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2020-12-15 澎湃新聞

2020年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納米技術材料與器件會議在線舉行

10月26至27日,由東南大學承辦的第15屆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納米技術材料與器件會議(IEEE-NMDC)在線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澤、黃維,韓國釜山科技大學Rodney Ruoff教授,歐洲伊比利亞納米中心Lars Montelius總理事,東南大學孫正明、孫立濤、倪振華和南京大學王欣然等專家學者擔任會議指導委員。會議由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立教授和美國密西根大學梁曉甘教授分別擔任大會主席和大會程序主席。

北京時間10月26日上午,會議由IEEE納米委員會NTC主席James Morris宣布開幕並致辭。開幕式後,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劉明和Rodney Ruoff教授作了大會報告。在為期兩天的四個分會場中,來自中國、美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在納米技術、納米材料和納米器件等領域作了特邀報告。該會議首次由大陸承辦,在東南大學認真細緻的籌備下,本次線上會議通過Zoom會場結合Bilibli直播平臺對全球免費開放,吸引了350多名註冊參會者在線參與,參會人數在歷屆會議中最多,受到與會國內外專家以及IEEE NTC主席團的一致好評。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是全球最大的專業協會,IEEE下屬的納米委員會負責每年近10項國際會議,採用類似奧運會的選辦機制,提前兩年在來自全球的競選方案中遴選一個授權主辦。IEEE NMDC是在材料、電子、信息等多學科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會議。東南大學成功承辦本次會議,將有助於相關學科「雙一流」的建設和學校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之一——「二維材料的精準構築」項目的研究,促進東南大學納米技術相關院系及學科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

我校舉行「城市多模式交通網運行仿真系統平臺開發」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

近日,由東南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重點專項「城市多模式交通網運行仿真系統平臺開發」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南京舉行。諮詢專家組各位專家,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能交處項目主管梁德建、李志鵬,東南大學相關職能部門和院系負責人及項目組成員共40餘人參加了會議。

向上滑動瀏覽

梁德建從「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重點專項基本情況、近期科技管理改革要點、項目管理原則、項目下一步工作要求等方面,對項目的有關注意事項和管理辦法進行了詳細解讀。

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任剛教授以項目實施方案編制為主線,就項目概要、任務分解、實施計劃、組織管理、成果指標和工作進展6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匯報。由中國公路工程諮詢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軍、住建部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馬林、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主任王煒、浙江大學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長王殿海、清華大學吳建平、重慶交通大學邵毅明、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創新研究院院長魏運等組成的諮詢專家組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評議,認為項目選題意義重大,具有創新性、新穎性和應用前景。項目的經費使用計劃合理,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可行,具有明確、合理的成果交付形式與評測方法,實施方案論證通過。在充分肯定項目的意義和方案的同時,專家組也針對各參與單位間的合作模式、交互關係、成果體現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據悉,該項目立足我國城市交通現實特徵和行業需求,瞄準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網聯等發展趨勢,突破大規模交通網絡多模式多尺度多情景一體化仿真技術瓶頸,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更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多模式交通網絡運行仿真系統,形成涵蓋系統架構、分析模型、核心技術、專用軟體及集成平臺的整套技術體系,並依託典型城市完成系統綜合測試與示範應用,為提升城市交通網絡協同運行效能和智能化管控水平提供技術支撐。項目由東南大學牽頭,參與單位包括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沙理工大學、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浙江信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3日下午,東南大學首次「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在展示東南大學在腦病與腦科學領域近年研究進展的同時,旨在圍繞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進一步凝鍊東大特色,匯聚專家共識,探索多學科合作機制,搭建合作研究平臺,促進相關學科和專家融合發展,為新醫科建設添磚加瓦。來自相關10個學院的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大首席教授、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教授主持會議。

副校長丁輝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學術交流會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校內十大學院腦科學研究團隊的積極參與,他說,這反映了大家對我國腦科學研究的重視,希望大家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緊密合作、共謀學校腦科學研究發展大計,也期待本次會議的召開能夠成為東南大學腦科學整體團隊啟航的裡程碑,他鼓勵和要求大家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勇於擔當,負重前行,發揮東南大學綜合性學科優勢,加強集成創新,力爭在腦病和腦科學領域探索出醫工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新路。

顧忠澤、顧寧、宋愛國、王志功、張志珺、居勝紅、柴人傑、鄭文明、魏海坤、丁收年、潘玉峰、周德宇、朱麗娟、孔佑勇等先後發言,分別介紹了他們在本領域的研究工作。與會專家熱切交流,期待能夠充分發揮學校在腦病和腦科學領域業已形成的優勢,進一步集聚專家智慧,重視頂層設計,儘快推動學校腦科學研究上層次和上水平,為服務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王景全教授獲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青年獎」

