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話題
「這些詞的拼音被改了」
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2月19日,來自微信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爆朋友圈,並登上微博熱搜。
文章列舉出一些被改拼音的字詞:
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
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
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
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雲生處有人家。斜讀音變成了(xi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衰讀音變成了(shuāi)......
當年
我們追過的《一起來看流星雨》
原來是楚雨蕁(qian)啊
對此,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
事件發生後,專家和教育工作者又是怎麼看的呢?
主持人海光:
改變一些讀音是有些遺憾的
四川著名主持人、省視協主持人專委會副主任海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更改讀音對於主持人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難,但是有些漢字的讀音是代表了其背後深刻的文化,修改或者去除一些讀音還是有點遺憾的。
「對於廣播電視主持人,如果國家語委發布了新的《審音表》,都會在辦公室、直播間進行張貼,大家都會將其作為規範。另外,在有稿主持的時候,主持人們都是進行了精心準備的,因此讀音的改變不會造成主持人太大的困擾。可能在出外景的過程中,外景主持有可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海光這樣說道。
除了主持人的身份,海光也是一名經典誦讀的推廣者,因此他認為有些讀音的改變有一點遺憾,迎合大眾是在「媚俗」:「大家都念錯了就把它算做正確讀音,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一種媚俗。它損失的是這個讀音的歷史淵源,文化元素。照顧大眾的讀法這樣會不會讓我們的文字含義越來越淺,丟掉了文化中豐富的內涵。」
審音委回應:
正在審核《修訂稿》
有些讀音還在調整
教育部語用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漢字與漢語拼音研究室的何副研究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6年,教育部就《(修訂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的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時隔三年尚未正式發布。
何副研究員說,審音委已經對當初做的審音表的修訂工作做了提交,語委相關部門正在進行相關部門的審核,(審核結果)還沒有出來,所以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布。這個審音表徵求意見稿裡有些讀音還在調整,「有一些老師可能認為2016年的《修訂稿》是定稿,所以寫文章指向《修訂稿》,據此做出的引用和討論都不是特別準確。」
專家態度:
語音的變化,應符合其發展規律
微信公眾號文章中也出現了一些並非來源於《徵求意見稿》的字,黃安靖認為對這些字要區別對待。
「這種差異實際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而所謂古音與今音之差並非只發生在當代。」黃安靖表示,古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從先秦到漢、唐、宋,讀音的變化,最早宋人就已經發現,某些字的讀音在一首詩中不合韻腳了。為此,宋人採取的辦法是臨時改一個字的讀音以便讀起來還押韻。這在語音學中稱「叶音」也稱「叶韻」「葉句」,「葉」也作「協」。明清以後,「叶音」之法逐漸被淘汰。
而「騎」被統讀為「qí」,是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的內容,現在各大辭書中都已經改掉。黃安靖認為這個字的審音有點問題,「當時對異讀字審音,所謂異讀字,是指一個字表示同一含義的時候,有兩個讀音。但『騎』在讀作qí和jì的時候,意思不一樣,qí是動詞『跨坐』的意思,而jì指『一人一馬』。」
同時,語言也是約定俗成的,對於一些字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讀音變化,語言文字也要相對地做出適應與調整。黃安靖舉例,對「說服」的「說」,中國大陸大部分人讀為shuō,「因為都這樣讀,就應該以它為標準音。而且原先shuì這個讀音的含義『勸說別人使聽從自己』,和shuō這個讀音中『解釋,解說』的含義是有聯繫的,因而這個字統讀為shuō,是符合語音發展規律的。」
教育部回應:
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
2月19日22點左右,山東省教育廳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