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駿
黃呼熬菜扁
黃呼魚又名老闆魚、黃夫魚。它的學名叫「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還被一些人稱為「水下魔鬼」。
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只是在珊瑚礁附近悠閒地巡遊,尋覓一些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
「蝠鱝」的種類有很多,有些體型巨大,重達一二噸,樣子像鰩魚,我們玉環漁民曾捕獲過1噸多重的「蝠鱝」,它的胸鰭很寬大,展開後就像一隻在海裡遊弋的巨型蝙蝠,這大概就是「蝠鱝」名字的來由吧。
我們平常吃的黃呼就是一種小型的「蝠鱝」,顏色以黃色為佳。黃呼肉質細膩滑爽,鰭多刺軟,口感極佳,且不用擔心被刺卡住喉嚨。
烹製方法有清蒸、紅燒、熬黴乾菜。算熬黴乾菜味道最佳。先將黴乾菜去掉老梗,洗淨備用。鍋裡的油燒熱了,將斬好的黃呼魚塊倒入熱油中,爆炒至微黃,加入蒜、姜、鹽,倒入黃酒或啤酒,撒上泡水後的黴乾菜,燜燒10分鐘即可起鍋了。
黃呼和黴乾菜是絕配,黴乾菜的鹹、酸、香就是最好的調味,黃呼的鮮美又滋潤著黴乾菜。它們相輔相成,美美結合,讓這道菜有種特殊的香醇美味。黃呼四周的軟翅,味道堪比鯊魚翅,不信你嘗一塊試試?
家燒鯔魚
鯔魚,有極多的別名:如烏支、九棍、葵龍、田魚、烏頭、烏鯔、黑耳鯔等等。
鯔魚是洄遊性魚類,以南方沿海居多。它們喜歡生活於淺海區、鹹淡水交替的港灣,經常開啟的閘門兩旁。
鯔魚的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是溫熱帶淺海中優質經濟魚類。它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E和鈣、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早在2000多年前,鯔魚已成為王公貴族的高級食品之一。鯔魚還有「鰣舅」之稱,言其味若鰣魚。特別是在冬至前的鯔魚最為肥美,常被作為宴請貴賓的海鮮佳餚。
鯔魚肉性平,味甘鹹,具有補虛弱,健脾胃的作用。對於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家燒鯔魚不同於紅燒,其特點是顏色比紅燒的淺,湯汁比紅燒的多,且用大蒜代替蔥花。製作過程是先將鍋燒熱,倒入油(最好是一半豬油一半色拉油),待五成熱時,放入鯔魚慢慢煎炸,煎成兩面呈金黃色時,撈出擱在一邊;用鍋底的油再將蒜,蔥,姜,幹辣椒煸炒,當香味四溢時,放入煎炸過的鯔魚。接著放料酒,醬油,鹽,糖,旺火燒開,繼而中火煨燉十五分鐘(中途要把魚塊翻個身),等湯汁收得差不多了就可裝盤了。你嘗一下,是不是有鰣魚的味道?
蔥烤鯽魚
鯽魚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含有豐富的優質的蛋白質和鈣,對肌膚的彈力纖維構成能起到很好的強化作用。尤其對那些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導致的臉上出現的早期皺紋,有奇特的緩解功效。
鯽魚的做法有多種,可以清燉、紅燒,也可以用小蔥來烤。這幾種燒法我都品嘗過,各有千秋,不過印象最深的當數蔥烤鯽魚,因為小時候吃得最多。
那時候我爸和他的弟弟們經常去鄉下電魚,每每都帶回來幾十斤鯽魚,每家都分到一些。於是大家都變著法子做鯽魚吃,吃不完的就洗淨晾起來,那種魚乾香香的,缺菜時就蒸它一碗,或用油炸了,都是下飯下酒的佳餚。當然,最好吃的還算蔥烤鯽魚。
這蔥烤鯽魚的蔥挺有講究,必須是本地的「小分蔥」,不能用那些粗大的外地蔥。而且要整根的,不能切斷。其做法也很獨特,選擇的鯽魚大小要勻稱,每條三指寬左右。先將鯽魚去鱗、摘腮、剖腹、洗淨,再把魚的腥腺抽掉,然後把水控幹。再在鯽魚肚裡塞些蔥節和薑片(講究的還要塞進肉末),然後用小火煎至兩邊黃,澆入同康老酒、醬油,加糖和醋,放入分蔥——喜歡蔥的人可以多多益善,再用文火烤15分鐘,燜一會即可。鍋蓋一開,那可真叫滿屋生香。
蔥和鯽魚是絕佳搭檔。蔥烤鯽魚把魚刺都烤酥了,可以連頭帶刺都嚼下去。小分蔥則烤得軟若麵條。鯽魚鮮美細膩,分蔥香軟熨貼,它們相依相伴,似永不分離的幸福伴侶。
作者徐家駿,男,浙江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非遺文化特約作者。台州市冰心散文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