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10491100),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出生後父親是否為他取過名字,後人不得而知。然而據秦觀35歲以後為王觀的母親所作的《李氏夫人基志銘)中說,直到他6歲以後,秦觀的父親才為他取「觀」一名。我們來聊一聊,秦觀起名有關的小故事,以及秦觀的名字背後隱藏的涵義。
秦觀幼時,父親遊於太學,師從著名學者胡璦。一年的歲未父親回家,向秦觀及其弟講起太學中人才濟濟等盛況,並特別推崇與父親一起遊於太學的北宋文學家王觀。父親曾多次告訴秦觀說,王觀「高才力學而文.流輩無與比者」。秦觀聽了父親繪聲繪色的講述.對王觀敬慕不已。
王觀有兄弟三人,兩個弟弟分別叫王覿、王覯。
為此,秦觀的父親也將他的前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秦觀、秦覿,最小的兒子也取名叫秦覯。「觀」、「觀」、「靚」三字意義相近,均有「看」、「看見」之義。古人喜歡以自己所崇拜或欣賞的古人或前輩為自己或子女命名是常見的事,秦觀的父親就是用王觀兄弟的名字給秦觀的兄弟命名.這樣做當然是期盼他們兄弟能像王觀兄弟一樣有才華且有著美好的人生。
學術界對秦觀的「觀」字讀音存在著分歧。
「觀」作動詞用,讀guan,平聲;作名詞用讀guan,去聲,指高大的建築物。從前所述,我們則認為秦觀的「觀」與「觀」、「覯」同義,作動詞用,那麼足見秦觀名字中的「觀」應該是平聲的「觀」,而不是指作為名詞用讀去聲的「觀」。
由此,我們還可以推測出,秦觀的父親用了王觀的「觀」為兒子命名.「則希望兒子像王觀一樣有才,再則還希望兒子成人後要仔細觀察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在漢語中「觀」字的「看」義,不是一般性地看,而是欣賞性地看。如古之「仰則觀象於天」.今之「觀光」「參觀」等中的「觀」,均帶有欣賞之義。另外,王觀一名還包含著父親希望兒子成人後熱愛自然生活,更要熱愛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即欣賞那個美好時代的一切事物。
秦觀「少遊」字也是仿效東漢名將馬援而取。
據陳師道在他的《秦少遊字序》中說,大約在元豐八年(1085),秦觀37歲時,他從高郵準備赴京應試前恰與好友陳師道相遇,並向陳師道談了他這次赴考時的心情。
秦觀前兩次應試均落第,本打算不再參加考試,還是在老師蘇軾的鼓勵下,決定再赴京應考。秦觀告知陳師道,這次再不能如願,「則歸老邑裡如馬少遊」。於是秦觀為自己取字「少遊」。馬少遊,東漢著名將領馬援的從弟,他一生為人知足求安,無意功名,優遊鄉裡了卻自己的一生。因此馬少遊其人也就成為後世文人消極落泊之時仰慕的典型。不過,秦觀這次終於進士及第。可見,秦觀取字「少遊」,完全是出於對馬少遊的人格和志趣的仰慕。
秦觀20歲時自取「太虛」一字。
據陳師道《滄海居士字序)雲:「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見奇.讀兵家書乃與競合,謂功譽可立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誅,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於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據此可知,20歲的秦觀年輕氣盛,心懷壯志,一定要為國家建功立業,因而要以「太虛」為字。
「太虛」,在古代多指天、天空或宇宙等。語出《莊子.知北遊》:「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秦觀以「太虛」為名,足見他有心似天高的志向,暗示他仕途坦蕩必將進士及第,步人朝廷.效忠天子,服務國家。17年後,即在秦觀37歲時,他終於進士及第,這一願望得以實現。
秦觀另有「秦七」、「淮海居士」、「邗溝居士」等雅號。
秦觀在秦家三兄弟中雖然為老大,但他在秦氏叔伯兄弟的排行中為第七,所以他便有「秦七」之秦觀37歲中進士後步人仕途,此前他家居故裡,以讀書為主,曾兩度應舉落第。秦觀的家鄉高郵地處淮海,因此他自號「淮海居士」。
知識小拓展
又因高郵境內有連接長江淮河二水的古運河,古運河舊稱邗溝,於是秦觀又自稱「邗溝居士」。秦觀兩度以家鄉之地理及河流為號,足見他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