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尋找昆蟲。
尋蟲人 何力 電氣工程師
「蟲痴」以妻子之名 命名攀西新種蟲
黃科帶著孩子們在金沙遺址裡「尋蟲」的同時,在成都郊外的山林裡,國家電網電氣工程師何力一如往常點亮了一盞燈,展開一塊白布,當蟲子因為趨光性,紛紛停留在白布上時,他就可以細心觀察研究了。
今年情人節,國際動物學期刊《Zookeys》在線刊登了何力發現並發表的天牛新種類:午蘇偽鹿天牛。其中「午蘇」二字,便是來自何力妻子的名字「陳午蘇」,這是何力獻給妻子的一份禮物,也是他作為一名「蟲痴」所特有的浪漫。
早在童年時期,何力就有了成為一名「昆蟲學家」的夢想。他經常會去家附近的花園尋找蟲子的身影,他養過天牛金龜子,也抓過壁虎四腳蛇。大學時,由於學校位於峨眉山腳下,每到周末,別的同學出去逛街看電影時,他就常常進入山野之間,在一次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重拾年少時的熱愛。
畢業後,何力因為工作的關係,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尋找昆蟲的蹤影。在攀枝花新建變電站時,何力發現了黑蟬新種,被命名為「何氏黑蟬」。在四川靈巖觀音山,何力又和因蟲結識的好友周超一起發現了「周超棒角甲」。從2014年至今,何力和周超已經在四川省內發現了5個新的昆蟲物種,其中3種已經在專業期刊上進行了發表。
由於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學習,為了研究昆蟲,何力時常要自己查找翻閱國外的文獻資料,有時還需要拜託國外友人幫忙去博物館拍照進行比對。為了拿到更多關於蟲子們的數據,何力常常要多次往返採集地,將蟲卵帶回成都,放在恆溫的環境中,細心照料。「從幼蟲到蛹,看著差不多要蛻皮了,就要架好相機,徹夜守著。」
尋蟲的過程除了辛苦,還有孤獨。有時,行走在大山中,路人會對何力和周超這兩個背著大包,渾身是泥的「怪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在得知他們找蟲不是為了賺錢時,又會十分不解。對此,何力說:「希望自己死後,能給這個社會留下一點什麼,哪怕是這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昆蟲。」對於一名「蟲痴」而言,這也算是一種永垂不朽。
觀蟲人 趙力 昆蟲博物館館長
觀蟲熱,見證著城市人對生態的關心
「這些年,成都發現昆蟲的種類越來越多,實際上就是因為喜歡昆蟲的人越來越多。」趙力,是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自幼痴迷於昆蟲收集與研究。20年來,為了考察蝴蝶等昆蟲,他的足跡踏遍中國,行程10餘萬公裡,拍攝昆蟲照片20餘萬幅。
在趙力的眼中,廣袤的四川,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許多奇特的昆蟲種類,是世界昆蟲研究的寶地,「在四川,僅蝴蝶就已經發現了714種,超過了整個歐洲大陸蝴蝶種類數。」在過去的三十年裡,趙力也親眼見證了的四川昆蟲研究與生態環境的變化。
在成都,一個昆蟲愛好者的QQ群目前已經有幾百人加入。「就在上周,有昆蟲愛好者在群裡發布說,在都江堰虹口,發現了金帶喙鳳蝶。」趙力介紹,這種印度國蝶,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及橫斷山區,在《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中,是與大熊貓一樣稀有的物種,之前只在雅安地區、貢嘎山區有發現記錄。這次是距離成都最近的發現點,「說明成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除此之外,成都當地的一些旅行社也陸續推出了「昆蟲科考遊」項目,「這在過去是我們不敢想的。」趙力說,這些科考遊除了對川內的昆蟲進行發現、觀察和研究,甚至將目的地鎖定在國外的許多國家。一些成都的中小學校也在假期組織了昆蟲科普教育活動,這些既體現了人們對於昆蟲的熱情不斷升溫,也表明公眾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注持續增加。
「四川目前已經發現的昆蟲物種大約有5萬種,然而實際上應該有20萬種。」作為一個潛心昆蟲研究30年的人來說,趙力對於未來四川的綠水青山更是充滿期待,「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昆蟲愛好者的增加,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物種被人們發現。」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見習記者 於婷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