10月24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9屆頒獎大會暨第十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教授鄭皆連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順全榮獲本屆橋梁大獎,東南大學王景全教授榮獲「橋梁青年獎」,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東大教師。包括兩位院士在內,本屆共有180人獲得了包括橋梁青年獎、鐵道工程師獎、北京青年科技獎、木材科學技術獎和木材科技教育獎學金、工程教育學生獎、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和建造師獎(特殊貢獻獎)等在內的各個獎項。

王景全教授是土木工程學院橋隧與地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橋梁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參加了滬杭高鐵、鄂爾多斯康巴什大橋、洛陽瀛洲大橋等工程施工監控工作和蘇通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改造、南京五橋等重點工程的科研工作。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所設獎項,是由國家科技部獎勵辦批准的,依靠社會力量設立的科技獎勵項目,是為紀念我國橋梁工程奠基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茅以升先生,由他生前擔任過職務的十餘個單位發起並捐資於1991年設立的。其中,茅以升橋梁青年獎專為青年橋梁科技工作者設立,旨在鼓勵青年橋梁科技人員紮根一線、建功立業,取得突出貢獻。橋梁青年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5人。

我校科研團隊發現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

近日,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分子壓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首例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相關成果以「Organometallic-based hybrid perovskite piezoelectrics with narrow band gap」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會志》上。

(a) (FMTMA)PbI3,(FMTMA)PbBr2I和 (FMTMA)PbCl2I的晶體結構圖

(b) 製備的壓電能量收集裝置示意圖

向上滑動閱覽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通式為ABX3)由於其在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電致發光、壓電等高新科技領域中可觀的發展潛力而備受專注。在雜化鈣鈦礦領域,因其優異的結構多樣性和化學可調性,湧現出了各種結構新穎和性能卓越的壓電和鐵電材料。然而,迄今為止報導的雜化鈣鈦礦壓電體中,A位的成分幾乎都是純有機胺離子。自1951年以來,二茂鐵的問世掀起了有機金屬化學的革命。基於二茂鐵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由於其性能的多樣性和功能的豐富性在納米醫學,生物傳感,催化和氧化還原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經過多年發展,二茂鐵基有機金屬化合物在鐵磁和鐵彈等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基於二茂鐵基陽離子的鈣鈦礦壓電材料此前仍是一片空白。

在「鐵電化學」理論(針對鐵電體的分子設計原理)的啟發和指導下,我們發現以二茂鐵基組分作為陽離子來代替有機胺是可行的,並構築了一類新型的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二茂鐵基甲基)三甲基銨]PbI3 ((FMTMA)PbI3), (FMTMA)PbBr2I和 (FMTMA)PbCl2I (圖1)。得益於二茂鐵基陽離子的穩定性,通過陰離子骨架中的滷素調控使材料的性能得到顯著提升,獲得了與LiNbO3相當的出色壓電性能併兼具突出的半導體特性(圖2)。基於該材料所製備的壓電能量收集裝置展現了其優異的機電能量轉換性能 (圖1b)。這項工作為鈣鈦礦壓電材料的研究開闢了新的篇章,將激發對二茂鐵基鈣鈦礦材料的進一步研究。

(a-b) (FMTMA)PbI3, (FMTMA)PbBr2I, (FMTMA)PbCl2I和PVDF薄膜樣品的壓電響應

(c) (FMTMA)PbI3, (FMTMA)PbBr2I 和 (FMTMA)PbCl2I的SHG信號強度

(d) (FMTMA)PbI3, (FMTMA)PbBr2I 和 (FMTMA)PbCl2I 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據悉,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張志旭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含悅博士和熊仁根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東南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288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通訊員丨熊仁根 仲雯 杜建瑋 張志珺 王宇軒

