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偉大夢想的起航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確立初心的地方。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即,為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激發愛國熱情,讓市民和遊客在享受美好和歡樂的同時,切實感受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產業振興和社會建設的輝煌成就,2019年9月20日上午,由中共徐匯區委組織部、中共徐匯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徐匯區區級機關工作黨委、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70周年70站初心之旅」在徐家匯公園小紅樓正式開啟。
本次活動邀請了70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代表,他們中有新中國同齡人、城市建設者、科創企業員工、藝術愛好者、青年學生……安排了7 條線路70個紅色站點,分別是:產業振興線、社會建設線、教育強國線、名人故居線、音樂藝術線、光影徐匯線、西岸濱江線。
通過行走、閱讀與親歷者講述相結合的方式,重溫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偉大曆程中徐匯區的紅色記憶,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的翻開覆地的變化。同時在活動現場還發布了「70周年70站」初心之旅行走地圖。
此次活動的舉行,一方面踐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大家牢記歷史使命,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持續接力推動新發展;另一方面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載的壯闊氣象,激發廣大群眾進一步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不懈努力。
看點一:從國歌誕生地到上海「雨花臺」,初心之旅繼承紅色基因
上海是一塊紅色熱土,徐家匯作為上海西南版圖上的中央活動區,不僅擁有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更是繼承了上海光榮革命精神中的強大紅色基因。
本次「70周年70站」初心之旅緊緊圍繞紅色文旅主題,立足海派文化之源的人文底蘊,從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徐家匯小紅樓(百代公司舊址)出發,終點是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的龍華烈士陵園,旨在帶領廣大群眾更直觀地感受、了解曾戰鬥在這條戰線上的革命前輩們的不朽功績,觸摸城市歷史的同時,多角度、全方位呈現徐匯在新時代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承擔使命,勇當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標杆,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不懈追求。
活動採訪中,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參與者表示:「現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感到非常高興,也非常自豪。」
看點二 :從產業振興到社會建設,初心之旅追溯振興布局
此次「70周年70站」初心之旅的七條線路各有特色,不僅是用眼睛去看,還需要調動參與者所有的感官去體會。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次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初心之旅有非常多的亮點,比如「產業振興線」和「社會建設線」設計得就非常有特色。
產業振興線隊伍將前往愛建集團(前身為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是大陸首家民營企業,創建於1979年9月22日)、無線電博物館(收藏了包括中國首臺電晶體收音機、上海首臺電視機等在內的3300餘件各類無線電藏品)、貝嶺大廈公司展廳(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是在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時發表了著名的「姓資姓社」論斷)以及騰訊大廈等點位,感受徐匯產業發展的歷程。
社會建設線隊伍將前往斜土街道嘉樂公寓(以「黨員三先」工作法,「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模式,從 「無人管」小區,蛻變成為斜土街道最美小區。)、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鄰裡匯(2018年李克強總理曾經來到這裡,考察家門口的「託老所」)以及徐匯中城學雷鋒志願服務站(世博會後徐匯區唯一留存的外建志願服務站,每天服務近一千人次)等點位,了解徐匯黨建工作的開展情況。
活動過程中,產業振興之旅讓很多人改變了對於徐匯傳統的印象,徐匯不僅有海派文化浸潤的城區特色,還有「柔中帶剛」的產業振興布局,為上海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社會建設初心之旅更是讓很多人對於傳統的「說教式的黨建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
看點三:從文化根脈到百年風採,初心之旅亮出紅色名片
除上述線路外,「70周年70站」初心之旅還從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展現徐匯在時代變遷中歷練、融合併升華形成的以「光啟文化」為特質的文化根脈。
