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鎮痛藥在兒童發熱對症治療中的合理用藥專家共識解讀

2020-12-17 騰訊網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萬朝敏

發熱是兒童最常見症狀之一,也是兒科門診特別是急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熱時如何使用解熱鎮痛藥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發熱兒童何時使用解熱鎮痛藥,如何正確使用等。

作為這份《專家共識》的主要執筆人,非常高興通過公益平臺為大家進行解讀,也希望能藉此在網上與大家交流。

兒童發熱概述、機制及影響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通常採用肛溫≥38 ℃或腋溫37.5 ℃來定義。

發熱是疾病常見表現之一,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感染性發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等)和非感染性發熱(風溼免疫性疾病、腫瘤、下丘腦體溫中樞受損、產熱和散熱障礙等)。

發熱通常是由發熱激活物作用於機體,激活機體的內生致熱原細胞,使之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原(EP)。

EP可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體溫調定點上移,通過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導致發熱。解熱鎮痛藥可使上移的體溫調定點恢復正常,但對其他原因所致發熱可能沒有效果。

在某種程度上,發熱可以增強免疫細胞功能,提高對病原、腫瘤的防禦能力,從而清除病原。同時,可以增加機體基礎代謝率、增高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心肺負荷,但在絕大多數臟器基本功能正常的病人中,影響較小,主要造成不適感,對危重病人易致病情惡化,特別是持續高熱可引發細胞變性壞死,甚至發熱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危及生命。

兒童發熱的處理原則

發熱本身不會導致病情惡化或神經系統損害,查找並治療引起發熱的原因更為重要。

降溫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發熱所致患兒的不適,即改善舒適度,而非單純恢復正常體溫。當然,特殊情況下,為保護臟器功能,應積極降溫。

發熱兒童的初始評估很重要,認真評估發熱兒童病情和不適程度,有利於早期識別危重徵象,及時幹預,緩解不適症狀,使患兒安全、相對舒適地渡過急性發熱期。

一般情況下,可以從患兒的精神、情緒、進食、活動及睡眠等多個維度判斷。主要推薦中文版《新生兒疼痛與不適量表》(EDIN)和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對0~5歲兒童發熱舒適度進行評估。

評估兒童發熱步驟:

(1)識別有無可能危及生命的臨床表現;

(2)舒適度評估;

(3)評估患有嚴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的可能性,不是必須立即做出確切診斷;

(4)查找病因,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治療策略。

常規評估包括測量並記錄發熱兒童體溫、呼吸頻率、心率及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確認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臨床特徵,包括氣道、呼吸、循環的異常及意識水平下降等。

在確定發熱兒童有無立即危及生命的臨床表現後,應進一步根據發熱兒童的症狀及體徵評估其是否存在特定的疾病或局部感染灶,是否存在提示病情嚴重的非特異性症狀或體徵。

根據評估結果,可選擇藥物退熱或改善舒適度的護理措施。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38.2 ℃伴明顯不適時,可採用退熱劑。對發熱兒童進行恰當的護理可改善患兒舒適度,如溫水外敷兒童額頭、溫水浴、減少穿著的衣物、退熱貼、退熱毯、風扇和降低室內溫度等。

解熱鎮痛藥的合理用藥

解熱鎮痛藥臨床合理應用要堅持5R原則:

合適的病人

合適的藥物

合適的劑量

合適的給藥時間

合適的給藥途徑

即針對非中樞性發熱、非產熱散熱障礙患兒,推薦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解熱鎮痛藥臨床應用中常見的問題:

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聯合或交替使用;

不推薦解熱鎮痛藥與含有解熱鎮痛藥的複方感冒藥合用;

長期發熱兒童的退熱治療強調舒適程度;

2月齡以下的嬰兒、新生兒禁用解熱鎮痛藥;

特殊情況下解熱鎮痛藥的應用:

熱性驚厥及癲癇:退熱藥不能阻止熱性驚厥發作,對其無預防作用。

哮喘:目前仍有爭議,儘量不用;

心力衰竭與心功能不全患兒伴發熱:心功能不全患兒發熱時應監測心功能狀態,積極控制體溫。可選用對乙醯氨基酚解熱鎮痛。

KD:急性期應用大劑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療,無需使用其他解熱鎮痛藥。

G6PD缺乏症:對乙醯氨基酚屬G6PD缺乏症患兒禁忌,布洛芬有腎臟損害,需權衡風險與獲益謹慎使用。

不推薦在疫苗接種後預防性使用退熱藥物。可降低疫苗接種的免疫反應與效果。

全身麻醉術後惡性高熱:解熱鎮痛藥無效。

外胚層發育不良:解熱鎮痛藥無效。以物理散熱降溫為主。

中樞性發熱:目前的退熱藥治療和外部降溫方法(降溫毯等)無效。國際上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外部降溫方法(如降溫黏膠貼、體外用控溫循環水浴)、內部降溫方法(血管內導管循環控溫鹽水)。

