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豔莉
這一段時間,手機被一種食物刷屏了。
事情緣起於一群熱愛爬山的兄弟姐妹們,有一位巧手大姐在爬山時認出了一種植物,採了許多,用之做出一種時令食物,曬在朋友圈裡,贏得一片點讚。大家紛紛請教在哪裡採摘,又是如何製作的,好不熱鬧。
這種植物,就是烏飯樹了。烏飯樹是當地人的稱呼,也有人稱之為「山炒米腦」或烏桐樹,其正名則叫「南燭」,也有叫「青精樹」的。說它是樹,其實算不得樹,而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約三五尺高,葉橢圓形,形似茶葉。
早先時候,人們對它是很熟悉的。宋代的大詩人陸遊就把它寫入了自己的詩:「山姜著雨房重歛,南燭先霜實半丹。」到如今,則頗有點「相見不相識」的味道了。
巧手大姐讓大家使用識別植物花草的一款神器「形色」APP拍攝辨認,並提供了她的採摘經驗:烏飯樹多長在半山至山頂處,藏在灌木叢中,採摘時要注意風險。
烏飯葉。作者供圖
大傢伙兒紛紛上圖,讓大姐幫忙確認。灌木們長得都差不多,幸好此時的烏飯葉子有一項特徵,那就是嫩綠中透著些紅,「叢生春晚,苗葉紅赤,照耀山谷」,為大家指明了方向。
恰逢四月,這是烏飯樹葉採摘的最佳時節。
每年的這個時候,烏飯的葉子最為鮮嫩。早了,烏飯葉還沒抽出嫩芽;晚了,烏飯葉變老變青,就榨不出汁來了。「不時,不食」,時間與食物的關係,總是那麼動人,帶著大自然神秘的烙印。
將烏飯葉採回家後,用手搓洗乾淨,去掉杆子,剁碎也好,搗碎也罷,加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過濾掉渣葉,水就呈現出淡淡的黃褐色,也有直接煮成湯汁的。拿這水浸米,用光陰讓水和米互相滲透磨合,就如談了一場戀愛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烏飯葉的精華被米充分吸收。現在科技先進了,也有更簡便的做法,用料理機或其它方法將葉磨碎,加水浸泡後濾渣擠汁,將淘洗乾淨的糯米在汁水中浸泡,等糯米呈現黃褐色,也能取得相似的效果。
糯米泡好後,就可蒸煮成烏飯。在蒸汽瀰漫中,糯米飯漸漸變色,顏色越來越深越來越紫,直到變成黛青色。有些主婦還在裡面窩上紅棗、蜜棗、葡萄乾等,更加誘人了。
烏米飯。作者供圖
舊俗一到四月初八,每家每戶做烏飯的清香就氤氳開來。據《嘉靖太平縣誌》記載:「四月八日,浮屠皆於是日浴佛,有五色香水,人家採烏桐葉染飯,青色有光,謂之烏飯,即青精飯相饋遺。」《台州府志》《台州風俗》《黃巖縣志》等皆有類似記載。烏飯可是個好東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烏飯有「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的作用。杜甫在《贈李白》詩中亦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詩裡的青精飯即烏飯。
烏飯的升級版就是烏飯麻餈了。烏飯蒸好後,把它倒進搗臼裡,一人用石杵一錘又一錘不停地錘打,一人在旁不斷地沾清水給烏飯翻揉,如此這般反反覆覆,原本粒粒分明的烏米飯,漸漸變成了細膩軟糯的飯糰。把巨大的飯糰平攤到面板上,鋪上一層生粉或松花,講究點的撒上一層芝麻,拿個擀麵杖來回擀,擀成約一釐米厚,切成巴掌大小的方塊,一塊標準的烏飯麻餈就出爐了。
搗烏飯麻餈 作者供圖
這種烏飯麻餈通常蘸糖漿吃,別有風味。另外一種做法是把飯糰擀成一張大圓餅後,在餅的表面刷一層薄荷糖漿,把準備好的花生粒、豆沙、芝麻等撒下去,煞是豐富好看。把圓餅摺疊起來變成半圓,然後再擀,再撒一層淡黃的松花粉,切成小塊即可。花生補腦,豆沙健脾、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帶著沁人心脾的清涼的薄荷香,又營養又美味。一口下去,齒頰生香,讓人難忘。
四月初八還傳說為「牛生日」。 此日,辛勞的耕牛不再犁作,輕鬆地休息一天,並享受人們的各種禮遇,吃得也格外好,其中一種就是烏飯麻餈。人牛共食烏飯麻餈,成為台州舊時四月初八的一道風景。這一日吃烏飯麻餈的另一大好處,據說是吃後蚊蠅不會叮咬。不管是真是假,它所承載的那份風土人情的確撩人心弦。
擀烏飯麻餈 作者供圖
近年來,會做烏飯麻餈的人少了,但菜場上有時會出現它的身影。發現了,趕緊買上一盒,大快朵頤一番。一口美味,祖祖輩輩代代相傳,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作者簡介:葉豔莉,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