通過教育強國線、名人故居線、光影徐匯線和音樂藝術線,重溫再現百年教育、百年工藝、百年電影、百年唱片的風採。挖掘城市的根和魂,凝練「匯文化」精神內核,彰顯區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特質,體現徐匯深厚的文化特色底蘊。
教育強國之旅,這裡有改良書院的先鋒——徐匯公學,教育家馬相伯開創了中國教育史的一個時代;名人故居之旅,我們步入宋慶齡故居,感受共產主義偉大戰士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光影徐匯之旅,我們來到了國內第一部彩色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的首映地東湖電影院舊址,追溯上海電影百年品牌文化歷史;音樂藝術之旅,我們在交響音樂博物館聆聽美妙動人的音樂……
「行走閱讀紅色之旅,見證歷史的變遷,追尋紅色足跡,銘記永恆記憶。」活動結束後,參與者們紛紛抒發了感想,其中一位家長說道:「參加這次紅色之旅活動,不僅能讓成人銘記歷史,也能讓孩子們更加珍惜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並將這種激情與正能量運用在學習生活中,所以回去之後,我會帶著孩子再走一遍」。
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秉承打造和傳播「徐匯名片」的中心思想,旨在通過本次活動集中呈現徐匯文旅的整體優勢和亮點,全面展示徐匯區域的美好形象,全方位打造並傳播獨具特色的「徐匯名片」。
初心之旅具體線路
路線1:產業振興之旅
①大中華橡膠廠煙囪(肇嘉浜路986號)
紀念煙囪原高28米,原為大中華橡膠廠的排煙設備,建於1926年。
②愛建集團(肇嘉浜路746號)
愛建集團前身為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是大陸首家民營企業,創建於1979年9月22日。
③楓林集團展廳(楓林路420號)
上海楓林生命健康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徐匯楓林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域內實體化運作平臺。
④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桂林路406號1號樓)
成立於2013年,是徐匯區虹梅街道黨工委在漕河涇開發區創新和探索打造的園區黨建社會化服務平臺。
⑤無線電博物館(田林路200號)
收藏了3300餘件各類無線電藏品,包括中國首臺電晶體收音機、上海首臺電視機等展品,記錄和講述了無線電的技術發展和歷史故事。
⑥貝嶺大廈公司展廳(宜山路810號)
貝嶺公司創建於1988年9月,是中國微電子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時發表了著名的「姓資姓社」論斷。
⑦「今日漕河涇」展示廳(宜山路868號)
國家和上海市工業旅遊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是漕河涇開發區對外展示、宣傳的重要窗口。
⑧騰訊大廈(虹梅路1801號)
騰訊贊助上海世博會的建築物,主要負責世博官網和網上世博會的建設與運營,同時服務於騰訊的網絡營銷、互動娛樂和電子商務等。
⑨上海儀電企業展示館(田林路168號)
上海儀電以「引領信息產業發展,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為使命,致力於成為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與運營商,聚焦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傾力打造「智慧城市生態圈」。
⑩雲賽空間展示廳(田林路192號華鑫慧享城B1座)
雲賽空間是由徐匯區人民政府、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微軟(中國)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打造的「徐匯•儀電雙創社區」,為優秀的初創企業提供智慧城市產業對接、精益孵化導師服務、前沿技術導入、智慧辦公場地、投融資接洽及政府政策扶持。
路線2:社會建設之旅
①徐匯區黨建服務中心(番禺路975號1樓)
中心以「五百米黨建服務圈」為載體,不斷完善基層黨建站點體系建設,針對不同黨員群體的實際需求,以黨建凝聚工作力量,策劃豐富的黨建服務活動,成為全區性黨員教育的陣地、服務黨組織的平臺、基層黨建成果展示的窗口、黨建項目研發的中心、統籌協調區域化黨建資源的樞紐。
②斜土街道嘉樂公寓(肇嘉浜路383號)
嘉樂公寓以「黨員三先」工作法,「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模式,從物業公司棄管、樓道擁擠不堪、安全隱患嚴重的「無人管」小區,蛻變成為斜土街道最美小區。
③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鄰裡匯(大木橋路600弄)
江南新村鄰裡匯依託「黨建服務站+鄰裡匯」平臺融合機制,打造黨群工作的「連心橋」、居民活動的「會客廳」、家門口的「託老所」、社區服務的「加油站」,形成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化運作的模式。
④田林十二村黨建引領智慧社區(田林十二村30號101室)
利用智慧社區平臺建設,將門禁感知、智能識別、消防預警等一系列設備嵌入到「智慧平臺」,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賦能社會力量,全面提升居民區黨組織的組織力、向心力與動員力。
⑤徐匯中城學雷鋒志願服務站(滬閔路9001號)
世博會後徐匯區唯一留存的外建志願服務站,在外觀上突出志願服務特色,除了傳統的交通問詢、應急救護、語言翻譯等,增加了母嬰室、勞務中介諮詢、手機充電、網絡覆蓋等便民服務,為遊客提供更優質、更完善的服務,每天服務近一千人次。
⑥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南寧路969號)
24小時「一站式」政務服務典範大廳,圍繞「指尖上、家門口、一體化」工作體系提供全科式零差別服務。
⑦漕河涇街道馨空間(賓南路36弄1號樓)
位於上海市公租房馨逸公寓內的黨建服務分中心,共有8個獨立公共空間,每周二至周日全天開放,輻射馨逸公寓、周邊居民區及樓宇白領,致力於提供黨建活動、文化休閒、社群培育等各類服務。
⑧漕河涇街道萬科中心萬享PLUS站點(定安路55號萬科中心A座一樓)
