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溼中阻等幾個方面。
①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又稱脾氣虛。脾胃虛弱,脾氣不足,中氣不足。凡飲食不節,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思慮太過,或稟賦素虛,或過於勞倦,或久病失養,皆可損傷脾氣,使其運化水谷、運化水溼,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脾氣虛衰。
脾氣虛的病機特點,系以脾臟本身的運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運為主,多表現為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水谷飲食精微之輸布和氣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氣不足和後天精氣虧乏的病理改變,所以,單純脾氣虛弱,一般來說,可視為慢性消化吸收機能減退的綜合病理表現。脾氣虛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變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脾氣虛弱,運化無權,則食欲不振、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輕度浮腫,謂之脾失健運。
其二,氣血雙虧。脾失健運,化源不足,可現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氣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氣下陷。脾氣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脾氣不升,可見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洩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其四,脾不統血。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則可出現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忽然大下、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現象,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具有脾虛、血虛和出血的病理改變。
②脾陽不振:脾陽不振又名脾陽虛,中陽不振,脾胃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中焦陽氣衰退,裡寒現象比較突出。所以,其臨床表現除一般脾失健運、食入運遲等變化外,尚有明顯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飲食喜熱、洩瀉清谷,或溫化水溼機能減退,水溼停聚於內,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膚為腫。
脾陽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於腎,終致脾腎陽虛。
③脾虛溼困:脾病氣虛為本,溼困為標。脾主運化水溼,脾虛則水溼不運而困於脾,又反而影響脾之運化,故脾虛溼困是由脾虛導致內溼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其臨床特點是:除具脾氣虛徵象外,尚有脘腹悶痛、四肢睏倦、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噁心欲吐、大便不實,甚或浮腫,苔白膩等病理現象比較突出的病理改變。
脾為溼困,則更進一步阻礙了脾之轉輸運化功能,如是溼邪日增而脾氣益虛,往往成為虛實交錯的病理改變,且溼邪內蘊,有溼從寒化和溼從熱化兩種傾向。若素體脾陽不振,每易從陰化寒,形成寒溼困脾之證;若素體陽盛,每易從陽化熱,或寒溼鬱久化熱,從而形成脾胃溼熱之候。但溼為陰邪,其性粘滯,溼盛則陽微,故以溼從寒化為主要病理發展趨勢。臨證時,應根據外溼、內溼與脾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清脾虛與溼阻的孰輕孰重、主次先後,從而對其病機作出正確判斷。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