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填色書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我都不敢給孩子再用了!
孩子蠻喜歡塗色的,這樣真的是錯的嗎?
孩子的幼兒園老師一直讓我們買塗色書怎麼辦?
沒想到一本小小的塗色書被視為「破壞孩子創造力的惡虎」,忽然之間很多家長似乎都「如臨大敵」,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塗色書的影響。「塗色的本質只是一種機械的形式聯繫,不能表達孩子自己的獨立想法,讓孩子根據輪廓塗色,或是要求塗色不出界,對太小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特別是那些在父母圈瘋傳的「塗色書對孩子有害」的文章,它們大都引用了鳥居昭美的一句話,製造出一種「恐慌氛圍」▲△搜索塗色書,排名前幾的都是「不好」的言論
其實咱們的家長都不必為此焦慮,更不要把所有的塗色書都一棒子打死。塗色對於低齡段的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尤其是剛剛適應拿筆的孩子,非常喜歡在空白處進行塗色,釋放他們與生俱來的繪畫欲望,甚至能藉此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恰當使用,孩子不僅能收穫快樂,還能提升自身的繪畫造詣,反之,則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創造力。我國著名美育倡導人蘇清華,在《藝術人生的開端》一書提到:孩子每天小心翼翼地在一個個形狀不同的圈圈裡填塗顏色,一旦離開了那些模式化的形象,就不知如何下筆,失去了對美的正確認識,麻木了原本豐富的想像力。美國當代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也嚴苛地指出填色書會阻擋孩子的創作自由,這會使得他們變得死板且具有依賴性。那麼具體來說,藝術教育者認為塗色書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小畫老師總結了以下三點:
🌵對於稍顯木訥的孩子來說,塗色書給她們規定了一個死板的框架,比如說:房子必須是四四方方的、花朵必須有兩片對稱的葉子等等,孩子的大腦裡只有塗色書的固定圖案,很大程度上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觀察力和創造力。
久而久之,習慣了塗色書之後,孩子就會不斷產生思維依賴性,一旦脫離了塗色書在白紙上進行創作,猛然之間意識到自己只能想到書上的形狀,而且卻不如書上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極強的挫敗感,最終的結果就是越來越不願意思考。舉個例子,如果孩子不小心被父母誤解了,他感到很傷心,於是在紙張上用了黑色、灰色這樣的暗色,我們可能比較輕鬆就能發現他的情緒波動,但如果只在塗色書上填色,那我們也無法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本來就不喜歡和家長交流,塗色書只會更加限制他們的情緒和想法,這樣我們與孩子間的溝通橋梁就斷了。
🌵對於初識繪畫、低齡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大腦和手指的精確度不能很好地適應在簡筆畫框中塗色,硬逼著他們去畫,根本不進行生活中的觀察,長時間用一種特定的符號表達事物,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想像力!
長此以往,孩子愈來愈不敢下筆,無論父母再怎麼引導,孩子都會對咱們說:爸爸/媽媽,你們幫我畫一個唄!在繪畫上沒有了自信心,孩子今後做其他事情時難道不會受到阻礙麼?
其實,出現「塗色書是一隻惡虎」的論斷,是因為它始終是在一個限定的框架內塗上顏色,而「框架」和「限定」自然和「創造力」與「想像力」格格不入,於是家長就認為塗色書絕對會破壞孩子的發展潛力。△Pic_安迪·沃霍爾
在白紙上塗鴉,是一項需要很高專注力的活動,而這點恰恰是低齡的孩子不具備的品質,因此很容易給孩子帶來畏懼感,造成專注時間不斷下降。而「塗色畫」更像預先製作了一張「任務進度表」,可以讓孩子有一種「還差....我就完成了」的感覺,能更好地體會工作完成後帶來的成就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在進階「白紙塗鴉」階段時,更有信心使用不同顏色大膽創作。綠給了我發展,紅給了我情熱,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粉紅賜我以希望,灰白贈我以悲哀......*圖片素材:微信公眾號@豆腐絲(原作者:Anna Kövecses)/百度百科/新浪微博/知乎*文章素材:安瀟對峙鳥居昭美:你曲解了塗色畫,還給中國爸媽製造了一頭惡虎-畫說-
你好,小藝術家
我在你的眼睛裡,看見了美的真理~
長按關注,歡迎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