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旅遊勝地和說來,大方,我想是廈門及其周邊的歷史泉州更有情趣的城市,今年的國慶節旅遊數據也再次表明,福建泉州才是旅遊最大的勝者,旅遊收入和接待客人的人們都是最省,泉州是讓理學家朱熹感嘆「這裡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宗教聖地,被稱為「泉南佛國」,是可以欣賞到南音、梨園戲、木偶戲和高甲戲等古代神奇劇種的文化城市,泉州管轄範圍之廣,除城區外,還包括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這些縣級市也隱藏著有價值的寶藏目的地,今天叫石獅子永寧古衛城。
很多人不知道永寧衛曾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入選《中國名鎮志》,2013年永寧老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6年永寧古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從2012年開始,永寧已成功舉辦了多屆城隍文化節,讓我們用我的相機來看看這樣一個安靜卻又充滿魅力的古代城市吧。
永寧古衛城始建於1394年,即明朝洪武二十七年,當時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為全國三大衛城,永寧衛管轄地域廣闊,有福全、崇武、中左(今廈門)、金門、高浦(今同安)五千戶所,設祥芝、深滬、周頭三個巡檢司,統轄二十萬人,據《永寧衛志》記載,當時配給兵額6900人,18個衙門,「封家不少於三萬,官印七十二粒」,600年以上的歷史,整個衛城的古代的基本是完全,還剩下很多居民住在這裡,小城市的慢慢的時間,你踏入了這個城門時,無自覺時間慢慢感受。
番仔樓是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築,很多是民國時期,閩南的從南洋回國的華僑建造,建築樣式在中國和西方的和璧,因此,閩南古民居的傳統完全不同,另外很多建材費用直接從南洋一直被運輸的,因此被稱為號仔樓(「番仔」是過去的閩南一帶的南洋人降職了),號仔樓閩南傳統的古民宅和南洋建築的優點,設計人員的建築的想法都不同,因此工藝的價值高,各種石頭雕畫,磚雕刻,彩磚、灰塑等人驚訝,一個一個的閩南僑郷寶建築,番仔樓在福建省泉州數量和精品很多,番仔樓不僅美麗,而且富含華僑南洋奮鬥的辛酸血淚,每個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在永寧鎮,這裡豐富的樓樣式和內涵可以說是番仔樓的代表。
走在古城內,可以看到美麗的番仔樓,但是,我唯獨愛著這最破敗的隴西番仔樓,1940年的「七十六」慘案雖然被日軍炸毀,但依然屹立了近80年,堪稱一大奇觀,但是古城卻寬容地接受了它,像歷史的鏡子一樣永遠站在那裡,走近一看,既有些壯觀,又有些寂寥。
城內最不缺的是廟宇宗祠,又以財神廟和城隍廟最具代表性,永寧的財神廟,被稱為東南第一財神廟,一進瀛門就能看到,規模宏大,香火鼎盛。
630年前,在保衛永寧的同時,人們認為應該有「城的守護神」,於是就有了最初的永寧城隍廟,這是明朝初年的事,400多年後,到了清朝,鑑於永寧城隍廟的影響極大,永寧的鄉賢們在道光和光緒年間兩次擴建和修復了城隍廟,從而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數百年來,永寧城隍廟在閩南積累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分靈祖廟,受此影響,廣大的廟內建築具有典型的閩南風格,坐北朝南,由五室、門樓、前殿、舞臺、拜亭、國王和左右廂房組成,以在臺灣南部罕見的規模大、保存狀態好而聞名。
而城隍廟前的這個巨大廣場,是已經連續舉辦多年的「城隍廟文化節」的主場,「永遠安寧」恐怕是每個人的最高願望。
「妝餅人」源自中原漢族的「捏麵人」,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的民間傳統藝術,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和地板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調製,五顏六色的良好的創造的力量糯米糰,搓、捏、團、挑、揉按、壓、磨光、糾正等多種捏編輯手法,借刀、剪刀、梳子等製作的工具,樹高約10釐米的"化妝(餅的人,用縱"穿化妝(年糕人軀體的竹籤拿著或站著,目前,這一傳統絕技已被登記為無形文化遺產,而且每個人都是高齡老人,雖然很久沒有看到過,但卻是我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我停下腳步,看到手握化妝餅的師傅,被他的沉著和從容迷住了。
沒有熱鬧的店鋪,也沒有擁擠的人群,只有安靜的時光在流逝,在日益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抽出一天的時間去感受永寧衛的美麗,600多年的歷史沉澱,在這裡慢慢地很悠閒。
旅行不只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苟且,更是為了認識旅行本身。小編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