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十五:域外茶都

2020-12-22 文旅張家口

馬克思在《俄國人與中國人》一文中說:「……這種貿易,採取一種年會的方式進行,由十二家商館進行經營,其中六家是俄國人的,另六家是中國人的。他們在恰克圖進行會商,決定雙方商品的交換比例——貿易完全是物物交換,中國的主要商品是茶葉,俄國則是棉毛織品。」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馬克思為我們展示的是張庫大道支撐下的一座邊境城市的貿易場景,這座邊境城市就是張庫大道北部的貿易終端恰克圖。

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的恰克圖互市貿易,在中俄關係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恰克圖互市在促進中俄兩國,特別是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中俄兩國人民的接觸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增加了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兩國人民在恰克圖市場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關係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顧的一頁。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兩國籤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俄兩國通過貿易談判,清朝「準許俄國商隊每隔三年來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超過二百人,免稅貿易八十天。

俄國政府的商隊,由此得以向中國傾銷西伯利亞的皮毛,並採購茶葉、緞布等運回本國」。但俄國利用中俄中段邊界「未定」的機會,不斷向南擴張,蠶食中國蒙古地區領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4月,清政府被迫宣布中斷兩國貿易。兩國貿易中斷,俄羅斯非常著急,多次哀求清政府開市。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1727年8月31日),中俄在布爾河畔籤訂了《布連斯奇界約》,劃定了中俄在喀爾喀地區的疆界。同年九月初七又籤訂了《恰克圖條約》。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恰克圖又名必齊科圖,位於清代中俄邊境色楞格河右岸(東岸)。西臨色楞格河,東倚貝勒蘇圖山,北近貝加爾湖與俄屬都爾班卡倫接界。

最初,恰克圖是這個區域的統稱,統屬蒙古喀爾喀境,是中國清代中俄邊境重鎮,為大圐圙所轄制。

恰克圖南距大圐圙800裡,一路水草豐美;北有400裡驛道通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俄羅斯驛路皆坦途,且有大小航舟,絡繹其間,雖距莫斯科數千裡,但交通方便暢達」。

恰克圖距西伯利亞各城市、城鎮很近,從俄國內地到恰克圖,也有水路相接。恰克圖的選址很合理,在這裡進行邊境貿易,是中、俄政府和商人共同確認的。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張庫大道的興盛造就了恰克圖的繁榮,俄羅斯和西歐一百年前的文獻中稱恰克圖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稱買賣城為「納賣城」,並說西伯利亞南界有「甲他城,即恰克圖之互市圈也」。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恰克圖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河北恰克圖劃歸俄國。新邊界的劃分,把恰克圖分為了兩部分,舊市街劃歸了俄國,舊市街南邊另建的恰克圖新市街仍歸大清。

開始,中方新建的市街仍稱恰克圖,後稱為阿勒坦布拉格,漢族商人稱之為買賣城。其實,阿勒坦布拉格在蒙古語中是「南恰克圖」之意。

因此,清代文獻中,也往往把恰克圖與買賣城兩座商業市鎮合稱為恰克圖。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一些在阿勒坦布拉格發生的事件,也被記錄成了在恰克圖發生。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對於恰克圖市場的建立,沙俄政府是十分積極的,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三十日,俄政府派員直接參與恰克圖市場的建設。

恰克圖和買賣城,兩座城鎮於雍正八年(1730年)左右完工。隨著恰克圖互市圈的開闢,恰克圖自然就成為了中俄經濟往來的咽喉。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瓦西裡·帕爾申的《外貝加爾之行》描述了沙俄宮廷對恰克圖市場建設的指示:「恰克圖市場,應該是個正方形的市場,每邊各長二百米,市場四個角各築一個城樓。」

沙俄宮廷不但對恰克圖市場的建設有明確指示,甚至連市場內的貨攤貨位都由宮廷做了規定。不但如此,沙俄還派出大批國家軍隊和技術工人突擊搶建恰克圖市城。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在建設恰克圖和買賣城市場的問題上,清政府的態度不是很積極,只是出於俄國政府的壓力才於雍正八年(1730年)勉強批准在恰克圖中方邊境建買賣城。

中國朝廷歷來都認為經商做賈是屬於民間的事情,清朝廷不積極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過中國的商人們對這一點早已經習慣了,他們在恰克圖正南約一百五十米的地方,自己動手營造店鋪和庫房,建起了一座與恰克圖同樣大小的貿易城。

下面的記述中,我們沿用漢族商人的習慣稱恰克圖為買賣城。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恰克圖條約》籤訂以後,中俄兩國商人蜂擁而至,爭相「在恰克圖(此處的恰克圖是指南北兩個市鎮)建蓋房屋,圍墉垣柵」。

