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外之利關節而通經絡」,還能養血安神

2021-02-08 淏先生說養生

中醫文化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對多的「本草」類著作數不勝數,其中記載了很多利於養生、利於健康的好東西,但是我們祖先的文明歷史十分悠久,各個時期的文化、習慣等有所不同,包括各地的文化差異,加之「本草」類書籍幾乎都是文言文,所以個人理解十分重要,也就是常說的「悟性」。

比如有一物被冠以「參」名,雖然是歷代公認的養生好東西,此物善於活血養血,清除血中陳垢,被譽為「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外之利關節而通經絡」,此外還能養血安神,但是因為李時珍一句話而被誤導解了上百年。

這一物就是丹參,各地也有郄蟬草、奔馬草、赤參、紅根等別名,也有一些地區稱它為「山參」,但是僅是叫法與人參的別名相同,需要加以區別。

在歷史上首部養生典籍《神農本草經》就初步紀錄了丹參的養生之功,原文是「主心腹邪氣,寒熱積聚,止煩滿,益氣」;其後在漢末的著作《別錄》中說它「養血,去心腹結氣,腰脊強痺,除風邪留熱」,並且說長期用丹參養生可以「利人」。

《日華子本草》對丹參的養生之功記載就比較全面,原文是「養神定志,通利關脈,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主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

《本草正義》中提及丹參「其功在於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小而癥瘕破;外之利關節而通脈絡,則腰膝健而痺著行」,重要的是丹參活血之力比較緩和,祛瘀而不傷正。

在說丹參的養生誤區之前我們先一起看看丹參的養生益處和具體的養生方法,從丹參的特點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用丹參養生可以活血祛瘀。

因為丹參擅長活血祛瘀通經,並且有祛瘀不傷正的特點,所以在有關於「瘀血」的養生過程中應用十分廣泛,比如稍有瘀血就是十分明顯的經期亞健康,尤其是丹參寒而不涼,更適合有「熱」的亞健康。

《重慶堂隨筆》中就提及「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李時珍也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如果是經期有瘀而不均勻,那麼可用丹參與香附、當歸、紅花以及益母草一起養生。

丹參也可以消心腹之瘀,《本草綱目》說中提到「活血,通心包絡」;《本草求真》中提到「丹參,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已盡丹參之功矣」,而用丹參此類養生,可與木香、川椒搭檔;也可與檀香、砂仁搭檔。

二、用丹參養生可以通經絡、利關節。

丹參用於養生不僅可以疏通內部的瘀滯,也可以疏通經絡、血脈的瘀滯而通利關節,因此適合關節亞健康的人養生,正如《化義》中提到丹參「能走竅,以此通利關節,調養血脈」。

在孫思邈的著作《千金方》中就記載了丹參、杜仲、牛膝以及川續斷的組合,可以用於腰處經絡血瘀的人養生;《中藥大辭典》中引用張文仲得方法用於腰和腿一起的經絡不通暢,此方法是丹參與杜仲、獨活、當歸、川芎、幹地黃搭檔。

因為丹參具有寒的特點所以對四肢的關節亞健康更適合有「熱」的人群,常配合忍冬藤、秦艽以及桑枝,很多人誤以為丹參可用於寒涼的關節亞健康,其實這種理解有些偏差,不是說不能用,而是一般不當作「主力」。

三、用丹參養生可以安心神。

用丹參養生除了活血祛瘀的特點以外還有清心、除煩、安神之功,能清心只火熱,正如《重慶堂隨筆》中說「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大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則心得益矣」。

丹參安神之功十分受到中醫文化的重視,在「重」可以安「癲狂」的神志,在「輕」可以安神助睡眠,改善容易忘事的亞健康,一般而言丹參可與生地黃、柏子仁、酸棗仁搭檔用於睡眠不好、容易忘事屬於心火、血滯的人養生。

李時珍對丹參的評價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了解中醫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四物」是指熟地黃、川芎、當歸、白芍,這一組合既可以補血又可以活血,是千古經典的養血方法。

其實這句話一直以來被誤解了上百年,丹參是「活血有餘而補血不足」,並不能與「四物」相提並論,《本草正義》給出了中肯的點評是「所謂養血,皆言其積滯既去,而正氣自伸之意」。

由此可見,有血瘀的人用丹參養生可以活血祛瘀並有利於「新血」的生成,可以有著與「四物」相似的養生之功,但是沒有血瘀的人不可用丹參來代替「四物」。

並且丹參的用法中就有「血虛無瘀者勿用」的說法,可見丹參不能代替「四物」,李時珍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後人不了解丹參而誤解。

