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還能健胃安脾,闢時疫之氣

2020-12-20 淏先生說養生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這句話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在諸多方面都可以驗證,比如養生的時候,我們要防禦外在的「風暑溼燥寒」,也要調整臟腑以及精氣血等,一旦某一因素受影響,則可以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去處理。

比如有一物就很受推崇,此物被譽為「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尤其善於祛除脾胃中的溼氣、頑固的痰溼,還能健胃安脾,從而健脾氣、醒脾胃,同時還能闢時疫之氣。

這一物就是蒼朮,是菊科植物蒼朮的植物根,在品種上又有南北之分,所以兩種植物的形態不盡相同,但是養生之力是同等的,因為蒼朮的用途較多,限於篇幅所以不像往常那樣述說其在古典籍中的記載與論述,直接按照五個方面的歸類進行敘說其用途。

一、蒼朮能祛除脾胃之溼氣。

蒼朮的特點包括「辛香、苦燥」,而又有「溫」的特性,走中焦而善於燥溼化濁可以用來健脾胃、除脾胃中的溼濁。《本草正義》中就提到「凡溼困脾陽,非茅蒼朮芳香猛烈不能開」,而《本草發明》中也說「逐邪除溼,其功最大」。

蒼朮既能祛溼又能健脾胃,所以適合於中焦脾胃溼濁大而產生的脾胃不和,這類人主要是因為溼濁而脾胃氣機失調,因此有肚子中感覺脹滿、不愛吃飯、大便稀薄或者不成形、返惡酸水、感覺沒有力氣的亞健康表現,這類人養生可用蒼朮為主,輔以厚樸、陳皮、甘草同用。

上述的這類人雖然在自我感覺上溼氣重,但是在中醫傳統文化的理解中還不算重,真正溼氣大的人達到了所說的「溼盛」的程度,則會因為脾被溼氣所困,不能分別水谷,這有經常拉肚子的亞健康。

這類人可用蒼朮與白朮一起養生,如果是兒童,這改為用蒼朮、胡黃連一起研磨成粉,與糯米釀酒後剩下的酒糟一起和為泥,外用敷在肚臍上。

此外,溼氣常伴有寒熱,有「寒溼」與「溼熱」的說法,如果是寒溼困於脾,這脾之陽不能升發,從而有肚子中悶脹、大便稀薄、身重且怕冷的亞健康,甚至是臉色發黃或者手腳有腫的地方,此時可用蒼朮化溼濁,但是其「溫和」之力不足,因此多與肉桂、乾薑同用,合力消除寒溼。

蒼朮的特點就是「溫」,一般來說除「熱」都需要涼性之物,用蒼朮除溼熱看似有悖於常理,但事實上溼熱的確可以用蒼朮,只是分清「溼」與「熱」哪一個是根源,如果「溼」為根源,日久化熱,那麼可用蒼朮,但也要加一些諸如龍膽草、黃芩、梔子之類的清熱之物。

除了寒熱之外,還有一種邪氣與溼氣經常一起,那就是夏季的暑邪,合起來叫做「暑溼」,暑邪最常帶的也是溼邪。感受暑溼這容易煩熱身熱、口渴,與往常的身熱不同,一般身熱是汗出則解,這時候是汗雖出但熱不解,這類人可用蒼朮、石膏、知母一起清熱清暑化溼。

二、蒼朮祛除痰溼。

不在少數的人會認為就以「肝心脾肺腎」這五臟來說,痰只與肺有關,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也就是說真正生成痰的是脾,其根源在脾。

脾主運化水溼,那麼寒溼內侵則阻礙脾胃正常水液的運行,或者脾之陽不足,則會因為脾虛而溼氣凝聚,水溼停聚在內則聚而成痰,在皮膚之下則成腫。

因此祛痰時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讓已經形成的痰出來,二是阻止新的痰形成。然而後者才是從根源上除痰,能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遇到這一類問題,那麼蒼朮就有用武之地了,因為蒼朮善於燥溼健脾,既能運化停聚的水溼,又能健運脾胃,從而助脾,讓水溼不再凝聚,從根源上除痰。

所以《珍珠囊》就有「諸腫溼非此不能除」的說法,當然,蒼朮的這一類用途多是隨著亞健康的狀態而定,用法多是添加在其組方中,而就以單純健脾除痰而言,可用蒼朮、茯苓、澤瀉、豬苓搭檔。

三、蒼朮可以除關節、肌肉之風寒溼。

蒼朮氣味雄厚,能燥三焦之溼氣,搜腠理、關節之風,所以《神農本草經》說蒼朮「主風寒溼痺」,因為蒼朮更擅長祛溼,所以溼邪為甚的關節亞健康更為適用。

蒼之辛散苦燥而又能溫通,能燥溼散寒、祛風而利關節,所以溼氣阻礙經絡、關節所產生的四肢感覺沉重、關節屈伸不利、或麻或痛等亞健康可用蒼朮、薏苡仁、羌活、獨活同用,但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適合於溼氣盛者。

