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心律失常這個事兒。
啥叫心律失常啊?顧名思義,就是心跳得不規律,有點亂。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說不上什麼時候,心中忽然慌亂起來,仿佛心臟偷偷停了一下,後者多跳了一下,或者是在裡頭翻了一個跟頭,或者是重重往下墜了一下……
當此際,你可能會心慌,害怕,胸悶,甚至冒冷汗,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冠心病、心絞痛、猝死……
嗯,這種情況,偶爾出現,沒什麼。人這一輩子,誰都可能經歷過這樣的事兒。
但是,經常如此,常常發作,你就得到醫院看一看了。
我在跟師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就遇上了這麼一個患者。
這個人啊,男性,65歲。
什麼毛病呢?最近這半個多月以來,經常覺得自己胸悶、心慌、心悸、心亂跳。嚴重的時候,一天之內發作好幾次。
一個人,心臟跳得不規律,那他的日子必然是提心弔膽了。所以說,這個人特別怕聲音。身邊有什麼響聲,他就心驚肉跳。睡覺的時候,多夢,易醒,伴隨心煩意亂。易醒到什麼程度呢?哪怕是家裡暖氣裡的水譁啦一聲響了,他也容易被驚醒。
整個人啊,被折磨得頭暈、乏力、吃不下東西,在床上一躺,能躺一天。
此人做過檢查,心律不齊,有心肌供血不足,有早搏。
刻診,見脈象細數結代、舌紅,苔薄黃,舌頭上有些許瘀點。
患者自述,這個狀態,已經持續八年了。之前還算輕,但是最近這十多天、二十來天,明顯加重了。
我老師帶著我一起看。
我老師問我:你有思路嗎?
我想了半天,說出四個字,氣虛血瘀。
我老師呢,點點頭,說有幾分道理。但是他提醒我,患者舌苔還黃著呢,舌頭還紅著呢,睡覺還煩著呢……
這時候,我改口道:補氣養陰,配合活血化瘀!
我老師說,行,這個思路對。
於是,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嘗試寫了一個配伍——
炙甘草、生地黃、麥冬各15克,桂枝、阿膠(烊化)黨參、麻子仁各10克,生薑6克,丹參15克,栝樓、薤白、川芎各9克,紅花6克。
我老師看了看,又給加了清半夏6克,苦參15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患者應用20劑之後,前胸悶痛、心慌之感幾乎消失,偶發心悸,但是胃脘不適。這時候,我老師把川芎和紅花去掉了,加入砂仁、檀香各5克,白朮、茯苓各10克。
這一次,患者再服用20劑,諸證悉平。
由於我全程參與了對這個患者的治療,而且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又鼓勵我發表意見。所以我對這個病例印象格外深刻。此後很多年,這個小醫案,成為我應對心律失常、早搏的一個樣本案例。
這裡頭什麼學問呢?我給你講一講。
你看這個患者,全身乏力、頭暈神疲、胃納不佳,脈細,這是不是氣虛的表現?
同時,舌紅苔薄黃,心煩多夢,這不是陰虛的表現?
因此,從全身表現來看,他屬於一個氣陰兩虛的局面。
氣主帥血而行,陰主養血補血。如今氣陰兩虛,患者陰血的狀態自然不好。於是,會產生淤血。淤血阻滯,所以患者的舌頭有瘀點。
氣陰兩虛,心臟失養,它跳動和工作的規律被打破,所以患者就心慌、心悸、胸悶,檢查出來就是早搏、心律不齊。
這個辨證的過程,你明白了吧?
我一開始,就是看到氣虛和血瘀的一面,忽略了陰虛的一面。這就是經驗不足所致了。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我告訴你啊,在我們中醫裡頭,有一張配伍,非常牛的,叫做炙甘草湯。它被記載於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頭,一直為中醫臨床所常用。它的基本組成,就是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
這個配伍,是張仲景用於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的。就是說,一旦這個人,陰血虧少,陽氣不足,造成「脈氣不相接續」,就用這辦法補陽補陰。而古代所謂「脈氣不相接續」,和今天的心律失常、早搏,十分相近。可以說,在兩千多年前,張仲景的時代,人們如果有了氣陰兩虛型的心律失常,醫家們就用這個方子。
古人用,現在的人也用。
我在上文醫案中所提到的配伍,就是在這個炙甘草湯的基礎上,進行了加減變化。再來看一遍——
這裡頭,有補充和溫通心氣的,比如炙甘草、桂枝、黨參,也有補養心血的,比如生地黃、麥冬、阿膠、麻子仁。這就是氣陰雙補,兩不耽誤。
在這個基礎上,你不是有淤血嗎?好,用川芎、紅花、丹參化瘀。瓜蔞和薤白,可以寬通胸陽。清半夏和生薑一起,和胃燥溼,以免滋膩之品礙胃。苦參一味,可以復心脈,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藥。
總之,這就是對張仲景炙甘草湯的化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