萬享PLUS是黨建引領下的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服務平臺,站點將黨建群團組織的服務項目和轄區各類資源進行整合,為樓宇內員工提供各類黨建資源、便民服務、志願者招募、活動空間等。
⑨「初心匯」龍南佳苑黨建服務站(龍水南路336弄龍南佳苑)
通過「匯理想」、「匯公益」、「匯生活」、「匯治理」的「四匯聯動」建設思路,堅持「硬體標準化,軟體個性化」的建設標準和「小站點-大客廳」的設計理念,在「黨建帶群建促社建」工作思路的引領下,完善黨建引領下的社區自治,讓社區成員共建、共治、共享美麗家園,使龍南佳苑成為住戶溫暖舒適的家,「初心匯」成為住戶的精神家園。
路線3:教育強國之旅
①上海市第四中學(天鑰橋路100號)
創建於1867年,是一所具有「崇德、啟明」優良傳統的百年老校和勇於創新改革的實驗基地,學校主教學樓「啟明樓」建成於1917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②「徐匯公學」舊址(虹橋路68號)
1850年創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辦學模式所創立的學校之一,被譽為 「西學東漸第一校」。著名教育家、愛國老人馬相伯畢業於該校,並擔任第一任華人校長。
③上海圖書館(淮海中路1555號)
上海圖書館是上海市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和行業情報中心,也是文旅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④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華山路1954號)
1996年4月8日百年校慶時,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在徐匯校區老圖書館正式落成,由江澤民同志題寫館名,是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校史博物館之一。
⑤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華山路1954號新中院)
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創辦,反映了中國古代自新石器時期以來的舟船及航運歷史,濃縮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雲的光輝一生和其不變的中國心。
⑥錢學森圖書館(華山路1800號)
錢學森(1911-2009),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館內收藏保存著錢學森近8萬件珍貴文獻、手稿、照片和實物。
⑦徐光啟紀念館(南丹路17號)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641年其靈柩歸葬於上海徐家匯。徐光啟是中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和「西學東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紀念館現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徐匯區廉政教育基地。
⑧土山灣博物館(蒲匯塘路55號)
土山灣是海派文化和海派工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西文化之溝通」上「曾有極珍貴之貢獻」,被稱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⑨「徐匯記憶」展廳(浦北路268號徐匯檔案局二樓)
「徐匯記憶」呈現了徐匯區的由來和區境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⑩上海師範大學校史館(桂林路100號上海師範大學西部會議中心二樓)
上海師範大學校史館有徐匯和奉賢兩個展館,通過豐富的歷史文博資料、實物輔以現代化的多媒體陳展手段,系統展現了上海師範大學不同時代的校園風貌與文化,是對外交流的窗口、校園文化的展示平臺與校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路線4:名人故居之旅
①天平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廣元路153號)
「名家坊」——天平文化名人服務指導機構,成立於2007年,秦怡、尚長榮、何佔豪、茅善玉等30餘位藝術家不忘初心、無私奉獻,激發著社區文化的無限活力。
②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淮海中路1843號)
1949年春宋慶齡遷居於此,在這裡迎來了上海解放。1949年8月,宋慶齡就是在這裡欣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北上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制定國家各項大政方針。
③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武康路393號)
通過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的圖片、模型、美術、攝影等反映老房子的藝術作品展示,從藝術的角度向遊客詮釋徐匯乃至整個上海老房子的歷史底蘊。
④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武康路390號)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是上海汽車廠總部,也是後來的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所在。1983年4月,第一輛合資上海桑塔納轎車正式下線,註冊地就是武康路390號。
⑤巴金故居(武康路113號)
巴金先生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千萬讀者心目中的文學聖地。巴金先生正是在這裡寫出了被海內外思想界、知識界和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隨想錄》。
⑥劉靖基故居(武康路99號)