四、蒼朮可明目。

了解中醫文化的朋友們或許會知道,眼睛在五臟屬於肝,一般來言眼睛的眼健康可以通過調整肝的狀態來解決,但是還有一項不要遺忘了,那就是脾胃健運這清陽之氣能上升,同時氣血能上升而充分的濡養「清竅」,從而消除眼睛的亞健康。

所以金源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提出蒼朮「明目」,比如《秘傳龍木論》中提出蒼朮、豬肝、石決明同用適合於青盲、雀目之人;《瑞竹堂》提出蒼朮、黑芝麻同用可消內外障;《普濟方》中記載蒼朮與熟地黃適合腎中不足而看東西不清楚之人。

五、蒼朮闢時疫之氣。

蒼朮自古就是用於闢不正之氣的養生之物,比如春分至秋分之際以寒氣為主的疫戾之氣,古時候多用蒼朮防風、羌活、白芷同用。就現代而言,多用蒼朮與艾葉做成香,點燃後以驅寒邪疫戾之氣。

蒼朮的本質是「苦溫燥烈」,上述的益處也都是建立在這個的基礎上,但是根據它的這個特點,陰虛內人的人、氣虛而多汗的人就不能使用,因為蒼朮「燥」的特點比較烈,所以容易耗損陰氣,以致在《入門》中記載「誤用耗血,燥津液,虛火動」。