退熱藥無效時的處理原則:

退熱藥物多在30~60 min後起效,不宜短期內重複使用,應間隔4 h以上;應重點關注病因查找與治療,輔以改善舒適度的護理措施。同時加強對患兒家長進行教育。

綜上,新版專家共識主要說明解熱鎮痛藥應用於退熱治療只是對症治療的一種手段,主要目標是改善舒適度,而非單純恢復正常體溫,更重要的是查找並治療引起發熱的原因。

應用解熱鎮痛藥要遵循5R原則,避免副作用。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38.2 ℃伴明顯不適時,可採用退熱劑,高熱時推薦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相關焦點

  • 兒童發熱治療的解熱鎮痛藥該怎麼用?
    我們今天來談一談兒童發熱治療的解熱鎮痛藥。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38.2℃伴明顯不適時,可採用退熱劑。高熱時推薦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薦乙醯水楊酸、保泰松、羥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賴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藥物作為退熱藥應用於兒童,反對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應用於兒童退熱。
  • 兒童感冒如何合理用藥
    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以病毒為主,約佔感冒的90%以上,一般可不經任何治療而自愈。專家建議,只要好好休息,加強護理都可獲得自愈。抗生素對病毒感染時無效的,同時還會擾亂正常菌群,造成醫源性疾病。但當合併細菌感染引起感冒併發症時應積極用藥。
  • 感冒不同階段用藥不同 最好還是對症選藥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感冒應該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了,但其實感冒在用藥方面也有很多技巧。比如剛開始感冒時和已經感冒一段時間,在用藥方面會有不同,專家提醒,在選擇感冒藥的時候還需根據自身感冒的症狀選藥。如:只表現為鼻塞、噴嚏、流涕、流淚等感冒患者,可以選用含有抗過敏和縮血管成分的感冒藥,如新康泰克等;縮血管藥可以選擇性地收縮鼻黏膜的血管, 減輕鼻塞症狀, 使鼻涕減少, 例如偽麻黃鹼;只是單純的發熱頭痛而沒有其他症狀的患者可選用只含有解熱鎮痛藥的單方製劑,如布洛芬、撲熱息痛等;可以退熱, 緩解頭痛、關節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在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症狀基礎上還伴有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狀的患者,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合理用藥指南》發布!
    為規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TI)的合理用藥,《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發布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合理用藥指南 》。本文介紹藥物治療原則,與各個藥物的用藥目的和用法用量。各個藥物的禁忌症、不良反應、規格、藥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請見指南原文。文末附指南連結。
  • 這3種解熱鎮痛藥物,兒童能用嗎?
    《解熱鎮痛藥在兒童發熱對症治療中的合理用藥專家共識》(2020年)中指出,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38.2℃伴明顯不適時,可採用退熱劑;高熱時推薦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薦安乃近、乙醯水楊酸、保泰松、羥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賴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藥物作為退熱藥應用於兒童。
  • 央視曝尼美舒利解熱鎮痛藥成兒童「殺手」(圖)
    央視曝光「尼美舒利」解熱鎮痛藥成「殺手」  新快報訊 近日,央視曝光一種名為尼美舒利的解熱鎮痛藥,稱其可能致兒童死亡。  據央視報導,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兒童用藥安全國際論壇上,來自美國和英國的兒童專家,及全國近百位兒科學者提醒,在兒童發熱用藥的選擇上需慎用尼美舒利,該藥對中樞神經和肝臟造成損傷的案例時常出現。
  • 常用解熱鎮痛藥布洛芬與對乙醯氨基酚的區別?兒童用藥安全嗎?
    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作為退熱藥,是目前應用最普遍也是被認為最適合兒童使用的退熱藥。那麼,這兩種常用退熱藥之間有哪些區別呢?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藥物:1、布洛芬(Ibuprofen) ,屬於芳基丙酸類解熱鎮痛藥,有明顯的抗炎、解熱、鎮痛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相當,同時對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長出血時間,但在常規治療劑量使用時,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耐受性與對乙醯氨基酚相似。
  • 發燒寶寶如何合理使用退燒藥?
    對於退燒藥,家長們總會有很多疑問,就讓藥師來詳細科普下寶寶退燒藥的合理使用。寶寶發燒可以服用的退燒藥對≥2月齡、腋溫≥38.2℃,或因發熱導致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雖然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聯合使用較單一用藥是可以降低體溫的度數略多一點,但沒有顯著的意義,不能提高寶寶的舒適程度;而且兩藥聯合使用還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因此,各國兒童退熱藥使用指南均不推薦兩藥聯合或交替用於退熱治療。
  • 廣東印發新冠肺炎臨床合理用藥專家共識(第三版)