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劉靖基故居,建於1928年,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
⑦柯靈故居(復興西路147號)
柯靈先生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第三屆中央理事,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常委,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
⑧衡復風貌館(復興西路62號)
由原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改建而成,201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作為衡復風貌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綜合文化展陳空間,專門展現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百年建築、百年人文與城市更新案例。
⑨張樂平故居(五原路288弄3號)
著名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曾在此居住,張樂平先生創作了大量漫畫、國畫、年畫、速寫和彩墨畫。正是在這裡,他完成了《三毛學雷鋒》和《三毛愛科學》等「三毛復出」之作。
⑩田漢雕像(長樂路、富民路口的街心花園內)
田漢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詞人,他的塑像由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創作,與國歌作曲者聶耳雕像直線距離不超過800米。
⑪夏衍舊居(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
以「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為主線,梳理、回顧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跡。內容包括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革命工作,籌建左聯,參與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工作,創刊《救亡日報》,解放後接管上海等。
⑫草嬰書房(烏魯木齊南路178號3號樓)
「與其留一座墓碑,不如建一間書房」,草嬰書房根據草嬰先生生前心願籌建而成,以紀念其一生筆耕不輟。草嬰先生以一己之力翻譯了逾400萬字的託爾斯泰全集和其他數百萬字的俄國文學作品,堪稱著作等身。
路線5:音樂藝術之旅
①聶耳銅像(淮海中路1442號)
1992年紀念國歌作曲者聶耳誕生80周年之際,由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一級美術師張充仁設計而成,命名「起來」。
②徐匯藝術館(淮海中路1413號)
徐匯藝術館是徐匯區一所舉辦美術展覽、開展學術研究、典藏藝術精品、普及審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建於1932年,前身為 「鴻英圖書館」。
③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寶慶路3號)
是國內第一家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花園洋房中的「音樂之聲」。
④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復興中路1380號)
上海交響樂團是我國乃至亞洲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響樂團,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清光緒五年)的上海公共樂隊,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樂隊」。
⑤上音歌劇院(汾陽路6號)
擁有1200座的上音歌劇院歌劇廳,整體採用馬蹄形布局,在兼顧觀眾的聽覺視覺感受的同時,營造了古典歌劇院經典的觀演氛圍。
⑥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汾陽路79號)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建於1905年,是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典範,因與美國的白宮十分相似,故有「海上小白宮」之稱,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
⑦普希金銅像(汾陽路)
建於1937年2月,是旅居上海的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資建造的。1944-1966年間數次被毀,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時候,普希金銅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⑧「都市之光」公共藝術空間(永嘉路578號乙)
風格簡約、造型現代的公共藝術空間,定期展示反映上海城市風貌的藝術作品,將生活美學浸潤在城市肌理中,讓藝術溫暖生活,為人們認知街區歷史、感受城市文脈搭建平臺。
⑨周信芳戲劇空間(天鑰橋路1198號)
「周信芳戲劇空間」開啟了上海京劇新篇章。曾任上海京劇院首任院長的周信芳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對上海的文化和城市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上海京劇院是經由國家文化部評定的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成立於1955年,首任院長為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
路線6:光影徐匯之旅
①衡山電影院(衡山路838號)
