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脾的病機 脾陽(氣)失調

2020-12-19 39健康網

  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溼中阻等幾個方面。

  ①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又稱脾氣虛。脾胃虛弱,脾氣不足,中氣不足。凡飲食不節,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思慮太過,或稟賦素虛,或過於勞倦,或久病失養,皆可損傷脾氣,使其運化水谷、運化水溼,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脾氣虛衰。

  脾氣虛的病機特點,系以脾臟本身的運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運為主,多表現為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水谷飲食精微之輸布和氣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氣不足和後天精氣虧乏的病理改變,所以,單純脾氣虛弱,一般來說,可視為慢性消化吸收機能減退的綜合病理表現。脾氣虛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變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脾氣虛弱,運化無權,則食欲不振、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輕度浮腫,謂之脾失健運。

  其二,氣血雙虧。脾失健運,化源不足,可現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氣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氣下陷。脾氣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脾氣不升,可見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洩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其四,脾不統血。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則可出現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忽然大下、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現象,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具有脾虛、血虛和出血的病理改變。

  ②脾陽不振:脾陽不振又名脾陽虛,中陽不振,脾胃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中焦陽氣衰退,裡寒現象比較突出。所以,其臨床表現除一般脾失健運、食入運遲等變化外,尚有明顯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飲食喜熱、洩瀉清谷,或溫化水溼機能減退,水溼停聚於內,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膚為腫。

  脾陽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於腎,終致脾腎陽虛。

  ③脾虛溼困:脾病氣虛為本,溼困為標。脾主運化水溼,脾虛則水溼不運而困於脾,又反而影響脾之運化,故脾虛溼困是由脾虛導致內溼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其臨床特點是:除具脾氣虛徵象外,尚有脘腹悶痛、四肢睏倦、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噁心欲吐、大便不實,甚或浮腫,苔白膩等病理現象比較突出的病理改變。

  脾為溼困,則更進一步阻礙了脾之轉輸運化功能,如是溼邪日增而脾氣益虛,往往成為虛實交錯的病理改變,且溼邪內蘊,有溼從寒化和溼從熱化兩種傾向。若素體脾陽不振,每易從陰化寒,形成寒溼困脾之證;若素體陽盛,每易從陽化熱,或寒溼鬱久化熱,從而形成脾胃溼熱之候。但溼為陰邪,其性粘滯,溼盛則陽微,故以溼從寒化為主要病理發展趨勢。臨證時,應根據外溼、內溼與脾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清脾虛與溼阻的孰輕孰重、主次先後,從而對其病機作出正確判斷。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相關焦點

