上(最高35%)。
4年後的新中考,自主招生預錄取的時間暫定不變,為5月。在中考考試結束後,學生達到相應分數線後才能正式錄取。
6、問:自主招生從8%降低到不超過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總數的6%,對民辦學校影響大嗎?
在曹楊二中校長王洋看來,如果一個學校把自招作為「搶生源」的手段,自招名額的減少自然對學校「掐尖」有影響;但如果學校堅持素質教育、以育人為本的話,8%和6%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學校吸引學生的是辦學特色和培養拔尖人才的機制。公眾政策制定的導向不是搶生源,而是要把學辦好。中考改革就是要用剛性政策引導中小學生態發展,不能因為個別學校的利益影響到教育發展。
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
7、問:將來哪些高中要「名額分配」?具體怎麼施行?
上海現有普通高中249所。名額分配涉及的學校在本市56所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推行。招生計劃不超過這些學校招生計劃的65%,由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分配到有關區和初中學校。其中的70%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並逐年擴大這一比例。30%分配到區。
8、問:那將來民辦初中也可以在這65%*70%的名額分配裡嗎?
是的。只要是「不選擇生源的初中」,不管公辦、民辦都會享受到這一福利。相反,如果公辦初中違規選擇生源了,例如3月初查處的閔華二測試、擇生這種,那也會因此而失去名額分配;或者根據擇生程度,對名額分配「打折」。一些一貫制的學校,如果幼升小的時候選過生源,在小升初的時候如果放棄選擇生源,那麼對其名額分配也採取「打折」方式。
65%給「不選擇生源的初中」,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本市初中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9、問:要獲得名額分配,學生需要符合什麼條件?要看學生志願嗎?
名額分配由招生機構根據考生志願、中考總成績(含政策加分),按照1:2進行投檔。高中不僅僅只是看分數,還要看綜合素質評價,高中綜合考查滿分50分,為非學科類紙筆考試的綜合考察。中考總成績+綜合考查得分,按從高到低錄取。
比如A考生中考680分,綜合考察39分,B考生中考678分,綜合考查45分,總分相加B考生更高,錄取可能性就更大。
另外,享受名額分配的學生必須在校、在籍3年以上。例如,學生先在民辦讀書3年,第4年到公辦學校就讀,不可享受名額分配政策。
10、問:名額分配到校、到區的是「面試入場名額數」還是「錄取名額數」?
是錄取名額數。比如分給A校5個名額,B校8個名額,學校按1:2的比例投檔,即A校報送10個考試,B校報送16個考生,進行綜合考查後加上中考總成績,按從高到低錄取。名額分配到校,同校競爭,A校總分前5名勝出,B校總分前8名勝出。
而名額分配到區,同區競爭,按中考總成績+綜合素質考查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11、問:四校與其他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名額分配操作一樣嗎?
具體要看4月出臺的操作細則。但教育部明確規定,須實行優質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四校名額分配到區,並將覆蓋到上海包括所有郊區在內的16個區。
12、問:查閱2018年的中考文件:「本市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招生計劃編制要求與2017年一致。名額分配招生計劃佔比不低於總計劃數的50%」,也就是說,現在的名額分配已經有50%了,對嗎?
■2018年上海中考文件
對。目前的推薦生名額分配、本區名額分配、零志願名額分配三種類型,加在一起已經有50%了。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13、問:今年幼升小公民同招。是否需要報民辦,家長已經有了選擇。
5月4日起,民辦初中開始網報。2018年小升初的孩子,報民辦初中,還是民辦,究竟取決於什麼?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表示,上海民辦與公辦學校之間的差距,並不如家長想像得那麼大。4年後,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名額會按學生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即便是不熱門的公辦學校也能被分配到名額,如此家長便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校,而非一味擠破頭去熱門民辦初中。
在張人利看來,為孩子選學校時看待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主要看兩點,一是學業成績,二是取得學業成績的過程。但家長往往在關注學校辦學質量時,更加著重於其所取得的成績,而忽略了取得成績的過程,如:生源如何獲得、是否過多地布置作業、是否保證了學生睡眠時間,殊不知,這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畢竟孩子之間學業的競爭並沒有必要在這麼小的時候就進行。
民辦初中立達校長盛雅萍表示,孩子初中選公辦還是民辦,家長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想清楚,其實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質量、環境氛圍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選擇理想的學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小升初的孩子,考公辦還是民辦,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態,以及4年後的選擇。建議選擇「跳一跳可以夠得到的學校」。例如,如果孩子「跳一跳」,可以去的是市、區第一梯隊,家長重點考慮的是,孩子是否願意未來4年承受相對重一些的課業負擔和競爭壓力,孩子面對壓力時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此來選擇小升初是報公辦還是民辦。如果可能去的是區第二梯隊靠後民辦,或者只能在好的民辦學校裡面墊底,建議孩子可以更多考慮公辦家門口的好學校,也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建議,家長在小升初選擇學校的時候,要把將來孩子上什麼樣的高中這一點考慮進去。
14、問:65%*70%=45.5%。這樣算下來,市實驗性示範性學校45.5%名額分配給不選擇生源的學校,那麼剩下的54.5%才是公辦、民辦學校的學生一起來分。一邊是付出很多努力、從小雞血的民辦學生,一邊是快樂公辦學生,付出不一樣,但最後可能結果相差不是很多。
這樣看下來,新中考是不是特別有利於公辦學校?今年小升初的孩子,直接投奔公辦算了?
