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佔我國國土面積40%,為人類提供了優質安全的植物與動物食品、創造優美環境。隨著我國生態文明戰略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與「草」相關的新業態、新模式日益興盛,產業人才需求不斷加大。青島農業大學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2019年獲批增設草業科學專業,專門培養支撐現代草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於今年開始招生。此前,學校還獲批舉辦國內首個馬業科學專業。新專業靈活設置的背後,是學校山東省一流學科——植物學與動物學(含草學)學科的強力支撐。該學科會聚了一批動物科技、牧草學等領域高端人才,為一流本科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學科統領」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學生為本」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共識,成效顯著。
內涵建設,特色發展,優勢學科高峰突起
「雙一流」建設的號角,在這所地處嶗山腳下、黃海之濱的校園裡吹響。學校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山東省八大戰略、十強產業需求,不斷調整學科布局,優化研究方向,推動學科發展進入快車道,構建起以農業學科為主導,生命科學研究優勢突出,八大學科門類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2個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3個學科穩居ESI全球排名前1%,7個學科進入軟科「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學校進入USNew2020世界大學排行榜,在2019年自然指數排名中位居內地高校第110位。
學科建設的「青農速度」,成為學校在新時代新階段的鮮明標籤。作為山東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A類單位、省一流學科立項建設單位,多個學科日漸呈現「高峰」態勢。農業工程學科在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裝備和種子繁育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上優勢明顯,打破國外長期壟斷,成果在20多個省份及多個周邊國家推廣應用。草業學科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黃三角農高區積極探索黃淮海苜蓿業發展、草業遺傳改良與利用,在產業人才培養上獨具優勢。作物學學科聚焦解決山東省半溼潤易旱區主要糧油作物科學和生產問題,「青麥6號」連續突破旱地小麥大面積畝紀錄和鹽鹼地小麥高產紀錄,「魯花11號」成為全國推廣面積較大的花生品種。
強勁的學科發展態勢,吸引、會集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學校擁有「雙聘」兩院院士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級別、省級稱號人才近300人,一支教師隊伍獲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入選科技部門2020年公布的「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是山東省僅有的入選高校。
依託優勢,彰顯特色,多措並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科建設是「綱」,綱舉則目張。在學科統領戰略下,不僅師資力量日益雄厚、科研產出更加高效、社會服務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質量也穩步提升。作為「山東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項重點建設大學,學校獲批國家級別、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國家級別特色專業4個,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7個,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2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探索專業教學融入育人案例的做法,引導學生增強學農愛農意識,到農業生產一線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強化實踐育人,引導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學校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校園文化品牌,獲評「省級文明校園」。
順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人才需求,靈活調整培養方式。學校於2017年設立全國首個植物醫學學院,在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培養「植物全科醫生」,先進育人理念獲廣泛認可。2018年,該專業方向招收30名享受「兩免一補」公費農科生。目前,學校農學、動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4個專業都招收和培養公費農科生。
強化「訂單式」人才輸出,為新舊動能轉換聚才。學校聚焦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對接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改造布局「新農科」專業,不斷鞏固涉農優勢專業、培育「親農」特色學科專業群,培植壯大服務農業「新六產」的人才培養體系。食品學院通過採用「雙師型」教學模式為行業輸送了一批高水平複合型人才。2016屆校友張寶是一位企業負責人,也是校聘企業導師。在他看來,學校這一做法必將培養更多像自己一樣敢闖敢幹的「食創客」,以「年輕血液」促進行業發展。
加強大院大所合作,吸引利用更多優質辦學資源。在深挖自身辦學優勢資源的同時,學校藉助多方社會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今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門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等國家級別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在11個專業開設創新班,進行本科生聯合培養。
聚焦「一帶一路」倡議,擴大開放辦學「朋友圈」。學校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合作建立「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開展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食品科學與工程、物流管理4個專業聯合培養,通過「4+0」雙學位培養模式,讓學生不出國門就可享受英式高等教育。此外,學校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構建了本、碩、博完整的國際化學生培養體系。
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為創新驅動戰略精準蓄力
在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第一動力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學校構建「課程教學—科研實踐—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三足鼎立」式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機電工程學院大學生智能農機創新團隊是一支在國內大學生創新創業圈裡知名度很高的團隊,他們依託農業工程學科的強大支撐力量,圍繞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研發出多部高端農業機械,有的已推廣應用,多次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和一、二等獎。
創新完成於實驗室,卻來源於生產生活,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學校探索「三六六」社會實踐育人模式,重點推進6種類型實踐活動,使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畢業生楊銘鑫抓住「付費式農業技術諮詢」商機,創辦公司從事第三方植保技術服務;畢業生高海霞在果樹栽培、有機農業體系認證領域自主創業,小有成就;畢業生陳兵通過網絡銷售觀賞水草,實現年銷售額300多萬元……不光畢業生敢闖敢幹,在校生也對創業躍躍欲試。22歲的山向鎮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線上直播為家鄉銷售大蒜30多噸;傳媒學院學生艾清晨大三時成為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創業合伙人,年收入超過12萬元。
「新農人」「食創客」「植物醫生」「農機超人」「農業工程師」「動漫工程師」「農業職業經理人」……一大批極具產業行業特色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湧現,一條地方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已然可見。
親情式管理,「暖心範兒」服務,呵護成長全過程
大學是求知問道的學府,更是相伴4年的家園。今年,學校將堅持20多年的「黨支部扶持特困生」制度升級為「築夢·引航」行動計劃,採用教工黨支部結對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幫助大學生立德修身、成長成才。事實上,學校多年來已有上千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黨組織關懷下順利成才、報效祖國。據不完全統計,被幫扶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60%以上獲各級各類表彰獎勵,50%以上在校期間加入黨組織。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學校這種「溫情」體現更為突出。第一批學生返校前,200多名黨員幹部、專家教授、輔導員班主任走進宿舍,為學生宿舍清潔通風;畢業典禮上,網絡直播、三代同臺,「走心」設計讓特殊背景下的離別更加感人。
全方位服務,落實「穩就業」要求,助力畢業生乘風起航
將學生招進來,更要用心送出去,助力他們在事業的天空中盡情翱翔。得益於學校一貫的濃厚學風,今年學校考研率達26.43%,其中動物醫學院考研率超過50%,13個專業考研率超過50%。
在激勵創業者創業、深造者追夢的同時,幫助更多畢業生走向社會建功立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後關口。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學校及時為返校畢業生舉辦現場雙選會。事實上,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先後組織各類「空中雙選會」共12場,提供崗位7萬多個,給畢業生創造了足夠擇業空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為本」「學科統領」理念指引下,學校近年來的發展、創業人才培養、人才質量提升,以及對學生始終如一的關愛,帶來對就業工作的「意外」反哺——每年都有很多校友創辦的企業來校招聘,為畢業生提供大量穩定可靠的崗位。由學校校友李朝陽創辦的全國十大獸藥生產企業之一——山東信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在今年疫情形勢之下,這些校友企業如同「壓艙石」一樣吸納大量畢業生就業,成為了確保學生「穩就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