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
《本草綱目》不但對每種藥的藥性、氣味、主治等有詳細的記載,而且對於每種藥的特性,不同部位的特性,易混淆品種的特性都描述得非常詳細。《本草綱目》中的食養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7個方面:
李時珍
一、食物是健康的基礎
《本草綱目》繼承了《黃帝內經》中對於食物重要性的認識:「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可見攝食穀物、蔬果、肉食等構成了健康的基礎,健康其實很簡單,不需要額外的保健滋補品,合理飲食就會讓我們的身體臟腑、氣血、筋骨、腠理都功能正常,自然能夠抵抗邪氣的侵襲,自然能夠健康長壽。
二、食物各具功效
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在《本草綱目》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大部分列於谷、菜、果、畜、禽、鱗、蟲等部,其他各部也有散在,僅谷、菜、果、畜四部,即列400種左右,佔總藥量的1/4,這其中除了來自歷代食療專著和各家本草的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李時珍首次記載食療效用的,如菜部的南瓜、絲瓜、甘薯,谷部的秈米、菰、玉蜀黍等。
在這些食物後面還記載了大量食療處方,構成了龐大的體系。《本草綱目》記載的食物和藥物一樣,其性有寒熱溫涼之分,其味有酸苦鹹辛甘之異,其功效有補養攻瀉之別。
即使是同一種食物不同的品系,不同的食用部位也可能帶來不同的食療功效,如「高粱隨色而異,黃色甘平,為補脾胃之平劑;白與青色甘而微寒,為補脾胃之涼劑」。李時珍指出,高粱因成熟程度的不同,其性味均有所差別。
對於果類中荔子、龍眼,李時珍認為:「食品以荔子為貴,而益資則龍眼為良,蓋荔子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意思是說荔枝吃起來好吃,但其性過熱,容易引起上火,而龍眼較荔枝平和,用來做滋補品更合適。
以上說明李時珍對食物性味和功效是十分重視的,他認為,食物同藥物一樣可以滋補保健,可以防病治病療疾,其效果不可輕視。
三、對症選擇食物
可以利用食物寒熱補瀉的特性,來調節人的陰陽虛實體質或症候,對症可改善體質,促進健康,若違反了這些規律,食物又會損害健康。
例如,利用生藕汁、葡萄汁的寒涼性質可治小便熱淋;利用煮爛的肥羊肉溫補之性可治五勞七傷、虛冷之症;利用胡桃肉、生薑的溫腎之性治腎虛喘咳。
食物用對了就是良藥。要達到好的滋補效果也並非必須人參、鹿茸這些補藥,「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畜皆補養之物」。
四、「以髒治髒」:充分利用動物內臟
食療方法以髒治髒,歷代文獻載述甚詳,《本草綱目》所載則極為完善,共收禽獸動物八十餘種,分別介紹了各內臟功效與主治,各有所長,絕不亞於肉。
豬、羊、牛、鹿之腎,皆能醫治腎臟之疾,有補腎強身之功。李時珍對其他臟器組織的應用也有詳細敘述,如蹄類通乳汁;骨髓補腎生精充髓;諸骨均療腰痛骨傷。這種思想與中國飲食文化重視動物內臟的獨特傳統密不可分。
在西方人不吃內臟的同時,中國人卻對動物內臟的養生價值極其推崇,例如著名的「全羊宴」就不僅僅吃的是羊全身各處的美味,而更是把羊各個臟腑、器官的養生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食療糾藥之偏,益藥之功
藥物和食物的差異上主要在其偏性上。偏性較大的多用於治病,即藥物,偏性較小的方可食用,可為食物。由於藥物偏性大,治病的同時也可傷人正氣,此時可以食物制約其偏性,如先以峻猛藥物速驅邪氣,後用食療以復損傷之正氣,如可用米飲或米粥來補養胃氣。
食物也可以使藥物的功用更好發揮出來。如木香、黃連可治腸病,若用木香、黃連研末納入腸內,煮爛服食,對於腸風下血效果更好;又如許多藥物都可以同粳米、秈米、粟米、高粱米等同煮為粥,在治病的同時還能養脾胃,止煩渴,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本草綱目》在「粥」一條後,共收62種粥譜,其主治病症亦隨配伍藥物而異。這對於我國粥文化的多姿多彩不無關係。
六、飲食是美的源頭
當今,各種美容美髮產品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李時珍也很重視美,但他給出的美容之品皆為食物,這些食物之所以能令人美,是源於對五臟精氣的充養,對氣血陰陽狀況的改善。
如天門冬「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淨」;何首烏「益血氣,悅顏色」;薯蕷「補益虛損,益顏色」;桑葚「變白不老」;黃精「單服九蒸九暴食之,駐顏」;葳蕤「久好顏色潤澤」;真珠「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雞卵白「塗面駐顏」;梔子花「悅顏色,《千金翼》面膏用之」;等等。
七、注重飲食宜忌
中藥配伍有十八反、十九畏,服藥有禁忌;食療治病,不僅要辨證選用,也須注意禁忌。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集並整理了明以前有關服藥食禁和飲食禁忌,總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食物配伍禁忌
《本草綱目》共列舉了63條食物配伍禁忌,有些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二)食藥配伍禁忌
《本草綱目》共列舉28條食物和藥物間的配伍禁忌,如麥門冬忌鯽魚;荊芥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李時珍指出:「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鱠、腥臊諸物。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三)疾病或特殊生理時期食物的禁忌
臨床上某些疾病常因飲食不慎而突然加重。李時珍對此多有總結,如水氣腫脹忌鹹物;陰水腫滿忌油膩、酒、面、魚、肉。其中水腫忌鹽或低鹽飲食的原理現已證實。難能可貴的是,李時珍觀察到水腫也須忌油膩肉食,現代醫學也主張腎病患者在水腫、血證階段,限制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減少因蛋白質分解而使氮產物在體內積蓄,充分說明李時珍對食療的研究之深和觀察之細。
(四)過猶不及,口惠人傷
李時珍在孫思邈「先用食禁存生,後製藥物以防命」的治病思想指導下,強調食療不能圖一時之快,「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溼之害也。」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解讀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