  • 中醫基礎理論——脾和胃的病機
    脾的病機脾主運化、升清、統血,脾的病理變化以消化功能減退,氣血生成不足,氣不攝血和水液代謝失常4個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有1、消化吸收功能減退,會有納食不化、腹脹少食、大便不成形等症狀;2、運化功能減退,氣血生化無源,最終演變為全身氣血兩虛,會有神疲乏力、體弱多病、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黃等症狀;3、脾氣虛損,氣機降多升少,無力升舉內臟,會導致脾氣下陷(中氣下陷),會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症;4、脾氣虛不能固攝血液,會有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崩漏等出血症狀;
  • 中醫基礎理論病機
    肺的宣發肅降失常可見:尿量減少肺氣虛損可導致:①腠理不密(衛表不固而自汗)②津液輸布代謝失常(聚痰成飲)③腎氣不納(呼吸失司,動輒氣急)④脾失健運化⑤大腸傳導失司⑥宗氣不足脾陽、脾氣的失調1.脾氣虛損概念及形成原因
  • 寒溼困脾證與溼熱蘊脾證鑑別
    寒溼困脾證:其寒溼既可外受也可內生。外受之寒溼多為實證,內生之寒溼多在脾陽虛衰,水溼不運的基礎上形成,因虛致實,而為本虛標實證,水溼愈甚,愈困遏脾陽,脾陽愈傷,則水溼愈發停聚而不化,形成惡性的病理循環。寒溼鬱遏中焦,阻滯肝膽,氣機不暢,膽汁外溢,則病發黃疸,屬陰黃。
  • 李東垣的一方,可補脾益肺,清陽升而濁陰降
    昇陽益胃湯是金代李東垣所創,收錄在其著作《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之中,具有補脾益肺、升舉陽氣、祛風除溼清熱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脾陽不升,溼熱內停,兼有外感風寒表證。脾居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脾在五行中屬土,脾土可生肺金,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為水液代謝的樞紐,故脾和肺之間有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相互作用。脾喜燥而惡溼,脾為陰土,當然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即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致溼濁內困,還容易引起外溼侵襲。
  • 脾氣虛弱應該怎麼調理這病的症狀有哪些
    上述的就是脾氣虛弱的主要症狀,而這些症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脾化運化功能的變化,精微不布,水溼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溼泛濫,故肢體浮腫。除此之外,還表現為氣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的症狀。
  • 脾胃虛寒會引發多種疾病,李東垣的一方就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扶脾丸是出自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一個方劑。此方具有健脾胃,消積滯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洩無度,飲食不化。具體表現為胃脘脹痛,腸寒洩瀉,消化不良,氣逆打嗝,嘔吐吞酸,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等。
  • 中醫基礎理論——肝與膽的病機
    肝的病機肝主疏洩,主藏血,體陰(血)用陽(氣),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這些生理特點決定了肝的病機特點為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肝為五臟之賊,肝的病變常影響到其他臟腑,主要表現有氣機失調、血液生成運行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神志活動改變、水液代謝失常。
  • 脾腎陽虛的治療與飲食
    脾腎陽虛,病證名。多由腎虛衰,不能溫養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亦有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以充養腎,遂致腎陽亦虛者。二者往往又互為因果。症見畏寒肢冷、氣短懶言、身體倦怠、大便溏瀉或五更洩瀉,或肢體浮腫,甚則腹滿臌脹,舌淡胖苔白滑,脈虛大或細弱。治宜溫補脾腎。脾腎陽虛,病證名。
  • 第四節 六腑病機 三焦的病機
    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司,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現為心和肺、脾和胃腸,肝和膽、腎和膀胱的氣機不利,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從而導致有關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如心的行血,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和胃、腸的運化、升降,肝和膽的疏洩,腎和膀胱的蒸騰氣化。排濁等等生理功能,無一不有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析以,上述臟腑功能的異常,可歸結為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司。
  • 張仲景溫陽化氣的方劑在治療胸積水上發揮著不可想像的作用
    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正氣內虛,邪毒犯肺,肺失宣降,氣機不暢,氣滯痰凝。脈絡壅塞,脾氣虛弱,運化失司,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肺的通調澀滯,脾的傳輸無權,腎的蒸化無力,三髒相互影響,水液停留於胸中而成懸飲。經方在臨床胸腔積液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金匱要略》說:「胸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又說:「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 夏季熱上盛下虛證的病機;最早設婦科專篇的醫著
    1.夏季熱上盛下虛證的病機是(E)A.脾胃虧虛B.脾陽不振C.胃熱熾盛D.心火內盛E.脾腎陽虛解析:夏季熱是嬰幼兒在暑天發生的特有的季節性疾病,其上盛下虛證是由於脾腎陽虛於下,真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暑熱之邪侵襲
  • 病機十九條(上)
    就有徒弟問我,這病機也叫機,能不能講一下病機。他問的也是作為學醫者必須掌握的東西。今天就簡單講一下《病機》的問題。病機這個詞語首先出現在《黃帝內經》的《素問》裡面。在《素問》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篇章,叫《至真要大論》。大家看這篇文章的標題——至真要。至,最。也就是這篇文章是學習中醫最緊要的,最關鍵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篇幅太長,我就簡要的講一下關於病機的問題。
  •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痰!有溼燥熱寒之分
    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髒有關。肺主呼吸,調節宗氣(元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臥不平等症。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溼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溼內停凝結成痰。
  • 哮病 病因病機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臨證指南醫案·哮》說:「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
  • 肚子痛有哪些原因 肚子痛要小心這些病
    若傷於暑熱,或寒熱不解,鬱而化熱,或溼熱壅滯,可致氣機阻滯,腑氣不通而見腹痛。 2、飲食不節會引起肚子痛暴飲暴食,飲食停滯,納運無力;恣食肥甘厚膩辛辣,釀生溼熱,蘊蓄腸胃;或過食生冷,致寒溼內停等,中陽受損,均可損傷脾胃,腑氣通降不利,而發生腹痛。
  • 讀懂圓運動:烏梅丸的圓運動病機精講!
    「烏梅丸」它的病機就是「水寒,火熱,土敗,木枯」。
  • 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還能健胃安脾,闢時疫之氣
    比如有一物就很受推崇,此物被譽為「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尤其善於祛除脾胃中的溼氣、頑固的痰溼,還能健胃安脾,從而健脾氣、醒脾胃,同時還能闢時疫之氣。《本草正義》中就提到「凡溼困脾陽,非茅蒼朮芳香猛烈不能開」,而《本草發明》中也說「逐邪除溼,其功最大」。蒼朮既能祛溼又能健脾胃,所以適合於中焦脾胃溼濁大而產生的脾胃不和,這類人主要是因為溼濁而脾胃氣機失調,因此有肚子中感覺脹滿、不愛吃飯、大便稀薄或者不成形、返惡酸水、感覺沒有力氣的亞健康表現,這類人養生可用蒼朮為主,輔以厚樸、陳皮、甘草同用。
  • 釋草堂晨讀課《中醫入門》第四節 病因
    今天我們釋草堂晨讀課分享中醫入門的第四節病因,病因就是導致疾病的因素,主要就是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通過本節,我們可以對病因概念和應用有所了解,我們在面對顧客的時候我們除了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