而一些更有實力更有遠見的中俄商人則在離恰克圖不遠的色楞格斯克、伊爾庫茨克和大圐圙等城市建造永久性商店,準備長期從事貿易活動。

《蒙古志》卷二記載,恰克圖和買賣城初為荒野,自雍正五年(1727年)作為中俄互市之地,「商業茂盛,道路平坦,人口三千,南走庫倫八百裡,貿易品以茶為大宗」,成為中俄貿易中的一顆明珠。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雍正六年九月初五(1728年8月1日),恰克圖市場開市。恰克圖和買賣城,兩座城鎮是雍正八年(1730年)左右才完工。

所以,第一次開市時,兩國商人的交易應該是在荒野中完成的。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據《外貝加爾的哥薩克》一書記載的中俄交易資料記載:「1728年8月1日,恰克圖貿易開始了……從8月1日到9月2日,僅有十名俄國商人經色楞格斯克關卡前來……。中國方面,從8月1日至25日,一共只來了四個蒙古包。」

「當時,由大圐圙護軍扎爾固齊帶領張家口駐大圐圙的旅蒙商去參加了第一次的貿易。」

注意,恰克圖的第一次中俄貿易活動是大圐圙護軍扎爾固齊帶領駐大圐圙的張家口旅蒙商們去參加的。從此,綿延兩個世紀之久的中俄恰克圖貿易開始了。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俄國在買賣城設有機構非常龐大的海關。他們為了傾銷俄國商品,凡運往恰克圖的貨物,出口時海關均予退稅;而出外蒙運往俄境的貨物,入口時都要納稅。

例如:當時中國紅茶每俄斤約值三角,納稅要八角四分;白塊糖在前營子每俄斤賣一角六分,到恰克圖只賣九分;其他一切貨物都可以此類推。

俄國在前營子設有郭米沙爾衙門,相當於中國的邊區鎮守使,與清朝的加古慶聯繫。華人往俄國經商或經上烏金斯克回國所用的護照,由加古慶衙門填發後再由郭米沙爾衙門籤署,即能通行無阻。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清朝政府理藩院派遣熟悉俄國事務的郎中淖爾多,前往恰克圖(買賣城)監督並掌管邊境貿易事務。

後清朝理藩院又在恰克圖派有加古慶(相當於民政員)一員。同時,北京還派出一名護軍統領到買賣城監管商人。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恰克圖的社會治安和市場秩序由清政府負責。在很長一個時期,恰克圖(買賣城)地方治安不好。

為此清廷還專門從宣化府抽調一支由30人組成的精幹部隊進駐恰克圖,被稱為「宣化營」。

宣化營雖然僅僅30個人,但兵丁精壯,儀態威嚴,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儀仗隊。實際上,這也是清廷向沙俄展示國威的一種做法。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理論上恰克圖和買賣城兩個市是分開的,實際上恰克圖貿易在操作中已是一個統一的市場。

恰克圖、廣州是道光十九年(1840年)之前,清政府對外開放的僅有的兩個窗口,並列為水陸兩碼頭。一南一北,遙遙相對,南北輝映。

張穆《蒙古遊牧記》卷七中記載:「俄方市圈稱恰克圖,中方市圈稱買賣城……萬貨屯集,居然都會也」。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在恰克圖經商的中國商人,絕大多數是從張家口過去的晉商。

當時有名的店鋪主要有:橫街的福源德、天和興,中巷子的大升玉、恒隆光、錦泰亨、久成興等,東巷子的獨慎玉、承玉亨、天慶隆、祥發永,西巷子的公和盛、壁光發、天合興、永光發,大泉玉等。

據《理藩部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初三日之方觀承奏摺中載:「查處恰克圖、庫倫貿易商民,多在張家口設有鋪房,其資本較厚者六十餘家,依附之散商的八十餘家。」

18世紀末,恰克圖(買賣城)商鋪有百餘家,其中較大的商家有37家。民國初期,京幫也進入恰克圖(買賣城)經營,但為數不多。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中俄商人在恰克圖和買賣城市場的貿易方式是以物易物的交換,甚至當時金、銀都作為商品在市場進行交換,而不把它看作是貨幣。

在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直接見面,不用中介,不用翻譯。結算方法簡便,基本上是現貨的易貨貿易,偶有差價,銀子找齊。

而且交易是常年進行的免稅貿易,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增加了商品利潤值。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儘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不許在恰克圖(買賣城)經營的中國商人攜帶家眷,但一些生活在恰克圖(買賣城)的中國商號掌柜還是在這裡建立了家室。

