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 美國《星島日報》3日發表文章《川普支持群體是誰?》稱,川普參選一年多以來獨領風騷的選戰成績,已經成為觀察人士驚嘆、困惑與爭相破解的川普現象。當前,主流解釋有兩項:一是經濟焦慮,第二項解釋是族群怨恨。出口民調說明,最激發選民投票的因素是移民議題,而不是經濟議題。同時,這批選民傾向於執行最強硬的移民政策。
文章摘編如下:
7月19日,川普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該黨總統候選人,意味他將正式競逐總統寶座。川普參選一年多以來獨領風騷的選戰成績,已經成為觀察人士驚嘆、困惑與爭相破解的川普現象。
當前,主流解釋有兩項:一是經濟焦慮,由於經濟安全感下降,薪資停滯不漲、就業機會萎縮,底層集體反抗精英,所以,川普崛起的根源在於經濟;第二項解釋是族群怨恨,川普把民眾關心的經濟、移民、反恐等問題一一揭示,並且找到墨西哥移民、穆斯林等為替罪羊,喚起民眾種族主義情感與種族排外情緒。
儘管任何社會現象都是複雜與相互交織的,單因素解釋顯然沒有多因素解釋更全面。然而,凡事要學會抓主要矛盾,切勿眉毛鬍子一把抓。那麼,經濟焦慮與族群怨恨,何為主要矛盾?
如果原因是經濟焦慮,那麼越是低收入階層,越處於貧困邊緣的底層民眾,越支持川普;如果原因是族群怨恨,那麼白種人中,越是有著強烈種族主義情感的民眾,越是支持川普。
根據25個初選州的出口民調(由於匿名投票規則,選民實際投票信息無法統計。因此,民調機構在選民走出投票所時進行問卷調查,以收集選民的實際投票數據)統計,能夠區分川普支持者的前三項特徵依次為:移民是最重要的議題、支持驅逐在美非法移民的勞工、教育水平為高中或以下。其中認為移民是最重要議題的選民中57.9%投票給川普;支持驅逐在美非法移民的勞工選民中52.8%投票給川普。
出口民調說明,最激發選民投票的因素是移民議題,而不是經濟議題。同時,這批選民傾向於執行最強硬的移民政策。
政治學者Michael Tesler指出,川普的支持者更加擔憂有色人種搶奪白種人工作,並主張白種人應團結起來。然而這種擔憂不一定是因為經濟因素刺激,而是來自他們本身對其他族群的怨恨。
上述研究說明,與其說他們對川普持正面感情,不如說川普的支持者實際受到族群怨恨的負面情感激勵。
一個通常的解釋是,川普的崛起是因為他的支持者受到經濟焦慮的刺激,精英與底層的利益出現割裂。許多人追溯到八年前美國金融危機,這是美國民眾不信任銀行金融業,與精英階層出現裂縫的始端。如果按照經濟焦慮的解釋,越是屬於中下收入群體,越是處於貧困邊緣,越是支持川普。然而,事實上,川普的支持者僅在共和黨內部選民中收入遜色,就全國範圍而言,遠高於平均水平。
美國著名大選選情分析師Nate Silver,在統計23個初選州的出口民調後發現,投票給川普的選民相對富裕。他們的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7.2萬元,遠超出全國平均家庭收入中位數5.6萬元。與之相較,希拉蕊和桑德斯的支持者都差不多在6.1萬元。
根據初選數據,共和黨的選民普遍要比民主黨選民富裕(5-9萬、10-19萬及20萬以上三檔收入上,共和黨選民份額高於民主黨選民)。在家庭年收入大於10萬元的中高收入群體中,34%的川普支持者處於這一階層,而希拉蕊僅有29%。對於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元的底層,僅12%的川普支持者處於這一水平,而希拉蕊高達20%。所以,經濟焦慮無法解釋,社會上真正的底層更加擁護希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