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寧海胡陳鄉的桃花仿佛一夜間被吹開,漫山遍野一片緋紅,浮現出一片醉人的春色。車行在鄉間路上,花海一直延伸到各個村莊,田邊路頭,房前屋後,連綿數裡,蔚為壯觀。
往年的這個時候,隨著桃花的盛開,車慧珍也開始愈加忙碌起來。「胡陳桃花節開了多久,我家的麻餈攤位就擺了多久。」車慧珍是胡陳鄉車家村人,每年的胡陳桃花節開幕,遊客紛至沓來,她家的麻餈每天要賣掉四五百斤。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她還是和家人早早地準備起了做麻餈的材料。
寧海人過節有搗麻餈的風俗。一年需要搗麻餈的節季有過年麻餈,清明青麻餈,重陽麻餈,農曆四月初八搗烏飯麻餈,結婚還有和氣麻餈。寧海百姓認為農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每逢四月八日,家家將烏飯麻餈夾在鮮嫩的青草中餵給耕牛吃。無論多忙,四月初八這天也一定要讓耕牛休息,牽引它們到水塘裡洗澡,以示謝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最初的美味,因為烏飯麻餈獨有的樹香和甜柔,讓它成為了麻餈界的「寵兒」。
墨綠色的外表,灑滿嫩黃色的松花粉。灰黑色的內裡散發著絲絲清香,甜糯的麻餈夾雜烏飯葉的清香讓人垂涎三尺。
車慧珍的大姐一早就蒸上了糯米,她說,烏飯麻餈的製作比青麻餈更為複雜。需要一早去山上採摘烏飯樹的嫩葉,洗淨後放在石臼裡搗碎,在加適量的水,浸上一晝夜,同時,洗淨的糯米也要泡上一夜;次日瀝去葉渣,萃取幽香的「烏水」浸泡糯米;之後瀝乾「烏米」後置於飯筒中,將其蒸熟成「烏飯」;再將烏飯置石搗臼中,一人用20斤的大石錘兇搗,另一人適時加水、添入紅糖或白糖;待到粘性十足卻又不粘手時,把整個麻餈團放在已經撒好松花粉木板臺上,再用擀麵杖將其壓至薄餅狀,最後根據需要切成大小適中的正方或者長條小塊。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麻餈的銷量肯定也受到影響。」車慧珍說,考慮到實體銷售的影響,她將目光投向了網絡。「家裡做了十多年的麻餈,也有一些固定的客戶群,所以我開始在朋友圈『帶貨』,有些老客直接網絡下單,寧海本地的我直接開車送貨,遠一點的通過快遞下單發往全國各地。最近最遠的一單寄去了陝西,也是一位老客人。」說話間,麻餈作坊來了一位老客,專程從寧海城關開車過來,就是為了這口「春天的味道」。「每年都吃這家的烏飯麻餈,這幾天看到朋友圈開始賣了,所以今天專門趕來,也順便帶一些給同事回去!」
據了解,隨著科技發展,大部分在售的麻餈早已使用機器加工,傳統手工製作的味道越發難得嘗到。如今胡陳鄉的清明麻餈、烏飯麻餈已形成一定的產業化,多家手工麻餈作坊遍布胡陳,以原料純天然、製作純手工的特色吸引了眾多食客。整個胡陳鄉每年能生產20噸烏飯麻餈,銷往寧波、杭州和上海等地,產值達200萬元以上。
記者:張海玉 通訊員:徐銘懌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