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一周的半決賽,8月24日晚,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決出決賽名單,周穎(美國)、唐韻(中國)、黛安娜·季申科(烏克蘭)、陳家怡(中國)、丁章媛(加拿大)、奧爾加·什勞布科娃(捷克)等6位選手挺進決賽,角逐最高獎10萬美金。
有意思的是,闖入決賽的6位選手都是女孩,不僅實力強,顏值也個個高。
6位選手合影
據了解,半決賽以室內樂形式呈現,分三個板塊進行:弦樂四重奏環節,特邀上海四重奏的三位演奏家——蔣逸文(小提琴)、李宏剛(中提琴)、尼古拉斯·薩瓦拉斯(大提琴)與選手合作;奏鳴曲與克萊斯勒作品環節,特邀青年鋼琴演奏家陳震、薛穎佳、黃秋寧與選手合作;莫扎特協奏曲環節,選手必須演奏自行創作的華彩樂段,不能使用任何傳統的既有華彩。
半決賽由弦樂四重奏環節拉開帷幕,12位選手與上海四重奏組成12個新組合,分別演繹海頓《弦樂四重奏「五度」》。值得一提的是,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裡最難演奏的一種,每位選手只有45分鐘時間和上海四重奏排練,不管是技術、音準、音樂表現還是室內樂配合能力,都對選手造成極大考驗。
「這就像12個大廚燒同一道菜,你覺得結果會一樣,其實可能非常不一樣。每位選手都會有各自的理解與詮釋,但我們還是為他們全力以赴,選手的演繹越特別,這場表演對觀眾而言就越生動,不管你是否認同。」上海四重奏大提琴手薩瓦拉斯說。
「選手的水準幾乎在伯仲之間,並且都表現出極高的穩定性。對選手們來說,與如此有經驗的室內樂演奏家合作,必然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既需要一定的領導性,又得時時即興應變,令四個樂器既獨立又相互融合。」 現場聽了其中一場比賽,旅德小提琴家殷盈對如今青年一代演奏者能有這樣高的音樂理解力與技術能力,十分訝異。
6位選手與評委合影
半決賽緊接著是奏鳴曲與克萊斯勒作品環節。在鋼琴家的陪伴下,選手需要在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貝多芬《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之間選擇一曲,同時在10首克萊斯勒小品中選擇一曲,難度上的考驗同樣不容小覷。
現場聽了其中一場比賽,旅美鋼琴家周抒卉對美籍華裔選手周穎印象深刻,「周穎十分穩重,鋼琴演奏者黃秋寧技巧純熟,很有靈氣。兩人從最初小心翼翼地互相揣摩,到第三樂章漸漸磨合出默契,非常有意思。」讓她印象更深的是周穎的克萊斯勒《宣敘調與諧謔隨想曲》,「沒有了貝多芬大框架的壓力束縛,她得以完全展現自己精湛的技巧,聲音和句子做得非常漂亮,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又不失細膩的處理,完全抓住了觀眾的心。」
半決賽最後環節,選手們需與室內樂團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有意思的是,每位選手都需自創華彩樂段,每個人的音樂性格與音樂品味如何,都能在其中一窺一二。
自創「華彩」延續了首屆比賽的傳統,選手們奇思妙想的創作,總能讓評委驚嘆甚至驚豔。首屆比賽時,有選手在華彩段落裡加入了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元素,而在本屆比賽,烏克蘭選手黛安娜·季申科又在華彩樂段裡加入了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的元素。
「她巧妙地把兩股『麻花』擰在一起,別具一格,正好迎合了當下的時尚潮流——超級混搭。」上海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員劉莎評價說。
看了美籍華裔選手周穎的表演,劉莎則忍不住用「女神」來稱呼她,直言觀賞她的演奏就懂了什麼叫賞心悅目,「她張揚的個性表現、細膩豐滿的聲音、層次疊蕩的色彩、別出心裁的處理讓我有時恍惚,這分明是朵嬌豔的玫瑰,想摘吧,小心她的刺。高手就是每個細節都深思熟慮,卻像信手拈來。」
而對捷克選手奧爾加·什勞布科娃的表現,劉莎用了「標準版」莫扎特來形容,金銀剔透,靈動跳躍,「那二樂章慢下來,靜靜聆聽,光聽那甘醇的聲音,不用其他配菜,已經把人醉翻,齒頰留香。如果有重播鍵,可以聽她一天都不累!」
劉莎笑說,看別人演奏她通常有兩個標準:如果看完有減肥的衝動,說明演奏者顏值很高;如果聽完有練琴的衝動,那是演奏者實力非凡;如果這兩個衝動都有,說明演奏者無敵,「這屆比賽這樣的選手不少。『音樂讓樣貌變美』,這屆國際賽事打了個很好的廣告,相信能燃起更多音樂火苗。」
附決賽名單:
1. 周穎 美國
2.唐韻 中國
3.黛安娜·季申科 烏克蘭
4. 陳家怡 中國
5. 丁章媛 加拿大
6. 奧爾加·什勞布科娃 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