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1
東南大學把教師資源優化配置作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切實發揮學術帶頭人引領教學改革與建設的主導作用,讓高水平科研成為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
確保教授、副教授成為教學改革與建設的主體。陸祖宏、謝維、崔一平、田玉平等20餘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從事高水平科研的同時堅持為本科生上課,開設了「學科概論課」、「研討課」、「綜合項目課」等新型課程,滲透學科前沿知識,激勵學生成才,讓學生得到高峰體驗,萌生出探索新知的熱情。在數十個國家級、省級教學改革項目,800多項校級教學研究、改革、建設項目中,一大批學科帶頭人領銜,近300名教授和300多名副教授為主體,組建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進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網絡課程建設,進行研討課、雙語課、概論課等新課型的建設,大大提升了本科教學工作的水平和質量。如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建築學院院長王建國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土木學院院長李愛群教授牽頭承擔了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開放、交叉、融合――走向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土建類綜合創新人才培養及其基地建設」。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負責人、外語學院院長、省教學名師李霄翔教授2000年以來承擔了國家級、省級教改項目4項,創新了分層次、個性化、自主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確保前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高水平教師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教學內容。一批博士生導師、教授在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指導SRTP項目、指導學生學科競賽、指導學生大型綜合實驗等方面起到了示範性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學校共有約200項科研成果進入課堂、教材和學生實驗,約300項科研成果進入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項目,面向本科生開設學科前沿講座500多場,畢業設計(論文)結合科研和工程實際的達到80%以上。學生成為教學與科研互動的直接受益者。
充分發揮學科建設平臺的教學科研互動功能。交通學院依託「交通規劃與管理」國家重點學科,創建了基於學科建設平臺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互動模式,提出了「一流教學+一流科研=一流專業」的理念,確立了本科教學工作在學科建設中的中心地位,以縱向基礎研究成果為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提供基礎支撐,以工程應用研究為本科生畢業設計和研究生深入實踐提供創新平臺,依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學科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隊伍,組建了一支高水準的本科教學隊伍。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級項目12項,市級以上項目50項,地方科技應用項目162項,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交通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支撐,有的被作為一種新理念納入到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的制定、有的被作為教學內容的新拓展而開設為新的課程、有的作為交通工程實驗手段而被納入到教學實踐環節與創新基地的建設,形成了立體化、電子化的先進教材體系。在授課過程中,主講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科最前沿的理念、發展動態、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和研究規範教給學生,拓寬其眼界與思路。基於學科建設平臺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互動模式,建成了交通工程品牌專業、交通規劃國家精品課程、交通工程學等6本國家規劃教材和交通工程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創新實踐功能。學校堅持將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以及教師科研項目向本科生開放,促進本科生及早接觸和參與高水平研究。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本科生實驗教學,不僅在實驗課題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基於前沿研究的素材,還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設備為本科生提供了優質的實驗實踐環境。一批本科生進入信號與信息處理實驗室,使用由科研項目經費購置的軟、硬體設備,他們不僅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開發工作,並且和碩士生、博士生一起討論問題。「信號與信息處理」團隊教師均承擔了畢業設計、SRTP和優秀生導師等項工作,吳樂南教授指導的戴戈同學兩次獲得挑戰杯特等獎,其參賽項目的選題均來自於科研項目。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的「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指導本科生SRTP、畢業設計等課外研學和實踐環節,學生在此良好的科研訓練平臺上收益頗豐,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被SCI、EI收錄21篇,取得專利10項。機械工程學院學科實驗室「微納機電系統實驗室」為3個學院的多門本科課程開設了8個提高性實驗項目,「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先後接受500多名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獲得一批國際國內學科競賽獎項。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承擔的一批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重點項目吸納本科生參與,為學生自主研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在一批高水平教師的熱心指導下產生了大批學生創新成果,該院院長宋愛國教授指導的「多自由度力覺輔助遠程康復訓練機器人」獲2007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一等獎。
(責任編輯 薛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