    廣東印發新冠肺炎臨床合理用藥專家共識(第三版)3月8日,省衛健委通報,為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藥物治療能力和質量,減少不合理用藥和藥物不良反應,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基礎上,結合廣東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經驗,廣東3月6日形成並印發《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合理用藥專家共識(第三版)》(以下簡稱
  • 《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版)》發布!
    流感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兒童是流感的高發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版)》是在2015版專家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關於兒童流感診斷標準與治療,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 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丨感冒用藥須謹慎,安全合理是關鍵
    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感冒用藥須謹慎安全合理是關鍵為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早日康復,感冒期間可選用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如頭痛、頭暈、全身肌肉酸痛,可選用解熱鎮痛藥: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鼻塞嚴重者可選用鼻黏膜血管收縮藥:偽麻黃鹼或1%麻黃素溶液滴鼻,流清鼻涕可選用抗過敏藥:氯苯那敏(撲爾敏)、苯海拉明等。
  • 2019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醫學基礎:合理用藥、糖皮質激素及解熱...
    2019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醫學基礎:合理用藥、糖皮質激素及解熱鎮痛合理應用 在臨床醫學考試中,合理用藥的內容是是考查的重點,主要是進行記憶的知識點居多,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的醫療專家講師為大家進行了匯總,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和記憶。
  • 退熱藥黑名單:兒童使用阿司匹林注意7個細節
    殊不知阿司匹林用於退熱風險性較高,在18歲以下的兒童中可造成一種叫瑞夷(Reye)症候群的危險疾病。一、再讀瑞夷(Reye)症候群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伴有發熱的兒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後,偶見瑞夷綜合症,表現為急性肝脂肪變性-腦病症候群(瑞夷症候群),以肝衰竭合併腦病為突出表現。
  • 退熱藥黑名單:兒童使用阿司匹林注意7個細節!
    殊不知阿司匹林用於退熱風險性較高,在18歲以下的兒童中可造成一種叫瑞夷(Reye)症候群的危險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月齡以內嬰兒禁用任何解熱鎮痛藥物。有些解熱鎮痛藥物明確了年齡限制,如賴氨匹林3個月以下禁用,16歲以下慎用;尼美舒利12歲以下兒童禁用。 三、兒童真的不能應用阿司匹林? 有一種情況會使用——川崎病(KD)。
  • 鼻涕、發熱好難受,身患癲癇又感冒的我應該怎麼辦?
    對於癲癇患者而言,感冒發熱可能會誘發癲癇,如患者不恰當服用感冒藥也可能誘發癲癇,因此對於感冒藥的使用癲癇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切勿自行購藥服用。因為市面上感冒藥常為多種藥物的混合製劑,包括解熱鎮痛藥、抗過敏藥、緩解鼻塞藥、中樞興奮藥、鎮咳藥、抗病毒藥等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會誘導癲癇發作。
  • 兒童發熱,不推薦使用的兩種退熱藥
    由於幼兒中樞系統還未發育完全,體溫調節功能較差,比成人更容易發熱,同時其他症狀不明顯,很多家長一發現小孩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甚至是用安乃近、阿司匹林! 其實這種做法只會掩蓋症狀,造成誤診。高熱在沒查到病因時,如果不正確使用解熱鎮痛藥,會引起出汗過多、體溫驟降而導致患兒虛脫。那兒童發熱究竟該如何退熱呢?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方面的知識。
  • 一名兒童輸液後死亡,賴氨匹林兒童應禁用
    另外,對於低齡兒童使用解熱鎮痛藥賴氨匹林治療更是臨床大忌。隱形殺手,賴氨匹林是一種什麼藥?冀連梅向「醫學界」介紹,臨床禁止對兒童使用阿司匹林退燒是國際上醫學領域的共識,其可能引發兒童瑞氏症候群的概率雖然不高,但足以致命。
  • 夏至後小兒高燒40度怎麼辦 專家建議合理使用退熱藥物」
    多家醫院已設立兒童發熱預診臺,第一時間緩解發熱患兒不適,緩解門診排隊壓力。  多數患兒的症狀以發燒為主。專家表示,盛夏來臨,夏季發熱性疾病高發,家長們要引起警惕並加以預防。但是孩子發熱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體溫情況,在腋溫超過38.2℃時,尤其是就診距離較遠或交通不方便,應先使用專業的兒童退熱藥給孩子進行降溫治療,以緩解高熱帶來的不適。  那麼針對家長們在孩子發燒護理過程中,常遇見和反覆糾結的一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多位兒科專家,專家就這些疑惑給出了以下解答。  問題1:  對於兒童常見的感冒發燒,什麼情況下一定需要用藥?
  • 兒童不是「小大人」 鎮痛退熱別用成人藥
    出於退熱效果好,很多家長就認為,這解熱鎮痛片真管用,以後碰到孩子發熱自行服藥就行了,免得去醫院就醫要乘車、掛號、候診、就診、取藥等一系列繁瑣環節,這樣做省事省時又省錢。  其實,這些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解熱鎮痛藥儘管是非處方藥,但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此類藥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尤其對兒童。在藥物使用上,嬰幼兒不同於年長兒,年長兒不同於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