值得注意的是,丹參雖然可用於養生,但是不能多用,以10至15克為度,並且丹參不能與藜蘆搭檔。《重慶堂隨筆》中說「不可惑於功兼四物之說,並以其有參之名而濫用之」。

丹參是歷代「本草」類書籍中均有記載的好東西,經過千百年以來中醫文化更加深入的發展,人們對丹參的認識也是越來越深,但是古人對丹參的記載需要深入參悟,不可片面的理解。

相關焦點

  • 提個醒:一味藥:此物似姜,內行氣血而活血通經,外散風寒而除痺,尤其是臂膀之痺
    而在中醫文化的養生之物裡有一種東西似姜而非姜,此物內行氣血而活血通經絡,外散風寒而除痺,尤其是臂膀之痺,它善於活血,還減少脂肪。此物就是薑黃,蛋有蛋黃、蟹有蟹黃,而薑黃與生薑無關,是姜科植物薑黃的根,因為形似姜而顏色發黃,泡水後還能染色,故此得民。
  • 有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能祛風溼,通經絡,還能解毒,降血壓
    有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它能祛風溼,通經絡,還能解毒、降血壓。說他不被重視是因為這味藥材在農村很常見,但卻有很多人以為它是雜草,沒有認識到它的藥性。它就是中藥材豨薟草。,利關節,清熱,解毒」的作用。1.豨薟草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豨薟草能祛風溼、利關節,所以常被用於風溼痺痛與關節疼痛。豨薟草還善於通經活絡,所以也常用於肢體拘攣、四肢麻木、腿腳無力以及中風引起的手足活動不利等症狀。
  • 春分:益氣養血,平衡陰陽
    春分養生一要通過特殊的飲食養生,保持臟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和功能旺盛;二要通過溫經、浴足、點穴,打通聯絡、濡養臟腑的經絡,並通過直接鍛鍊臟腑經絡功能的特殊運動,保持經絡氣血運行的潤順。豬腰片去腰臊筋膜,切成腰花,浸入一份芡汁內,蔥、姜、蒜洗淨切段、片待用。炒鍋大火燒熱,倒入植物油燒至八成熱,放入花椒,待香味出來,投入腰花、蔥、姜、蒜快速炒散加入芡汁,繼續翻炒幾分鐘,加入另一份芡汁和醋翻炒均勻,起鍋即成。[功效] 壯筋骨,降血壓。 藥食合用,共奏補腎、健骨、降壓之功。無病食之,亦可強健筋骨。
  • 長在名貴藥材之上,常被隨手扔掉,殊不知可以安神助眠、養血通脈
    此物就是植物何首烏的藤蔓,中醫文化稱它為「首烏藤」,也有夜交藤、棋藤等別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它因為「夜則苗蔓相交」而得名,《本草綱目》中還有一句話是說的首烏藤,「有雌雄,雄者苗色黃白,雌者黃赤。根遠不過三尺,夜則苗蔓相交,或隱化不見」。
  •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之乾漆
    《名醫》曰:生漢中,夏至後採,幹之。案《說文》云:桼木汁可以物,象形,如水滴而下,以漆為漆水字;《周禮》載師云:漆林之徵,鄭元云:故書漆林為桼林;杜子春云:當為漆林。乾漆這味藥這味藥有毒,使用的比較少,主要用於破瘀,消積,殺蟲。
  • 2018中醫執業/助理中內病證方+歌訣速記(上)
    2017年尤其在證型的變化變方的方面考的多,這也是2017年考友直呼中內太難的原因。總得來說,中內複習相對比較難,前提是如果把中醫診斷學、方劑和中藥學的基礎夯實,學習中醫內科學就會變得相對輕鬆。有一個技巧是用舌脈驗你的辯證對錯,同樣適用於外婦兒,舌脈不可忽略!
  • 此物滋養五臟,益元氣養血生津填精,被譽為「補虛之功獨魁群草」
    上兩篇文說此物滋養五臟,益氣血津液「四寶」,前邊主要提及它對五臟的養生益處,而本篇主要說它益元氣、養血、生津、填精之功,被《本草求真》譽為「形狀似人,氣冠群草」,還被譽為「補虛之功獨魁群草」。這一物就是人參,自古以來是滋養元氣的養生之物,而且《本草經疏》說它的特點是「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可見人參滋養之「速」。在《本草述鉤元》中說人參「由元氣以補五臟,由五臟以益形軀,正經所謂,形與氣俱,使神內藏者也,形不離氣,神不去形」。可見人參滋養「形」與「氣」。
  • 脖子肩膀僵硬酸痛,用這個方法打通瘀滯,促進全身氣血通暢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甩手功,不僅能很好地疏通頸椎、肩膀、胳膊等局部的氣血,而且還能疏通全身氣血,活血化瘀。當全身氣血通暢,很多慢性病就能不藥而愈。甩手功是由《達摩易筋經》中的功法演變而來。南北朝時期,來自印度的僧人達摩大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開創了佛教禪宗之先河,並傳了兩套內練功法,一曰《易筋經》,二曰《洗髓經》。這兩種功法本是為了輔助修行人修習禪定,但同時也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而且收效甚佳。「易筋」的意思就是使微病之筋變為強壯之筋,使有病的人慢慢痊癒,無病的人體質健壯。這一功法有何奧妙呢?
