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積水,也稱為胸腔積液,是胸膜腔或胸腔裡面有了過多的液體,這個液體一般是因為胸膜肺部的炎症,外傷,腫瘤,結核等等因素導致的。一旦出現胸腔積液,就意味著病變由局部已經向周圍甚則全身擴散。由於積液增長迅速,患者很快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或胸痛等症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對於少量的惡性胸腔積液,患者也可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咯痰,納差,便溏,身疲乏力等症狀。
《金匱要略》說:「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指出懸飲的概念是邪飲瀦留於脅下,循經上逆射肺,導致肝氣不升,肺氣不降,氣機逆亂,從而產生咳嗽並牽引脅下作痛。這與胸腔積液的症狀相同,故胸腔積液在中醫學上可歸屬懸飲的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正氣內虛,邪毒犯肺,肺失宣降,氣機不暢,氣滯痰凝。脈絡壅塞,脾氣虛弱,運化失司,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肺的通調澀滯,脾的傳輸無權,腎的蒸化無力,三髒相互影響,水液停留於胸中而成懸飲。經方在臨床胸腔積液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
《金匱要略》說:「胸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又說:「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痰飲病的治療總則,此方為治療痰飲病的基礎方,也是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前一條指出飲停中州,導致氣機升降受阻。後一條指出飲邪雖然輕微,但其根本為脾腎虧虛,中陽不振,故當健脾以滲溼,通陽利水。苓桂術甘湯的藥物組成由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水溼停滯而化為痰或水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導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溼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的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衝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衝的常用組合。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溼,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溼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五苓散在《傷寒論》中的條文共有8條。在《金匱要略》中的條文共有3條,五苓散為中焦淡滲健脾之劑,能恢復脾的功能,可振脾陽,止吐瀉,利小便。其病機主要由脾肺功能失調所致,脾失鍵運而水溼內停。此方為祛溼劑,具有利水滲溼,溫陽化氣的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洩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其原方為豬苓(去黑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為散,更於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溼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溼。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並告示後人服後當飲熱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根據五苓散的藥物組成,臨床可廣泛用於津液輸布失常的各種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