配圖攝影 | 逄康博 王宇豪 陳秋實

原標題:《前沿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 | 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相關成果以「複合導航波場中液態金屬液滴的量子化在軌追逐行為(Quantized orbital-chasing liquid metal heterodimers directed by an integrated pilot-wave field)」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
  • 前沿| AI在5G中的運用……東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來了!
    為引導更多高水平電子信息領域科研成果在國內科技期刊或學術會議發表,中國電子學會組織開展了「2020電子信息領域優秀科技論文遴選活動」。經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期刊編輯部以及專家的推薦,共收到近百篇推薦論文。經評審專家組分組函評和會評,最終確定8篇論文入選。
  • 東南大學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紮實 有效成果豐碩
    東南大學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紮實 有效成果豐碩 2008-04-11   東南大學把教師資源優化配置作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切實發揮學術帶頭人引領教學改革與建設的主導作用,讓高水平科研成為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
  • 東南大學舉行江蘇省前沿引領基礎專項項目專家論證會
    9月17日,由江蘇省科技廳組織、東南大學牽頭承擔的江蘇省前沿引領基礎專項項目——「多源信息感知融合與智能控制技術基礎」項目專家論證會在南京舉行。會議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孫優賢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王成紅研究員、李少遠教授等作為諮詢論證專家。東南大學副校長丁輝,江蘇省科技廳和東南大學科研院、學習機器研究中心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論證會。
  • 東南大學獲批建設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
    東南大學獲批建設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其中依託東南大學的「移動信息通信與安全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東南大學入選為7所高校之一本次立項建設的7個前沿科學中心的依託單位分別是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
  • 近期清華大學最新科研成果掃描(10月)
    近年來,對包含大量原子的宏觀機械振子的雷射冷卻研究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前沿課題,這方面的研究在量子信息處理、量子精密測量和基礎量子理論檢驗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經費資助,以及清華大學暗物質實驗平臺和自主科研計劃經費支持。
  • X-MOL盤點:11月前沿科研成果精選
    ‍X-MOL團隊從上月報導過的Nature、Science、Nature Chemistry、JACS 等雜誌的研究論文中,精選部分有意思的科研成果
  • 科研研究成果項目推介 | 石墨烯導電墨水成果展示
    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對接,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將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起來,不斷增強高等院校與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交流,唐山·創新中心已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積極搭建技術交流服務平臺,為企業推薦優勢項目,推動成果落地並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 2020中國高校科研成果排名榜,中南大學排名第8,南大排名11
    筆者通過國內影響力比較大的軟科排名機構,獲悉《2020年中國內地大學科研成果榜單》,這份榜單注重的是大學科研成果以及論文發表的數量,因此與正常的排名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對此,人們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另外,這份榜單對於將來想要往科研領域發展的同學來說可能會起到參考的作用,本文已將這份榜單放置文末供大家參考。
  • 深睿醫療創新科研成果被頂級期刊ER及MIA收錄
    在科研創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是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醫療前沿科技的探索,通過科技與臨床的結合,產生了眾多兼具臨床價值和科技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陸續被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收錄。
  • 為科研成果「搭橋牽線」!坪山區這場科研成果分享對接交流會開了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育鑾 12月10日,坪山區首屆科研機構載體科研成果分享對接交流會暨「新能源」領域智慧財產權產業化項目活動在坪山創新廣場舉行。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5月28日,學校化學學院楊成課題組與香港浸會大學黃陟峰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王陽剛課題組合作,在不對稱光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 「Enantioselective Photo-Induced Cyclodimerization of a Prochiral Anthracene Derivative Adsorbed on Helical Metal Nanostructures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1、生科學院劉建全團隊發文揭示樹木葉片衰老響應全球變暖的機制
  • 王茂廷在南京拜會東南大學副校長黃大衛等領導
    3月17日,新絲路金控董事長王茂廷在南京拜會了母校東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黃大衛先生,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經理賈方等園區領導、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芮振華出席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5月28日,學校化學學院楊成課題組與香港浸會大學黃陟峰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王陽剛課題組合作,在不對稱光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 &34;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上。
  • 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產學研合作論壇
    >會議板塊:創新科技類時間:2015年5月17日 14:00-18:00地點:C0-01會議室主辦單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東南大學科研院、東南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國藥勵展會議摘要: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始終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己任,歷經30餘年的耕耘,目前已形成了眾多科研成果,為醫療器械行業輸送了千餘名精英人才,在全國學科評估中連續10年位列第一。
  • 東南大學35項成果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
    東南大學35項成果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 6月10日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寧召開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評獎結果東南大學取得了
  • IF=33.4,東南大學原位光電器件獲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立濤教授團隊在原位光電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成果以東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博士生董輝、青年教師徐峰為共同第一作者,孫立濤教授為責任通訊作者。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9-0526-7能源是滿足人類社會基本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因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全球對溫室效應的關注,太陽能的有效利用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首要選擇。
  • 上海科技大學成功舉辦神經科學前沿研討會!
    11月23日,上海科技大學神經科學前沿研討會(ShanghaiTech University Frontier of Neuroscience)在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成功舉辦。此次研討會分為神經環路、退化與再生、結構與功能、學習與記憶四個專題進行,共邀請到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及醫院的20位神經科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作為報告嘉賓,並且進行了熱烈的現場討論。研討會吸引了150多名師生和聽眾共同參與。
  • 華為任突訪東南大學:教授甘坐冷板凳,這才是中國的希望
    科研院常務副院長陸衛兵介紹了東南大學的悠久辦學歷史和特色,他著重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部分與會專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作了相關成果介紹。 據悉,東南大學與華為公司2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合作夥伴關係。近年來,校企雙方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2018年11月,東南大學與華為公司舉行深化戰略合作籤約儀式。2019年7月,東南大學與華為公司舉行了「東南大學——華為無線通信聯合實驗室」籤約儀式。目前,東南大學有大批校友在華為工作,他們的足跡遍及全球多個國家,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注入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