《外蒙古見聞紀略》一書的陸履仁先生從小就隨父母在恰克圖(買賣城)長大,並且又在留學回國後仍然回到恰克圖(買賣城)工作。

恰克圖和買賣城的貿易健康發展,大家做生意時是對手,平時是朋友,關係十分融洽。

何秋濤《朔方備乘》中記載:「蓋外國人(俄國人)初同內地民人市集交易,一切唯恐見笑,故其辭色似少遜順,經恰克圖(買賣城)司員喻以中外一家之道,俄羅斯歡喜感激,信睦尤著。」

| 圖源網絡 僅供參考

中國商人大多來自張家口,鹹豐時恰克圖「辦茶大字號約有四十家,均系張家口上埠者……」。

清人松筠的《綏服紀略》中也記載:「所有恰克圖貿易商民皆晉省人。由張家口販運煙、茶、緞、布、雜貨,前往易換各色皮張氈片等物。」

可見口商、晉商在對蒙古、俄羅斯的貿易中佔主導地位,而且都以張家口為大本營。

| 圖源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僅供參考

圖文: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十三:內陸商埠
    張庫大道是一條溝通歐亞的大商道,交易的商品,出去的主要是茶,回來的主要是草原的畜產品。央視即將播出的暫定名《張庫大道》紀錄片中,就有《南茶北馬》一集。南茶北馬,就暗喻著張庫大道是茶馬互市現象的延續。換言之,南茶北馬交易也就是農耕民族的以茶、絲為代表的物產與遊牧地域以馬、牛、羊為代表的物產的交換。
  • 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一:開篇
    而最值得關注和自豪的,就是這座邊塞古城的商文化,就是張家口通往蒙古烏蘭巴託(當時稱庫倫、大圐圙)的張庫大道,就是當年口商商幫在張庫大道上創造出的財富傳奇。張庫大道起點是張家口,終點是大圐圙(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全長2700華裡,從大圐圙向北,延伸800華裡就到達恰克圖。
  • 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十一:東方神話
    首先是俄國人,當他們參與到張庫大道的經營以後,從蒙古人那裡得知卡拉根是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張庫大道的貿易源頭就在卡拉根。因此,俄國人也沿用蒙古人的叫法,把張家口稱為卡拉根。1849年俄國外交部任命的俄國東正教第13屆駐北京傳教士團監護官葉戈爾·彼得羅維奇·科瓦列夫斯基曾經從張家口經過。
  • 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五:小境門開
    景泰二年(1451年),明政府確定宣化人頭山之破虜臺至懷安之馬市口長城為西路長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政府增筑西路長城,定人頭山破虜臺至新河口中寨臺為上西路長城。開在宣府鎮以西的西路和上西路長城境上的門,名之西境門自在情理之中。清代,因為開了大境門,人們便把原來那座很小的西境門改稱為小境門。
  • 「張庫大道」上的神秘古城——西土城(圖)
    中新網張家口6月29日電(譚地)6月28日下午,「重走張庫大道」採訪團決定到西土城看看。據康保縣文聯主席白秀介紹,早在2004年,河北省文物局在此立碑,上寫「遼金 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但之後就沒有了聲息。  「但西土城越來越像一道箍在身上的謎團,多少年了,我做夢都想解開。」白秀說。
  • 劉振瑛‖張庫大道系列講座之四:遠來賓朋來遠堡
    如此天設之險,在防務上卻有很大的缺陷。山南僅西面築有長城,東畔坦道則虛未設防。不禁驚嘆:「上谷延袤千三百裡,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汪道亨認為「山川之險,險與敵共;垣塹之險,險為我專」。決計修築城堡,構築更為牢固的防禦體系。於是,一份關乎張家口發展的奏摺遞到了朝堂之上。萬曆中後期的明朝廷,對於長城邊境一線開邊還是禁邊的爭論還是激烈的。
  • 劉振瑛:張庫大道道無終
    而在萬裡茶路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的張庫大道,自然就成了這萬裡茶路中結點功能最為重要,民族間文化融合最為突出,民間記憶最為精彩,茶路文物遺存最為豐富的一段路。張庫大道的 「張」,是指張家口,「庫」是指「圐圙」的轉讀「庫倫」。張庫大道是我們現在的一種通俗的叫法,歷史上張家口的老百姓稱張庫大道為圐圙道、金錢大道、買賣路;稱行走於張庫大道為遛草地、跑圐圙、跑後草地;稱旅蒙商為碎銷。
  • 尋訪張庫大道③|張家口:北方茶都的輝煌
    《察哈爾省通志》描寫張家口茶馬互市情況,仍然先提到宣府:「宣府來遠堡貢市,拓中為城,規方阮地,千貨坌集,車馬駝羊毳布曾瓶罌之居。」隨後張庫大道形成,貿易取代了戰爭,成為了邊塞城鎮發展的核心動力。宣化雖仍為府城,但其西北三十公裡的張家口地位直線上升,取代宣化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最終將宣化納為其一個城區。今天的宣化仍然保留有古城的魂魄。
  • 河北張家口:歷史上的張庫大道,駝鈴聲聲「旱碼頭」,萬裡茶道「黃金...
    在這裡,他們將乘著駝鈴聲邁入充滿著商業氣息的「黃金之路」張庫大道,這是一條有著絢麗色彩和傳奇故事的開放之路,是一條融合多個民族文化的古道,也是萬裡茶道通往塞外的必經之路。駝隊行走在張庫大道。歷史上中俄茶葉貿易,帶動了萬裡茶道沿線一大批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因「張庫大道」而興的河北張家口市,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是萬裡茶道在河北的主要集中地。
