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物降一物」,這句話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在諸多方面都可以驗證,比如養生的時候,我們要防禦外在的「風暑溼燥寒」,也要調整臟腑以及精氣血等,一旦某一因素受影響,則可以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去處理。
比如有一物就很受推崇,此物被譽為「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尤其善於祛除脾胃中的溼氣、頑固的痰溼,還能健胃安脾,從而健脾氣、醒脾胃,同時還能闢時疫之氣。
這一物就是蒼朮,是菊科植物蒼朮的植物根,在品種上又有南北之分,所以兩種植物的形態不盡相同,但是養生之力是同等的,因為蒼朮的用途較多,限於篇幅所以不像往常那樣述說其在古典籍中的記載與論述,直接按照五個方面的歸類進行敘說其用途。
一、蒼朮能祛除脾胃之溼氣。
蒼朮的特點包括「辛香、苦燥」,而又有「溫」的特性,走中焦而善於燥溼化濁可以用來健脾胃、除脾胃中的溼濁。《本草正義》中就提到「凡溼困脾陽,非茅蒼朮芳香猛烈不能開」,而《本草發明》中也說「逐邪除溼,其功最大」。
蒼朮既能祛溼又能健脾胃,所以適合於中焦脾胃溼濁大而產生的脾胃不和,這類人主要是因為溼濁而脾胃氣機失調,因此有肚子中感覺脹滿、不愛吃飯、大便稀薄或者不成形、返惡酸水、感覺沒有力氣的亞健康表現,這類人養生可用蒼朮為主,輔以厚樸、陳皮、甘草同用。
上述的這類人雖然在自我感覺上溼氣重,但是在中醫傳統文化的理解中還不算重,真正溼氣大的人達到了所說的「溼盛」的程度,則會因為脾被溼氣所困,不能分別水谷,這有經常拉肚子的亞健康。
這類人可用蒼朮與白朮一起養生,如果是兒童,這改為用蒼朮、胡黃連一起研磨成粉,與糯米釀酒後剩下的酒糟一起和為泥,外用敷在肚臍上。
此外,溼氣常伴有寒熱,有「寒溼」與「溼熱」的說法,如果是寒溼困於脾,這脾之陽不能升發,從而有肚子中悶脹、大便稀薄、身重且怕冷的亞健康,甚至是臉色發黃或者手腳有腫的地方,此時可用蒼朮化溼濁,但是其「溫和」之力不足,因此多與肉桂、乾薑同用,合力消除寒溼。
蒼朮的特點就是「溫」,一般來說除「熱」都需要涼性之物,用蒼朮除溼熱看似有悖於常理,但事實上溼熱的確可以用蒼朮,只是分清「溼」與「熱」哪一個是根源,如果「溼」為根源,日久化熱,那麼可用蒼朮,但也要加一些諸如龍膽草、黃芩、梔子之類的清熱之物。
除了寒熱之外,還有一種邪氣與溼氣經常一起,那就是夏季的暑邪,合起來叫做「暑溼」,暑邪最常帶的也是溼邪。感受暑溼這容易煩熱身熱、口渴,與往常的身熱不同,一般身熱是汗出則解,這時候是汗雖出但熱不解,這類人可用蒼朮、石膏、知母一起清熱清暑化溼。
二、蒼朮祛除痰溼。
不在少數的人會認為就以「肝心脾肺腎」這五臟來說,痰只與肺有關,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也就是說真正生成痰的是脾,其根源在脾。
脾主運化水溼,那麼寒溼內侵則阻礙脾胃正常水液的運行,或者脾之陽不足,則會因為脾虛而溼氣凝聚,水溼停聚在內則聚而成痰,在皮膚之下則成腫。
因此祛痰時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讓已經形成的痰出來,二是阻止新的痰形成。然而後者才是從根源上除痰,能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遇到這一類問題,那麼蒼朮就有用武之地了,因為蒼朮善於燥溼健脾,既能運化停聚的水溼,又能健運脾胃,從而助脾,讓水溼不再凝聚,從根源上除痰。
所以《珍珠囊》就有「諸腫溼非此不能除」的說法,當然,蒼朮的這一類用途多是隨著亞健康的狀態而定,用法多是添加在其組方中,而就以單純健脾除痰而言,可用蒼朮、茯苓、澤瀉、豬苓搭檔。
三、蒼朮可以除關節、肌肉之風寒溼。
蒼朮氣味雄厚,能燥三焦之溼氣,搜腠理、關節之風,所以《神農本草經》說蒼朮「主風寒溼痺」,因為蒼朮更擅長祛溼,所以溼邪為甚的關節亞健康更為適用。
蒼之辛散苦燥而又能溫通,能燥溼散寒、祛風而利關節,所以溼氣阻礙經絡、關節所產生的四肢感覺沉重、關節屈伸不利、或麻或痛等亞健康可用蒼朮、薏苡仁、羌活、獨活同用,但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適合於溼氣盛者。
四、蒼朮可明目。
了解中醫文化的朋友們或許會知道,眼睛在五臟屬於肝,一般來言眼睛的眼健康可以通過調整肝的狀態來解決,但是還有一項不要遺忘了,那就是脾胃健運這清陽之氣能上升,同時氣血能上升而充分的濡養「清竅」,從而消除眼睛的亞健康。
所以金源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提出蒼朮「明目」,比如《秘傳龍木論》中提出蒼朮、豬肝、石決明同用適合於青盲、雀目之人;《瑞竹堂》提出蒼朮、黑芝麻同用可消內外障;《普濟方》中記載蒼朮與熟地黃適合腎中不足而看東西不清楚之人。
五、蒼朮闢時疫之氣。
蒼朮自古就是用於闢不正之氣的養生之物,比如春分至秋分之際以寒氣為主的疫戾之氣,古時候多用蒼朮防風、羌活、白芷同用。就現代而言,多用蒼朮與艾葉做成香,點燃後以驅寒邪疫戾之氣。
蒼朮的本質是「苦溫燥烈」,上述的益處也都是建立在這個的基礎上,但是根據它的這個特點,陰虛內人的人、氣虛而多汗的人就不能使用,因為蒼朮「燥」的特點比較烈,所以容易耗損陰氣,以致在《入門》中記載「誤用耗血,燥津液,虛火動」。
養生其實就是認準自身的特點,採用「一物降一物」的思想來讓自己更佳健康,但是這些「物」的特點各不相同,正確的運用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