養生其實就是認準自身的特點,採用「一物降一物」的思想來讓自己更佳健康,但是這些「物」的特點各不相同,正確的運用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痰溼很難去?養好脾、肺、腎,比運動更有效
    水液的代謝與我們的肺、脾、腎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胃負責接納水谷,將水谷消化吸收,變成易於轉化的精微物質,然後由脾來運輸這些精微到心肺上,然後再由肺部將這些水液運輸到我們全身,對我們的全身各處組織進行滋養。而被身體利用以後的廢水,一些通過皮膚作為汗液被蒸發排出體外;另外一些需要經過腎臟代謝排出體外。所以說我們體內水液的運化是需要經過脾、肺、腎共同來完成。
  • 世衛組織公布這些「傷脾食物」,吃得越多,脾越虛,你還在吃嗎
    在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負責運化身體中的各類物質。脾不好的人,往往食慾不好,容易消化不良、臉色發黃、大便溏稀等等。世衛組織公布這些「傷脾食物」,吃得越多,脾就越虛弱,看看你是否還在吃。如果脾已經出現問題了,還經常吃油炸食品,脾胃功能可能會越來越虛弱,身體不能及時吸收營養物質,身體抵抗力就會變差,容易生病。
  • 講座:脾腫大要不要開刀?怎麼化痰溼?
    知識點:脾腫大要不要開刀?知識點:培土生金之法知識點:什麼是培土生金?知識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氣知識點:什麼是痰溼?知識點:怎麼化痰溼?知識點:生克之間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主要講:五臟十大關係肺與肝的關係知識點:什麼是左肝右肺?
  • 傷脾食物排行榜出爐,排在首位的,吃得越多,脾傷得也重
    脾虛會讓人體出現諸多異常,而在中醫上也將脾虛定義為百病之源。如果不能關注到自己體內的脾臟健康,就會影響人體內的血氣運轉,對健康不利。身體如果出現了舌苔厚重發白,很可能是脾胃虛寒,而舌苔發黃則代表脾胃虛熱,都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 李東垣的一方,可補脾益肺,清陽升而濁陰降
    其原方主治「肺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論》說:「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腫,口苦舌幹,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者,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申故也」。脾居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難經》記錄了脾的形態和功能:「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 寒溼困脾證與溼熱蘊脾證鑑別
    溼熱蘊脾證:溼熱之邪,內蘊中焦,納運失職所表現的證候。以脘腹脹滿痞悶,不思飲食,噁心欲吐,黃疸等脾胃功能障礙和寒溼內盛的症狀為特徵。寒溼困脾證:外感多因居處潮溼,冒雨涉水,久臥溼地;內因多由飲食生冷、瓜果水飲、酒食乳酪之品。脾為溼土,同氣相求,易受溼邪侵犯。
  • 什麼是「痰溼」,痰溼體質該如何調理身體
    什麼是痰溼體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是產生痰的源頭,因為脾之虛弱,水谷精微無法得到及時地運化,才滯留下來,凝結成痰。脾主升清,它要將精微物質上輸給肺,當脾虛生了痰之後,這些痰也會隨著精微物質一起上輸到肺中。
  • 痰溼體質者知道怎樣選擇中藥調理嗎?
    痰溼體質的人最明顯的外部特徵就是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號,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有些痰溼體質的人表面看上去並不是特別胖,但是肚子卻很大,這跟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素問·奇病論》中已經明確地從行為方式上闡述消渴:「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 哪些食品適合補脾?
    中醫對臟腑的功能特性介紹得很清楚,所以,只要稍加領會,在生活中活學活用就行;哪些食物適合補脾?1,脾主運化有助於運化功能的都適合健脾,為什麼人類發現了火之後,日益進化?2,淡滲為陽脾惡溼胃惡燥,淡滲的物質利於滲透,有益於運化功能,中醫講淡滲為陽,所以也能助脾運化,果蔬菜品中象甘蘭,豆角、西芹、芒果、木瓜、炒薏苡仁、白扁豆、山藥等都具有益脾的功能。
  • 脾衰百病生!一張「扶脾方」,上治頭痛,下治便秘,中治痰溼
    曾幾何時,有人問我,文老師,中醫所說的脾,到底是啥東西? 是啥?我也說不清。 我只知道,它是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就好像一片孕育生命的土地。 如果脾虛,土地貧瘠,我們的身體就不會有生機,只會有疾病。
  • 《健脾丸》《歸脾丸》《啟脾丸》一字之差,3個區別讓你使用無憂
    對脾胃有溼熱,出現頭重、目昏、耳鳴的,能滲其溼並使熱隨溼退,使脾胃功能正常,清氣上升,頭眩消失、耳聰目明。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之功。其次,從功能主治上看:歸脾丸——具有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功,常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及脾不統血所致的崩漏便血等症。
  • 痰溼體質的症狀及調理方法
    脾不健運,當健脾化痰,補脾健胃。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腹脹胸悶,氣虛痰多。主治脾土不運,溼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少食甜粘油膩,少喝酒勿過飽。多食健脾利溼化痰祛溼的清淡食物,如白蘿蔔、蔥、姜、白果、紅小豆等。
  •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1、怕溼脾在五行當中屬土,土怕水,土能克水,所以說脾胃怕水,潮溼的環境會加重體內的溼氣,導致脾胃虛弱,要想養脾胃,首先要遠離潮溼的環境。2、怕冷秋冬季節來臨之時,氣溫越來越寒冷,這也會使脾胃受損,而且還會導致更多的溼寒之氣趁虛而入,要想保護脾胃就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
  • 喝下去的水,怎麼會成了痰溼?
    I導讀:喝水也有大學問,中醫講不渴不飲,但也有很多人信奉「八杯水」理論;不正確的喝水方式卻可能成為痰溼的來源。喝下去的水,怎麼會成了痰溼?《素問·經脈別論》中的一段描述,歷來被認為是中醫對水道的經典闡釋:「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 第四節 脾的病機 脾陽(氣)失調
    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溼中阻等幾個方面。   ①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又稱脾氣虛。脾胃虛弱,脾氣不足,中氣不足。凡飲食不節,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思慮太過,或稟賦素虛,或過於勞倦,或久病失養,皆可損傷脾氣,使其運化水谷、運化水溼,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脾氣虛衰。
  • 自己做的藍莓山藥泥,安全無添加,孩子們吃健胃開脾
    藍莓山藥泥我家妞是不愛吃山藥的,但山藥有健胃開脾的效果,所以得想想辦法,結果證明這道甜點正對她的胃,邊吃邊給說,媽媽,我給你打100分,不,是101分,好好吃原料:山藥、藍莓醬、蘋果、黃油、白糖、巧克力
  • 痰溼體質如何調理
    飲食調養   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腎為主水之髒,津液的運行、輸布和代謝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最為密切。痰溼體質的人要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要多吃寫健脾除溼、化痰的食物,飲食宜清淡,應適當多社區能夠宣肺、健脾、益腎、化溼、通利三焦的食物。  提醒肥胖的痰溼體質者,應限食鹽的攝入,應少吃寒冷、肥甘、油膩、滋補、酸澀及苦寒之品,各種高糖飲料。  起居調護  痰溼體質者以溼濁偏盛為特徵,溼性重濁,易阻滯氣機,遏傷陽氣。所居居室應該朝陽,保持居室乾燥。
  • 脾虛吃什麼補脾健脾的食物
    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補脾的食物: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鑑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 痰溼體質的人應該如何養生,才能驅除身體內的痰溼
    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三、陽虛質  此類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陽虛質的人應以溫補脾腎、運動健身為主。宜食溫熱的食物,比如荔枝、龍眼、羊肉等。  四、氣虛質  此類人四肢倦怠、肌肉鬆軟、不喜運動。氣虛者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