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社交媒體都在傳播的一則消息引起人們的熱烈討論
「由於讀錯的人較多,『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等古詩文中的讀音已經更改」。
反對者:改讀音不好
許多網友不支持改讀音,他們認為:
古詩文讀音都是押韻的,如此更改之後,古詩文失去了原先的韻腳,更失去了傳統文化的韻味。
而且,古詩文讀音與字義需相一致。如「騎「,多音字,讀qi 和 ji,讀qi,騎馬,動作詞,而讀ji時,一般指量詞,多少騎ji,一騎ji紅塵妃子笑。
還有網友說,為什麼遷就不會讀的人呢?對於會讀的人來說,要改掉習慣也很難。
支持者:語言要與時俱進
還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對普遍大眾的合理遷就是必然的也是有必要的,遠一點的有「無奸(尖)不商」「空穴來風」意義的改變,近一點的有「壓軸」的含義從倒數第二變為倒數第一,過分堅持正確的原意反而會惹來麻煩。
確實,漢字讀音的更改並不僅是近兩年的事情,在1987年,曾有過「呆板」(ái bǎn),變更為dāi bǎn的案例——這主要是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
1983年的《現代漢語詞典》中,也將「說服」的漢語拼音注音改為「shuō fú」,而不是「shuì fú」。
官方回應:還未通過審議
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另據新聞晨報報導,教育部語用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漢字與漢語拼音辦公室(隸屬於國家語委)的何副研究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2016年,教育部就《(修訂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的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時隔三年尚未正式發布。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這個審音表徵求意見稿裡有些讀音還在調整,「有一些老師可能認為2016年的《修訂稿》是定稿,所以寫文章指向《修訂稿》,據此做出的引用和討論都不是特別準確。」
那麼,有爭議的字詞到底怎麼讀?我們可能到等教育部正式公布後才能知道答案了。
有學者指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進行普通話審音也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
為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日益發展與需求,語言文字也要相對的做出適應與調整。但是這種調整的力度和方式怎麼來做,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那麼對於「一些字詞的讀音被修改」這件關乎每個人的事兒,您是怎麼看的呢?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想法,和大傢伙兒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