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對多的「本草」類著作數不勝數,其中記載了很多利於養生、利於健康的好東西,但是我們祖先的文明歷史十分悠久,各個時期的文化、習慣等有所不同,包括各地的文化差異,加之「本草」類書籍幾乎都是文言文,所以個人理解十分重要,也就是常說的「悟性」。
比如有一物被冠以「參」名,雖然是歷代公認的養生好東西,此物善於活血養血,清除血中陳垢,被譽為「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外之利關節而通經絡」,此外還能養血安神,但是因為李時珍一句話而被誤導解了上百年。
這一物就是丹參,各地也有郄蟬草、奔馬草、赤參、紅根等別名,也有一些地區稱它為「山參」,但是僅是叫法與人參的別名相同,需要加以區別。
在歷史上首部養生典籍《神農本草經》就初步紀錄了丹參的養生之功,原文是「主心腹邪氣,寒熱積聚,止煩滿,益氣」;其後在漢末的著作《別錄》中說它「養血,去心腹結氣,腰脊強痺,除風邪留熱」,並且說長期用丹參養生可以「利人」。
《日華子本草》對丹參的養生之功記載就比較全面,原文是「養神定志,通利關脈,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主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
《本草正義》中提及丹參「其功在於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小而癥瘕破;外之利關節而通脈絡,則腰膝健而痺著行」,重要的是丹參活血之力比較緩和,祛瘀而不傷正。
在說丹參的養生誤區之前我們先一起看看丹參的養生益處和具體的養生方法,從丹參的特點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用丹參養生可以活血祛瘀。
因為丹參擅長活血祛瘀通經,並且有祛瘀不傷正的特點,所以在有關於「瘀血」的養生過程中應用十分廣泛,比如稍有瘀血就是十分明顯的經期亞健康,尤其是丹參寒而不涼,更適合有「熱」的亞健康。
《重慶堂隨筆》中就提及「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李時珍也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如果是經期有瘀而不均勻,那麼可用丹參與香附、當歸、紅花以及益母草一起養生。
丹參也可以消心腹之瘀,《本草綱目》說中提到「活血,通心包絡」;《本草求真》中提到「丹參,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已盡丹參之功矣」,而用丹參此類養生,可與木香、川椒搭檔;也可與檀香、砂仁搭檔。
二、用丹參養生可以通經絡、利關節。
丹參用於養生不僅可以疏通內部的瘀滯,也可以疏通經絡、血脈的瘀滯而通利關節,因此適合關節亞健康的人養生,正如《化義》中提到丹參「能走竅,以此通利關節,調養血脈」。
在孫思邈的著作《千金方》中就記載了丹參、杜仲、牛膝以及川續斷的組合,可以用於腰處經絡血瘀的人養生;《中藥大辭典》中引用張文仲得方法用於腰和腿一起的經絡不通暢,此方法是丹參與杜仲、獨活、當歸、川芎、幹地黃搭檔。
因為丹參具有寒的特點所以對四肢的關節亞健康更適合有「熱」的人群,常配合忍冬藤、秦艽以及桑枝,很多人誤以為丹參可用於寒涼的關節亞健康,其實這種理解有些偏差,不是說不能用,而是一般不當作「主力」。
三、用丹參養生可以安心神。
用丹參養生除了活血祛瘀的特點以外還有清心、除煩、安神之功,能清心只火熱,正如《重慶堂隨筆》中說「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大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則心得益矣」。
丹參安神之功十分受到中醫文化的重視,在「重」可以安「癲狂」的神志,在「輕」可以安神助睡眠,改善容易忘事的亞健康,一般而言丹參可與生地黃、柏子仁、酸棗仁搭檔用於睡眠不好、容易忘事屬於心火、血滯的人養生。
李時珍對丹參的評價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了解中醫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四物」是指熟地黃、川芎、當歸、白芍,這一組合既可以補血又可以活血,是千古經典的養血方法。
其實這句話一直以來被誤解了上百年,丹參是「活血有餘而補血不足」,並不能與「四物」相提並論,《本草正義》給出了中肯的點評是「所謂養血,皆言其積滯既去,而正氣自伸之意」。
由此可見,有血瘀的人用丹參養生可以活血祛瘀並有利於「新血」的生成,可以有著與「四物」相似的養生之功,但是沒有血瘀的人不可用丹參來代替「四物」。
並且丹參的用法中就有「血虛無瘀者勿用」的說法,可見丹參不能代替「四物」,李時珍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後人不了解丹參而誤解。
值得注意的是,丹參雖然可用於養生,但是不能多用,以10至15克為度,並且丹參不能與藜蘆搭檔。《重慶堂隨筆》中說「不可惑於功兼四物之說,並以其有參之名而濫用之」。
丹參是歷代「本草」類書籍中均有記載的好東西,經過千百年以來中醫文化更加深入的發展,人們對丹參的認識也是越來越深,但是古人對丹參的記載需要深入參悟,不可片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