  • 尋訪張庫大道⑥|二連浩特:戈壁通蒙古
    光緒年間沿著著名的商路張庫大道架設電話線,這裡又開設了電報局,並首次在地圖上以「二連」的名字出現,據說這個名字是於此做買賣的張家口蔚縣人的發音。而民國時期,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了張庫大道的交通線,這裡又設了「滂北」打尖站,即旅客們下車歇腳休息的中轉站。而「滂北」意為:有鹽的驛站歡迎、歡送遠道的人們。因為二連鹽池久負盛名。
  • 北京天文館2016年公眾科學講座系列之十五
    談天說地Speaking of Space 北京天文館2016年公眾科學講座系列之十五Public Outreach Science Seminar 2016Beijing Planetarium講座題目: 星空之美主講人: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鹿林山天文臺
  • 惠東縣舉辦「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12月18日上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之「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在惠東縣平山第二中學舉辦。
  • 《塞上風雲記》今日首播 還原張庫大道百年繁華
    電視劇《塞上風雲記》以張家口鼎盛時期為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將商戰元素與歷史相結合,通過呂俊傑傳奇的商業生涯,折射出晚清及民國時期張庫大道的歷史變革,以及在這些變革之下,中國「口商」的選擇與堅持。李光復。劇方供圖活動現場,擔任全劇藝術總監、在劇中飾演都統裕大人的知名表演藝術家李光復,談起自己對《塞上風雲記》的理解:「是一部講述傳承的作品。
  • 李悅溪《張庫大道》圓滿殺青 亦柔亦剛「梨園名伶」
    由林峰執導,韓棟、徐梵溪、馬秋子、李光復、劉佩琦、李悅溪、杜茗洋等主演的大型年代傳奇電視劇《張庫大道》拍攝已近尾聲。近日,實力派演員李悅溪圓滿殺青了,與戲中並肩作戰的夥伴「一片紅」正式告別。李悅溪《張庫大道》 知恩圖報「梨園名伶」曾在《急診科醫生》、《武媚娘傳奇》、《壯丁也是兵》等熱播劇中,有著不俗表現的青年實力派演員李悅溪,此次在劇中飾演的梨園名伶「一片紅」是位知恩圖報、江湖俠義、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新時代女性」,也是男主角呂俊傑(韓棟飾演)的「保護傘」。
  • 尋訪張庫大道⑦|烏蘭巴託:曾經的大庫倫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是張庫大道的終點,但這個國家如今已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於這個和我們有著最長邊境線(全長4677公裡)的鄰國,我們一直知之甚少,在一般人腦海裡要比朝鮮還神秘。在我去烏蘭巴託的飛機上,鄰座的旅蒙商人也告訴我,說他在那邊兩三年,也很少見到去蒙古的遊客。
  • 大道知行講堂《<易經>智慧與卓越領導力》講座成功舉辦
    北京師範大學張濤教授受邀為現場聽眾做了精彩的演講,三個小時的講座,張濤教授旁徵博引,風趣幽默,使聽眾對《易經》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北京納通醫療集團董事長趙毅武先生等參加了此次講座。在講座正式開講之前,現場所有聽眾齊誦了《周易·繫辭上》經典選段,並共敬教授「敬師茶」以示感謝和尊重。
  • 同濟MPA:第十五屆MPA「五月」系列講座舉行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十五屆MPA「五月」系列講座在同濟大學逸夫樓落下帷幕。 另外,本次講座特別開設校友沙龍,邀請五位MPA校友與現場師生分享學習體驗和互動,他們分別是04級MPA校友、上海市委組織部組織人事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薛巍先生,12級MPA校友、上海市婦聯宣傳與網絡工作部副部長徐加宏先生
  • 算法庫開源講座第三講:港中文在讀博士葛藝瀟主講無監督重識別算法庫OpenUnReID解析與開發實踐 | 公開課預告
    在算法庫開源講座前兩講中,第一講由香港中文大學MMLab詹曉航博士主講,主題為《自監督學習算法庫OpenSelfSup解析與開發實踐》。第二講由香港中文大學在讀博士史少帥主講,主題為《點雲3D目標檢測算法庫OpenPCDet解析與開發實踐》。
  • 講座回顧|晏輝: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
    2019年11月15日15: 30,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的晏輝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211室作了以「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為主題的學術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曉東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到場師生皆認真聽講,現場學術氛圍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