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的人生智慧

2020-12-20 中國文明網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可謂是滿腹經綸、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將自己鍾愛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這多少有點讓人不解,這樣的「古今第一完人」還在「求缺」什麼呢?但他自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圓滿,有一點欠缺,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才有不竭的人生動力。

  其實,「求缺齋」名字蘊含著一種哲學隱涵,其中別有深意。老子在《道德經》45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東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從辯證法的觀點去看事物,一項大的成就、大的業績,是很難做到完美圓滿、沒有一點缺陷的。所謂的成功和完滿,都是相對的。同時,事情只要還有發展的空間、還有變化的餘地,才不會僵死在那裡,這種作用才不會衰竭。正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返回途中在通天河曬經時,毛手毛腳的豬八戒不慎撕破了經書,孫悟空對此說了這樣一句頗有哲理的話:天地本不全,經書也有不全之理。的確,撕缺的部分是唐僧的缺憾,也是他需要繼續為之付出努力的地方。

  無論是中國古典哲學還是現代唯物辯證法都認為,世上人無完人,物無完物,事無全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完美、真正的成功。完美中有不完美,成功中有不成功,圓滿中有不圓滿,這才是事物發展的常態。比如,「斷臂維納斯」除了人體的曲線優美、姿態婀娜之外,最令人驚奇的就是那雙斷臂。雖然後世的雕刻家們競相創作復原雙臂的維納斯,但只能是畫蛇添足。同樣,按照「物極必反」的規律,月滿則虧,日盈則昃,如果事物太圓滿、太完美,就會盛極而衰,走向反面。

  大成若缺的哲學思想,蘊含著我國先哲的人生大智慧,體現了對天地萬物演變發展的規律性把握。一方面,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向前發展的,就像「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因為此時無論是人本身還是河流本身都已經變化了。成功和圓滿,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狀態、階段性的評價。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於矛盾運動造成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世間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面積極,一面消極。就算是創造了萬物的太陽也不可能將陽光同時照到一張硬幣的兩面,總有陰陽兩面。正如列夫·託爾斯泰說的:「一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會絕對有利,也不會絕對有害。

  時下很多人有這樣一個心態:凡事都要追求徹底的成功,追求無瑕的完美,甚至達到極致,這樣才算有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是一種極度的自信,試圖找到那種超出世外唯我獨尊的感覺。但現實常常事與願違,這並非自己努力不夠的結果,而是事物的規律使然,有所欠缺的圓滿,才是長久穩固的圓滿。就像人不能要求月亮天天都是圓的,大部分時候還是殘缺的,但正是在月缺時盼月圓的過程中,才產生一種美感。

  當然,強調做人做事留有餘地,允許有所缺憾與不足,並非鼓勵人們守殘抱缺,無所作為,而是不要一味追求那些絕對的圓滿和完美。接受這樣的一些不圓滿和不完美,並且善於正視這些「不圓滿」「不完美」,從中找到新的發力點,這就是「大成若缺」所蘊含的人生大智慧。(作者:顧伯衝)

