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迷失在翻譯中
在一種語言裡新生的故事
[美]伊娃·霍夫曼 著 呂芳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1
ISBN: 9787108065117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
作為一份對進入新大陸與另一種語言的旅程的描述,作為一種對自我分裂但卻因流放而豐富了的人物肖像的呈現,《迷失在翻譯中》可說是一個充滿洞察力、獨異風格與微妙神韻的文學奇蹟。它思考每個生命的獨特性,思考文化對人的身體和心靈的滲透性,思考一個人完成自我的跨文化轉型究竟意味著什麼。本書分三個部分:「天堂」回溯了她在波蘭克拉科夫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流放」描述了她在加拿大溫哥華度過的迷茫困惑的青澀歲月,「新世界」則講述了她逐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成為一個美國人的漫長同化過程。整本書極富穿透力、抒情性以及哲學洞見。
作者簡介
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美籍波蘭裔作家,1945年出生于波蘭的克拉科夫,十三歲時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她從哈佛大學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紐約時報》。目前她居住在倫敦,專事寫作 。出版有《回訪歷史:新東歐之旅》(1993)、《希德特爾:一個小鎮的存亡與波蘭猶太人的世界》(1997)以及 《了解之後:記憶、歷史與納粹大屠殺的遺產》(2004)等。
目 錄
譯者序
第一部 天堂
第二部 流放
第三部 新世界
書 摘
全球化時代,生存在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之間的人越來越多,但能將這種身處其間所經歷的衝擊與挑戰、掙扎與無奈、痛苦與喜悅等細緻準確地捕捉住並生動地呈現出來的人卻不多。恰巧有這樣一位既有勇氣與才情,又穿越了這般千山萬水的作家,站在文化的風口浪尖,以一支充滿文學魅力的筆探尋人類心理的暗區。她將自己從故土連根拔起,移入陌生國度,在新語言中掙扎,破繭成蝶的曲折經過,以納博科夫式的敏感細緻娓娓道來,於是就有了這本《迷失在翻譯中:在一種語言裡新生的故事》。
伊娃·霍夫曼,這位在中國尚少有人知曉的美籍波蘭猶太裔女作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以這本自傳式文學回憶錄震驚了西方文壇。此書也很快被譯成十種文字,在世界上流傳開來,並隨著時間流逝,進入了美國傳記文學作品的經典之列。它被選入美國20世紀百部文學佳作之一,位居美國高中生閱讀推薦書目的前沿,也被美國大學多門課程用作教科書,在跨文化翻譯後現代文學、猶太流放文學與移民文學、傳記寫作、美國當代文化、女性成長與自我定位等領域皆放異彩。這部回憶錄也為她此後文學創作的豐產埋下了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種子。
1959年,伊娃·霍夫曼隨父母從波蘭克拉科夫移居到加拿大溫哥華,當時她才十三歲,一句英語也不會。但高中畢業時,她已成為年級第一名,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美國南方名校萊斯大學。隨後她在哈佛大學取得了英美文學博士學位,進入《紐約時報》,擔任書評專欄的資深編輯,並成為美國當代文壇一位不可小覷的作家。她的經歷,乍聽之下就是一則成功寓言、美國夢的翻版,可細讀之後,卻翻出一層又一層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它如何有別於普通的成功寓言,如何成為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後現代文學自傳傑作,一部以自己的生命歷程作注的跨文化啟示錄。
這本書的副標題—「在一種語言裡新生的故事」,標示出語言跟她個體生命之間血肉相連的關係。伊娃離開溫暖舒適的波蘭家園,來到陌生的加拿大溫哥華後,不久即發現她的母語在這片新大陸已無用處了,而新學的英語根本無法讓她表達自己。她第一次陷入了一片黑暗的人生海洋中,第一次意識到語言不只是一種表達工具,更是一種與她個人身份密不可分的存在—幫她形成思想,助她成長,讓她能夠擁抱世界。於是她不得不痛苦地放開波蘭語,一步步走上了在英語中尋求重生的道路,而這一旅途竟是如此漫長、如此坎坷,並充滿荊棘。她在溫哥華度過的少、女時代,基本上是掙扎在詞不達意的尷尬與痛苦中的。這加重了她身處流放狀態的悲哀與失落,讓她更深地陷入鄉愁的迷茫。「異化」與「孤獨」寫在了她的臉上,刻入了她的骨肉。在這種虛空與黑暗中,她幾乎覺得自己不存在。但正是這發現自己迷失在翻譯中的一刻,成了她在新語言中重生的起點。她深知,掌握英語是這個新世界接受她的先決條件。如她所言,若要克服自己「被邊緣化的恥辱」,「只有讓這些正確的聲音從我的嘴裡令人放心地發出」。於是她開始用英語寫日記,有意識地用英語來取代她內心的波蘭語。這樣的寫作也讓她學會在孤獨中探索自我,讓她得以跟「另一個波蘭語的我」保持交流:「我通過寫作學英語,反過來,寫作也給了我一個書寫出來的自我。……這一語言開始創造另一個我。」正是在這種不斷地書寫、改寫、重寫的過程中,伊娃一次又一次地更新自我,並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而她在兩種語言與文化之間掙扎著成長的經歷,也讓她能跳出自身,觀察自我,並贏得了一種看世界的新角度,從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現代人面臨的種種困境,理解人性的脆弱與孤獨。伊娃在新世界中的成長,是以她英語的進步作衡量尺度的。在不懈的努力中,她終於恢復了童年時代就有的那種對語言的敏感與熱愛:「我對詞語變得很著迷,我搜集它們。……如果我搜集到的足夠多,我也許就可以把它們用進語言,把它變成我靈魂和身體的一部分。」而寫作時,「我想使用詞典中的每一個詞,以積累起詞彙的厚度與重量,這樣它們就能產生事物特殊的重力。我要從語詞離散的粒子中,重造那無字的童年語言的全部」。由此看來,她以英語來回溯與審視童年,成功地用英語完成這部文學回憶錄,應該是她在新語言裡重建自我至關重要的一步。她在寫作中展現的深厚英文功底,也正好證明了她經過漫長的跨文化之旅後的「到達」,一種語言上的到達。