「新中考改革政策中提及65%的名額分配70%給到不選擇生源的學校,看似有利於公辦學校,其實公民辦都一樣,沒有誰佔了優勢。」婁山中學校長孫玲說。「不挑選生源的學校,強調教育公平性,民辦也可以這樣選擇。」
65%*70%=45.5%給不選擇生源的學校,看似給到公辦學校的比例比民辦多,但是公辦學校數量也遠遠多於民辦學校。另外,政策中提到30%到區,每個區究竟怎麼分配目前還不得而知。另外民辦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相對高於公辦學校的學生,民辦學生裸考還是有很大機會的,裸考民辦學校的學生更有競爭優勢。
孫玲同樣提到,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適合孩子的學校才是最好的。公、民辦育人目標一致,個性發展也一樣,教育機會對每個孩子都同等公平。
排位越後的民辦,影響越大
15、問:新中考到底影響到哪個梯隊的學校?
在張人利看來,對教學質量一般的民辦學校、辦學質量很好但名氣不高的公辦學校影響最大。名額分配到校能夠給熱門民辦學校降溫,而家門口以往家長關注度不高、但實際質量不錯的公辦學校,會受到青睞。這,有利於公辦與民辦有協調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新中考自主招生比例從8%降低到6%,主要影響的是排位靠後的民辦。
16、問:這樣的政策下,一些排位靠後的民辦初中怎麼辦?會不會活不下去呢?
建議靠後的民辦可以轉成公辦。也可以考慮放棄選擇生源,這樣也可以享受名額分配。
總體導向是鼓勵學校不是靠擇生、而是更多地注重內涵式發展,通過提升學校的品質、師資等成為好學校。
師資
17、問:新中考改革,對初中老師的要求是不是更高了?
孫玲說:「道德與法治、歷史開卷考,這一改變表明,學生不能用過去的方式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而要結合初一初二的知識點,對這門課知識點理解和運用。」這對老師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老師要關注社會、關注整個新聞最新動態,比如十九大、人大、新的憲法等等都是老師要捕捉的。捕捉到後要在課堂當中傳達給學生,並落實解釋,老師要動腦筋去做,關注社會熱點,讓孩子接觸和體驗。光靠教材說教是說不來的,知識類的首先要敲實,每位老師都要思考教育過程全面發展怎麼樣做好這一塊。
張人利認為,新中考的考試改革對初中學校教育教學必然帶來影響。現在教育問題顯而易見:在組織方式上,老師講學生聽過多,而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不夠;認知方式上,文本學習接受型學習過度,實踐性學習及探究型學習過少;內容方式上,系統學習以及單一學科過多,項目學習、主題學習以及跨學科學習不夠;活動方式上聽講與刷題過多,參觀、考察、遊戲、辯論不夠。
改革就在眼前,張人利認為,這對初中師資有一定挑戰,需要加強對初中教師及校長的培養,跟上中考改革的步伐。
胡興宏指出,這樣的改革,會促使各區關心、指導不挑選生源的公辦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初中學校也會探索培養更好的學生。此外,會讓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更多去思考:面對個別差異較大的學生群體,如何開展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上海市虹口實驗學校校長胡培華說,中考改革方案的出臺,也對校長們提出新要求,要配齊配足配好各個學科的任課老師。每位教師要深入研究,充分弄懂學科的要求,挖掘學科育人價值,通過課程浸潤的方式,助力每位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有相關配套政策出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命題能力、實驗能力、心理輔導能力、學習科學能力。
特教與職教
18、問:上海新中考還有什麼創新?
上海探索符合特殊教育需求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質量,擴大特殊教育學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同時完善中職校貫通培養和自主招生,鼓勵初中畢業生自主選擇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專業。
這樣的改革,兼顧了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立足社會、與中高職的建設聯動起來,既體現公平性,又體現了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