  • 它是天然「泡腳藥」,抓把放水裡,祛溼氣、通經絡,腳臭或也遠離
    只是在泡腳的時候,如果能搭配上幾物,效果自然是更加的顯著了,不知道你試過沒?米醋,祛腳臭米醋是廚房裡常見的調料品,有些人也喜歡直接食用米醋。那些喜歡吃醋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米醋可以促進人體的消化,增加人的飲食慾望,對於調節體內的血脂和血壓水平也有著一定作用。
  • 今日養生方|紅棗加一物泡水喝,這個冬日養血又安神
    桂圓肉 圖/視覺中國 桂圓 味甘性溫,歸心、脾經,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脾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可導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桂圓有安神之效,可以提高腦力,對於神經衰落、睡眠障礙以及記憶力下降等患者均有益處。 《神農本草經》記載:桂圓有治療「五臟邪氣,安志厭食」的功效,稱「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 此物除痰降氣,定痰喘,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
    在中醫文化的認知中,這類亞健康有很多針對的方法,比如有一物是植物果實,此物尤其善於清利上下諸氣,除痰降氣,定痰喘,還能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火可降」,而且有「諸香皆燥,唯此獨潤」的特點。這一物就是紫蘇子,是植物紫蘇的成熟果實,而可用以養生的植物品種有普通紫蘇、皺紫蘇、尖紫蘇。
  • 它溫能通肌肉之滯,祛筋骨之風溼,醒脾胃,止轉筋,腳痺得之則安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匿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句話適合很多情形,比如在養生的過程中,一貫的追求名貴稀罕之物或許不得求,而轉身看看身邊之物或許很多就有你需要的。比如有一種常見的水果,被譽為「萬壽果」,它能祛風溼、舒筋活絡、醒脾胃化溼、止轉筋,古人說它「溫能通肌肉之滯祛筋骨之風溼,腳痺得之則安」。
  • 中醫瑰寶之純中藥藥貼
    通諸竅,散鬱火。」3.《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鬱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痺,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歸 經:入心、脾經。功 效:通關竅,利滯氣,闢穢濁,殺蟲止癢,消腫止痛。
  • 農村野草,養生養血安神、腦血管硬化、治失眠、還能止癢,很好用
    中醫認為,夜交藤性平無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經,有安神養血、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陰虛血少、虛煩不眠、風溼痺痛、皮膚痒疹等症。功效:養心,安神,通絡,祛風,主 治:治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外用:單用外水煎洗,醫治皮膚風瘡痒疹,可收祛風止癢之功效。1、用於虛煩失眠。
  • 一輪考點 || 中內12 肝膽病證(下)
    a.唐宋以前→「外風」[風邪]。b.唐宋以後→金元時期→「內風」→張元素[熱];劉河間[心火暴盛];李東垣[正氣自虛];朱丹溪[溼痰生熱]。c.王履·《醫經溯洄集》→提出「真中」「類中」→「因於風者真中風,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溼,類中風而非中風也」。d.李中梓→將中風[中臟腑]分閉證/脫證。e.葉天士→明確以「內風」立論。
  • 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還能健胃安脾,闢時疫之氣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這句話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在諸多方面都可以驗證,比如養生的時候,我們要防禦外在的「風暑溼燥寒」,也要調整臟腑以及精氣血等,一旦某一因素受影響,則可以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去處理。比如有一物就很受推崇,此物被譽為「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尤其善於祛除脾胃中的溼氣、頑固的痰溼,還能健胃安脾,從而健脾氣、醒脾胃,同時還能闢時疫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