新中國誕生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座電影院,時任上海市長陳毅題寫院名。
②「時間開始了」影展(美羅城5樓藝SPACE:肇嘉浜路1111號)
上海徐匯作為海派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上海電影的搖籃。徐家匯美羅城藝•SPACE舉辦的「時間開始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特展,希望能夠通過多元化的視覺表現形式提升觀眾參與度,最大限度地凸顯展覽的藝術感染力,讓觀眾深度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上海電影的輝煌成就。
③武康大樓(淮海中路1850號)
淮海中路1836-1858號,武康大樓(東美特公寓、諾曼第公寓),建於1924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由鄔達克設計。建築為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高30米,由法商萬國儲蓄會投資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
④上海電影演員劇團(武康路395號)
上影演員劇團成立於1953年9月4日,是目前國內現存唯一一家專業演員劇團。作為藝術家的搖籃和家園,上影演員劇團的演員共擔綱主演上影影片280餘部,參加了數十部話劇的演出,還參與拍攝了大量的電視劇,塑造了眾多血肉豐滿、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也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中青年藝術家,獲得了國際國內表演類大獎近160個。2018年10月29日,上影演員劇團重歸武康路395號原址。
⑤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市徐匯區安福路288號)
上海唯一一家國家級專業話劇團體,由原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合併而成。這兩個劇團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由著名戲劇家夏衍、黃佐臨和熊佛西先生創建的。
⑥東湖電影院舊址/現為上海地產大廈(東湖路9號)
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第一部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當年在東湖立體電影院公映,引起極大轟動。
⑦上海電影博物館(漕溪北路595號)
上海電影博物館總體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一座融展示與互動、參觀與體驗為一體,涵蓋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示等功能的行業博物館。呈現了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了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的故事,是滿足大眾電影文化需求的藝術聖殿,也是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
路線7:西岸濱江之旅
①徐匯濱江日暉港橋(開平路與江濱路交叉口)
南接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北接黃浦區南園濱江綠地,是一座連接兩岸濱江景觀帶的人行橋。
②濱江規劃展示中心(瑞寧路99號)
重點展示徐匯濱江地區總體規劃、生態建設、產業項目、文化設施和活動相關模型、動畫、視頻等內容,是徐匯濱江地區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宣傳陣地。
③西岸志願服務中心•雲建築站(瑞寧路、龍騰大道交叉口)
最早脫胎於2013年西岸藝術與建築雙年展時所設計的一處臨時建築——「祥雲」,現已開放成為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首個志願服務中心。
④北票碼頭舊址之塔吊(龍美術館前)
建造於1984年左右,屬於北票碼頭的卸船機。改造過程中,西岸將外立面重新粉刷成橙紅色,具有鮮明的景觀標誌性。
⑤北票碼頭舊址之傳送帶(龍美術館前)
在龍美術館的外面有一條高架棧道,西岸稱之為「海上廊橋」,以前這裡的煤炭運輸通過塔吊吊裝至煤炭傳送帶。為了讓大眾能更深切地感受浦江的美景,西岸把傳送帶全部改建成了觀光平臺與步道。
⑥龍美術館(龍騰大道3398號)
原為北票煤炭碼頭,是上海第一座水陸聯運碼頭,也是上海裝卸煤炭的專用碼頭。著名收藏家夫婦劉益謙、王薇在此建立了龍美術館西岸館。
⑦龍華港橋(龍騰大道)
由國內最富盛名的上海市政總院設計,設計理念基於生物仿生學原理模擬生物脊柱,具有獨特的脊柱造型,故命名為"龍之脊"。因夜景五彩燈光有節奏地變換,被市民親切地俗稱為「彩虹橋」。
⑧徐匯濱江海事塔(龍騰大道)
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上部為觀測區,下部為支持結構,也是西岸公共開放空間的至高點。以上海市花白玉蘭、中國傳統細口瓷器和稻穗為概念,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將外觀進行了裝飾性的改造。
⑨餘德耀美術館(豐谷路35號)
原上海飛機製造廠機庫,後由著名印尼華人收藏家餘德耀先生投資成為藝術館。
上海飛機製造廠曾成功研製了我國自行設計、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發噴氣式客機「運十」。
⑩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龍騰大道2380號)
曾經是龍華機場的航空儲油罐,廢棄後由當代藝術收藏家喬志兵創辦為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⑪濱江建設者之家(龍水南路41號8號門)
是徐匯區委根據中央、市委群團改革工作要求,立足濱江開發實際和建設者基本需求設立的首個示範性基層站點,也是全市首家紮根工地、服務建設者的基層群團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