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託4月30日披露的年報顯示,2018年,中信信託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等多項關鍵性指標繼續領跑同業,是唯一一家核心指標連續11年保持行業前三的信託公司。
截至2018年底,信託資產餘額16,522億元,同比收縮17%,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規模佔比33.52%,相比2017年提高9.12個百分點;但同期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55.67億元,實現15年來信託行業最高水平;淨利潤33.59億元,同比減少6%,依然排名行業第一,並連續7年保持在30億元高位;為受益人分配信託收益813億元,居行業首位。
提升資產質量
報告期內,中信信託積極參與並推動「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將發展主力聚焦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新興產業等政策鼓勵和支持的重點產業領域;在2018年整體信託資產規模收縮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投入佔比近70%,高於去年同期。
其中,基礎建設領域投入超過2500億元,支持地方交通樞紐配套市政道路工程、高速公路建設等;廣泛參與推動民生工程項目,如汙水工程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項目、城市生態建設等;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參與創設總規模為人民幣400億元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運營「中信·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系列,累計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近700筆。
配合信託業務轉型,中信信託2018年同步加強了內部能力建設。以「財會更緊密結合業務、財務更緊密擁抱信息科技」為發展主旨,年內新設運營管理組,與信託財務、投資運營、登記託管三部門,共同推動「運營託管一體化」工作;加大了信息化和系統化建設,2018年系統建設投入同比2017年增長50%;同時結合新的展業邏輯以及市場變化,優化組織架構,調整風險管理策略——當行業進入發展「常態」,信託公司更要通過愈加周密、嚴格的風險管理,才能保證企業的盈利水平。
種種舉措保證了中信信託在各項指標領跑行業的同時,資產質量也穩健提升。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信託風險資產規模和風險項目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18年末,行業風險項目個數872個,同比增加45%;規模2221.89億元,同比增長69%。報告期內,中信信託未有新增存在兌付風險的信託項目,獲得《財經》頒發的「可持續發展風控獎」。
推動創新業務
一方面,隨著監管機構對「信託回歸本源」的鼓勵和引導,服務信託與公益信託將迎來發展機遇。未來基於金融科技的消費信託、資金清結算等服務信託業務的展業空間也得以打開。2018年中國信託業年會上,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黃洪就對「服務信託」表示充分肯定,引發全行業對服務信託的關注和業務探索。
自2017年起,中信信託就開始深入探索研究服務信託業務,並成為信託業專題研究課題《服務信託業務研究》的牽頭單位;在理論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業務實踐。2018年,公司大力拓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獲得首批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商資格和交易所ABS業務管理人資格,資產證券化業務規模連續六年穩居行業領軍地位;首次作為承銷商與定向投資人開展ABN業務,債券承銷規模超30億元;同時,在進一步拓展家族信託、保險金信託、慈善信託、員工持股信託等傳統服務信託業務之外,中信信託不斷進行業務創新,通過資金清結算服務信託體系打造「工業版淘寶」商品通,為企業提供帳戶服務;在消費金融領域,組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構建產業鏈閉環。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家族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持續上漲,未來以家族信託、保險金信託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潛力較大,將成為信託行業新的利潤增長來源。報告期內,中信信託家族信託與保險金信託業務領跑全行業,服務客戶數近1500位,受託資產規模超過人民幣18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2018年,中信信託發布了國內首部《保險金信託研究報告》。
同時,為了匹配資產端業務轉型所帶來的資金端需求,2018年公司繼續推進直銷能力建設。2018年,公司進一步增設區域財富中心,,充實銷售團隊,拓寬客戶服務渠道,報告期內,公司直銷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14%,主動管理型信託產品直銷規模大幅增加49%。
創新一直是中信信託的基因,中信信託的多個行業「第一」正是在這樣的企業文化和自我要求下實現的——推出第一款企業債權雙SPV資產證券化產品,第一個網際網路影院眾籌信託,第一個海外股權投資項目,第一項保險金生命信託服務……2016年《慈善法》正式實施後,中信信託第一時間推出了慈善信託並在2017年受託正式設立規模5億元人民幣的「中信·何享健慈善基金2017順德社區慈善信託」,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信託行業受託規模最大的慈善信託。
中信信託副總經理兼董秘劉寅指出,未來,中信信託在繼續鞏固和加強傳統優勢業務和能力的同時,將加速實現消費金融、資產管理、證券化等創新業務的規模化和收入顯性化,加深財富管理業務板塊的精耕細作。
據記者了解,為了持續推動創新發展,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中信信託2018年重塑了公司內部的創新機制,加強了創新激勵,尤其是對「頭部」業務部門下達了創新考核要求。
公益慈善突破進展
在業務發展的同時,2018年也是中信信託的公益慈善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2018年5月11日,公司專門成立公益慈善領導小組,統籌部署公益慈善工作,這是信託公司最高級別的公益慈善小組,發揮了上下聯動的公益慈善效力,推動公司的扶貧公益事業再上新臺階。
截至2018年末,中信信託已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開展扶貧公益活動,與宋慶齡基金會、光華科技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多個公益慈善組織合作開展43個社區公益項目與5個環保組織項目。在已開展的12項扶貧公益信託項目中,財富客戶設立的慈善信託為6單,委託資金規模達5.37億元,依據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數據測算,佔比超過行業規模的四分之一。據統計,中信信託已經實施的公益慈善項目惠及86489人,充分發揮了信託平臺效應。
在規模領先的同時,中信信託持續進行模式探索,陸續創立推出「雙受託人」、「投資+扶貧」、中國版DAF、「慈善+金融」等多種模式,藉助於信託「集合與分享」的放大作用,進一步增強慈善效能,提升中信信託慈善行為的社會輻射力和聚合力。依託這些實踐和研究,中信信託還發布了行業首部「扶貧公益報告」,與心系公益慈善的社會公眾、同業機構以及企業客戶進行更多的交流分享、相互借鑑、共同提升。用商業的邏輯行公益、做慈善,只有做到義利並舉的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濟日報 記者:彭江 見習編輯: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