相關焦點

  • 真正的完美人生,就是大成若缺
    真正的完美人生,就是大成若缺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之六   □ 湖 山   中國人普遍都有這樣一個心態,就是凡事都要追求完美,追求一個圓滿的結局。
  • 讀《老子的智慧》,大成若缺,大辯若訥,真正的自信是波瀾不驚
    讀《老子的智慧》,大成若缺,大辯若訥, 真正的自信是波瀾不驚大家好,橘三再次更新讀書筆記,《老子的智慧》系列。今天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自信的樂趣。「會當水擊三千裡,自信人生二百年」,自信是一種明朗磊落的精神,自信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和對自我的堅持。自信的背後,必然有著強大的能力、閱歷、文化素養作為支持。但是不同於自大,自信不是盲目地誇大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而是選擇適當隱藏自己的羽翼。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和嚴峻的壓力下,依然能夠表現出從容和淡然,這才是自信的人生。
  •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是《道德經》第45章中的開頭詞:「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宇宙永恆的動力:大成若缺,如何理解?
    道家人物正因為如此,老子才從宇宙這個大處著手,探尋改造社會與人生的「道」,所以,他才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的意思是說,人生與人事,包括天地,甚至宇宙的運行都需要遵照「道」這一法則來運轉,否則,難以運行。
  • 「大成若缺」的真正含義真不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
    作者:張松法中華傳統文化之理論闡釋(十二)對於《老子》的大成若缺,有些人還有以下幾種理解:1,也許是受曾國藩「求缺齋」的影響吧,有的人把大成若缺理解為故意求一個缺陷,故意留一點缺憾,故意放棄部分所得,甚至故意把自己的什麼東西弄得殘缺了。
  •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不甚理解,但是對於步入中年的社會人而言,以靜制動一直都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並不是誰都能掌握的。在《道德經》中曾提及過一句「大成若缺」,在這一篇章中,老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在老子的眼中,那些不善言辭的人,有時候更像是一種生存技巧,能帶領他們走得更高。
  • 十大人生智慧集於一冊,「千古謀略第一書」看後長見識
    十大人生智慧集於一冊,「千古謀略第一書」看後長見識!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大聲說出來,但是如果我問這句話是誰的話,大多數人都遇到了麻煩。實際上,這句話來自馮夢龍的《喚醒橫顏》的第三卷提出:別識一番面目,意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 什麼才是人生成熟的智慧?不變應萬變,謀而後動
    但是隨著他們的成長就會慢慢發現,有時候順應自然和主動求和才是社會上的至高智慧,這也是我們這次的主題。《道德經》中有一篇名為「大成若缺」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從字面上也好理解,就是說最筆直的東西也會有點彎曲,最靈巧的人也會有一絲笨拙,最善變的人往往會有些不善言辭。這其實就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 《道德經》中的「大成若缺」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所說「大成若缺」,即真正偉大的成就,在表面看來,並非出於最完美的狀態。就像天地自然一樣,看上去並非是完美的,之間存在著各種不毛之地、惡劣的天氣、自然災害等,但世間萬物卻是其創造的。真正偉大的人物,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比如孔子的明知不可而為之,老子的保守和隱退。真正強大的國家也有陰暗面。也就是說,真正的完滿看上去往往是有所殘缺的樣子。
  • 男孩起名:大成若缺,和光同塵的男寶寶名字
    「大成若缺」是指最大的成就是帶有缺憾的 ,不能完美,因為物盛則衰。「和光同塵」是指一個人要謙虛做人,隱藏鋒芒,和光同塵。這些都是一個男子不可多得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幫助一個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長盛不衰。今天子墨老師分享給大家另外一些大氣不常見的男孩名字一起來看下。
  • 男孩起名:大成若缺,和光同塵的男寶寶名字
    「大成若缺」是指最大的成就是帶有缺憾的 ,不能完美,因為物盛則衰。「和光同塵」是指一個人要謙虛做人,隱藏鋒芒,和光同塵。這些都是一個男子不可多得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幫助一個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長盛不衰。今天子墨老師分享給大家另外一些大氣不常見的男孩名字一起來看下。
  • 思辨、思便、思變——《道德經》中跨越時空的人生智慧
    這部被譽為「東方聖經」的著作,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之一,更是被譽為人類最古老、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這部思想聖典的作者——老子,是一位孤獨而又充滿智慧的老者,他將自己奇特而睿智的思想通過含蓄的言語表達出來,給予後人無限的智慧啟迪。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三大智慧,便是「三思」——思辨、思變與思便。
  • 原來這些智慧金句都來自這本書!早些明白助你更快成功
    技術是一種方法,真正的方法是從智慧中產生的;通過適當的方法,智慧可以發揮無與倫比的功能。似石而玉,以錞為刃;去其昭昭,用其冥冥;仲父有言,事可以隱。[意思]它看起來像石頭,但實際上是珍貴的玉器。通過使用戟的手柄,它也可以用作武器刀片。
  • 曾國藩捧讀的處世奇書《智囊全集》: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
    ③道固委蛇,大成若缺。如蓮在泥,入垢出潔。先號後笑,吉生兇滅。逶迤曲折的道路,完滿之中似有缺陷。正如同生長在汙泥中的蓮蓬,經過洗滌才能顯出本來面目。經歷痛苦,最後才能微笑。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 《人生的智慧》金句
    今天我們讀的是《人生的智慧》的第七部分:本書金句。1.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
  • 王蒙談「智慧」:智者有好的風度和寬闊的心胸
    ●智慧要求遠見,要求眼光,要求對於對象的整體性把握●智慧要求有所不為,有所作為,要求學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智慧的依據是生活,是世界,是實踐,而不僅僅是書本什麼是智慧?是"知識多"嗎?不。知識多,是淵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
  • 人生定位的智慧
    人生需要定位。定位正確事半功倍,定位錯誤事倍功半。定位是一種智慧,人生定位是人生最根本的智慧。
  •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人生智慧
    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上還是說工作上,這樣的人往往都會懂得一種人生智慧,就叫做:看破不說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好像開始慢慢地青睞,那些說話少,但做事情認真的人了。而對於那些,光說不做,假把式的人開始避之不及了。是的,或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那種特別會說話的人,會更加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 胡寶鋼:三維產業展現智慧人生
    胡寶鋼:三維產業展現智慧人生 來源:365地產家居網 2013-03-09 08:47 365地產家居網 點擊: 評論 編者按:胡寶鋼,中國智慧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盟智慧(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瀋陽市政協常委
  • 南懷瑾的人生智慧:人生低谷時,牢記幾句話,可能出人頭地
    對於人生的勸世良言,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有獨到的見解。他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可謂一代宗師。在大師眼裡,儒、釋、道中的那些妙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是我們生活的指南,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