這一以自我在新語言中重生為主線的故事,是編織在一層又一層美麗繁複的與此相關的故事中的。在敘述童年往事時,伊娃建構了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畫廊,那些她無法忘懷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們,在鄉愁這半透明的霧紗籠罩中,熠熠閃光,談笑風生。在描述移民流放境況裡的眾生相時,她展現了一種文化人類學家般的觀察力。她自己的父母、妹妹,她在跨大西洋旅行的輪渡上見識到的各類移民,在新大陸遇見的各色波蘭同胞:成功的、失敗的、吝嗇的、慷慨的、只在同胞圈裡混的,還有東歐的流亡精英等,都在她銳利的筆鋒下,栩栩如生地上演著移民故事。她藉此也對幾代移民的生存困境、對移民驚人的生存能力做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伊娃·霍夫曼在萊斯大學求學期間,正值20世紀60年代美國轟轟烈烈的反文化潮流盛行之時,她對自己同代人故事的述說,也成為對那個特殊時代的珍貴記錄與反思。而她對此後在紐約文化界職業生涯的描繪,則折射出美國當代知識界的風雲變幻。伊娃在敘述中夾帶的文化批評是相當尖銳的,這或許跟她心靈處於流放狀態有關。她對北美中產階級的習俗、對西方物慾橫流的現象,對「天使主義」的弊端等的批判入木三分,對禪學在西方盛行、對後現代語境中人性的困惑等的剖析極具心理學深度。同時,她也以細膩的筆觸,記下了自己作為女性遇到的種種困惑、失落與收穫。她青梅竹馬之愛令人唏噓的傷逝,她在新大陸的婚姻的曲折,都跟她在文化夾縫中成長的艱難息息相關。成長在一個猶太移民家庭裡,也讓她有機會考察大屠殺對她父母一輩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正負影響,讓她不斷地對自己身份定位中的猶太性加以反省。
伊娃·霍夫曼對語言的理解是充滿樂感的,如她自己所言,她從小就追求一種表達上的清晰連貫。這本回憶錄的敘述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清晰連貫,一種音樂與文學和諧共創的美境。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中閃動著音樂家設計的奇巧,深厚的音樂教育功底讓她譜寫出這曲如此盪氣迴腸的人生樂章。由「天堂」「流放」「新世界」三部曲所構成的交響樂,在一種連綿起伏、起承轉合與前後呼應中變奏著主題,低吟輕唱,迴旋上升,而尾聲的震蕩則呼應著序曲。這樣的回憶錄仿佛是從音樂與詩歌起源的地方暢流出來的:一個意象帶出一片情景,一片情景中埋藏著某個因素,而這一因素又會成為下一部曲的主旋律,連綿延展,並有復調的和諧共振。這本書也十分注重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呼應:《聖經》故事中從伊甸園被逐出、流放再到一個新世界的隱喻,就悄然埋在此書迴旋呼應的結構中;對跨文化過程中得失苦樂的哲學思考,也折射在敘述結構中的某些對稱與失衡裡。在敘事時態上,這本回憶錄採用的是「現在時」。這樣的安排,更易將讀者帶入「此情此景」中,讓讀者體會到當時那個「我」的苦樂憂喜,把握住「此時此刻」的感受。這樣一來,一個移民一步步翻譯自己,一步步轉化重生的過程就會產生歷歷在目之感,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本書無疑也是伊娃·霍夫曼在美國人文教育中結出的一顆果實。因此她的敘述話語,散發著對美國現代文化傳統、美國猶太知識分子傳統、東歐流亡作家傳統、美國移民與女性文學傳統的重重回響。比如,在她鄉愁主題的建構與解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她內心深處與納博科夫展開的對話。
儘管此書在西方已有很大影響,但它一直沒有中譯本。我選擇翻譯它,既出於學術愛好,也出於個人興趣。我是在加拿大讀博士期間首次讀到它的,當時即生知遇之感:自己在文化間遊走時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原來已有作家用如此勁峭的筆力呈現出來了。但翻譯此書對我也是一種挑戰。伊娃·霍夫曼對英語的熱愛讓她對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精心打磨,行文時也努力追求生動氣韻與樂感節奏。但用漢語重現她這種縝密、圓潤、清晰、遒勁,還真讓我頗費斟酌。她精心織入文本中的許多成語典故,有些在轉入中文語境時找不到對應,我或改寫或重造或加注,努力避免遺珠之憾。這本書顯示了伊娃·霍夫曼對西方深厚文學傳統的把握,也展現了她作為一名人文學者涉獵頗廣的興趣。書中的話題時而會深入心理學、哲學、宗教、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前沿,這讓她的文本亦具有一些學術的厚重,譯成中文時,我也細作探究,必要時一一加注。
儘管翻譯十分辛苦,我仍有興致去做,因為這是一部當代西方回憶錄中的扛鼎之作、一部文學經典,值得我們中國讀者閱讀、欣賞。將它譯成中文,我也是希望它能在跨文化方面給我們的讀者帶來啟示。
2018年9月於美國波士頓
▼
內文插圖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原標題:《迷失在翻譯中:在一種語言裡新生的故事 | 薦書》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