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老師經常收到被辭退的讀者朋友的留言。
「該做的我都做了,領導的話我也聽了,他們還有什麼不滿的呢?」
「上班最早的,是我;下班最晚的,也是我。我竟然被裁員?!」
「我什麼都沒做錯,公司憑什麼辭退我?」
……
捫心自問,一個從不出錯的人,真能成為職場裡的「常青樹」嗎?
答案不言而喻。
劉強東說過一句話:
世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是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是夢想。
你把自己做好了,遠遠不夠。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中,光憑認真負責還不夠,你還得「活成一支隊伍」。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聽說過一個關於航海的故事。
兩個人參加航海比賽,最快到達目的地的為贏者。
第一個船長堅信「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一直朝一個方向航行。
第二個船長卻因為海上風浪很大,不斷調整方向,看起來像繞了遠路。
最終的結果出人意料。
不斷調整方向的船長贏了,他比那個「堅定不移」的船長早到一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比找到正確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方向。
經常有人問30歲轉行,會不會太晚。
事實上,有些選擇從來不晚,但你不得不承認,確實已經遠遠落後於他人。
別人在22歲時走對了路,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在30歲時已經將很多同齡人拋在身後。
而那些在30歲時才決定轉行的人,就在其中。
當初選錯了方向,你就浪費了最能好好奮鬥的那幾年,不僅社會地位遠落後於他人,甚至連賺的錢也不及別人的一半。
哪怕在平時的工作中,選錯了方向也害人不淺。
同樣是接待客戶,處理方向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
甲希望給客戶賓至如歸的感受,所以先帶客戶參觀城市,去遊玩,去放鬆。
乙直奔主題,帶著各種方案、資料、合同趕到客戶的酒店,不用一天就把合同拿下了。
而這時,甲還在酒吧裡喊著「不醉不歸」。
誰優誰劣,一目了然。
一個人只顧低頭走路,不知自己往哪兒走,也不懂得調整方向,他走的就是一條「不歸路」。
哪怕他的方法再講究,哪怕他的能力再出色,也始終比不上那個看起來不大勤奮,甚至有點偷懶的人。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因為那是你發展前途的指南針。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多動腦比只動手重要
以前做策劃時,曾經組建過一個項目組,至今仍記得組建第一天的會議。
所有人都擠在會議室裡,你提意見,我說質疑,七嘴八舌,吵得不得了。
我作為帶頭人不得不說話了,讓他們自己分工,拍板每個人負責的內容。
結果,七八個人開始在現場推諉扯皮。
這個說這一塊應該讓誰誰誰做,那個說他不熟悉這部分,擔不起責任。
……
喧譁、煩躁、鬱悶的環境下,我不由自主地分神了,頭腦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個場景,每個人都像機器人一樣領走了自己的工作,項目也就順順噹噹地開展了。
我打了個冷顫,立刻抓住了這個靈感,直接將工作安排下去。
事實證明這個分工很明確,工作效率也顯著提高了。
有時候光會吵、光會蠻幹,對你的工作毫無幫助。
真正會動腦,才是職場上的殺手鐧。
假想一個場景:
老闆把相同的任務安排了下來,大部分人打開電腦埋頭就幹,有一個人卻例外。
他先徹底研究文件,劃出目標、注意事項、重點關注內容,然後決定先做最難的任部分——與客戶溝通。
一周過去了,他早已拿下了客戶,並且利用見客戶的空隙收集資料,整理材料,完成了報告。
其他人還沒聯繫上客戶。
一個會動腦、懂得深度思考的員工,在職場上很吃香。
會動腦的人,反映比別人快半拍,細節總是執行到位,從來不出錯,也從來不拖延工作。
對於領導的話,他總是「一點就透」,瞬間領會對方的意圖;
對於同事的工作,他總是看在眼裡,學在心裡,很快就超越了別人。
如果你是領導,你願意重用誰?不用多說,當然是後者。
多動腦比只動手重要,你可以不聰明,但不能不動腦。
態度比能力更重要
在職場浸淫多年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一種怪象:
開會時,領導一再強調「能力最重要」,「公司最喜歡那些有能力的員工」。
現實卻是,有能力的員工,往往沒有有態度的員工混得好。
領導會認為,你有能力,很正常,公司給你發了工資,你當然要有能力。
可是你態度端正,做事積極,這就很難得了。
能力什麼的,可以慢慢培養,可態度,卻是由一個人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
公司項目組新招了個非科班畢業的新人,可以說,什麼都不會,可她什麼都肯學。
今天跟主管學了一整天策劃,明天又跟隔壁同事學了一整天設計;
上一個小時還在幫忙校對,下一個小時就已經把數據分析好了。
主管對她讚不絕口,我卻有些瞧不起她的「不務正業」。
主管對我說:「她現在不會,不擅長,沒關係,只要她肯學,總有一天什麼都會的。」
「態度問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都在追求「佛系」,什麼都覺得無所謂,什麼都不主動爭取。別人給我的,我就接住;別人不給我的,我也棄如敝屣。
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爭取,怎麼能提升自己的本事,怎麼能在競爭中生存下去?
哪怕有一身好本事,也會因為不學無術而丟光了。
職場也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圈,順行「優勝劣汰」的原則,肯拼肯熬的會慢慢上位,一心求佛的只會被淘汰。
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態度卻很難改變。
不是有這麼一種說法嗎?
「總有人抱怨機會太少,羨慕別人機會好!事實上,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等來的!」
態度比能力更重要,今天的你不竭盡全力成為強者,明天的你就是被淘汰的弱者。
樂業比敬業更重要
三個建築工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有三個建築工人在路邊砌牆,一個路人經過,問他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氣喘籲籲:「沒看到嗎?我在砌牆呢!」
第二個工人無精打採:「大概是建一座樓吧!」
第三個工人精神抖擻:「哈哈,我正在打造一座美麗的城市。」
10年過去了。
第一個工人依然是只會砌牆的工匠,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築隊的隊長,第三個工人成了這座城市的市長。
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往往反映了他的人生觀,而一個人的人生觀,往往影響了其命運的發展。
你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僅僅決定了工作質量,甚至決定了人生發展。
很多人將「敬業」與「樂業」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到位了,就是樂業了。
其實不然。
樂業,是你熱愛這個行業,這份事業,投注了巨大的熱情,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退縮,也不會放棄。
保持熱情,是一個職場人最該有的精神面貌。
做到這一點確實有難度,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
在梁啓超先生眼中,樂業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凡職業都具有趣味,只要你肯幹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因此,做帳切忌粗心大意,馬虎了事,心浮氣躁。
做任何事都一樣,需要有恆心、細心和毅力,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不混日子的人才不會被日子混,你要時時警醒,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努力發現工作的價值。
第二,學會摒棄多餘的雜念。
第三,爭取在工作中不斷成長。
第四,懂得享受競爭的快感。
樂業比敬業更重要,熱愛你的事業,你能成為專家,也能成為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