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2021-02-08 沐心心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人格培養比考試分數重要100倍!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兒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影響孩子的一生,決定孩子未來生活幸福與否和事業成敗。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甚至可以說他的神聖的職責——就是確保學生不會失去信心。

因為假如孩子們不是以希望和喜悅期待著將來,那麼,要教育好他們是近乎無望的。

對於廣大家長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01  內容簡介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或者無心向學,甚至鬧事、觸犯法律……人的底層動力源自自卑麼?

個人的人格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麼?

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

所有這些問題都在《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裡得到細緻的心理分析。

這部名著以大量案例揭示了良好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

作者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及能力。

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目的。

其他諸如怎樣幫助孩子積累書本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智力這一類問題則是兒童教育的枝節和皮毛。

作者在書中同時還討論了人的天性、遺傳的作用等問題,既獨到又深刻。

這本書暢銷長達近一個世紀,被翻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影響了全世界無數教師、家長和孩子。 

02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

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

但生活的挫折並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1895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並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後退役,隨後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

1926年,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臟病突發離世。

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後來由於與弗洛尹德在觀點上產生了分歧,阿德勒率領他的一群跟隨者退出心理分析學會,而另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自稱其研究為「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係,而且也可以涵蓋師生關係。

03  讀者薦語

豆瓣網友「灰袍」評論道:

有些書讀了漲學問,有些書讀了添技能,有些書讀了開眼界,而有些書讀了則幫你立起一道晶瑩剔透的水晶牆——映照出自己靈魂的面貌,或許水晶的閃光能夠指引你的未來。

阿德勒的書是一種走向自我的書,從中自然能夠讀出來知識,但恐怕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學,閱讀最大的收穫絕不僅限於此,沒有什麼比了解自己更困難的,也沒有什麼比承認自己的虛弱更讓人難以接受。樸素的文字當中,阿德勒所指點到的境遇、現象和習慣,或許真真實實地就是你自己,抑或是你身邊所關心、所在意的人。

 豆瓣網友「青鳥」 的看法是:

直到今年,細細算來,類似《正面管教》等各類教育書也看了十來本,各種教育孩子的書看了也不算少了,有理論,也有方法論。

但自己心中的很多問題,不僅沒有找到答案,而是越來越迷惑,迷茫,感覺自己像一個旅人,知道自己要旅行,準備好了地圖,行裝,卻不知道要去的目的地在東南西北哪個方向。

教育孩子的路上,始終沒明白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原則和底線在哪裡。

有些問題是,我知道方法,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時,所有的方法成為毫無感情的工具,沒有讓彼此成長。

直到自己硬著頭皮花了整整四個白天的時間,精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才明白了其中「其所以然」的部分。

——END——


還猶豫什麼呢,趕快下單吧,小編把連結都給你找好了。

噹噹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26925.html

京東 https://item.jd.com/11503167.html

(註:本文內容包括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由小編整理成文。)


沐心薦書

薦書|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

薦書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薦書 | 阿爾伯特.埃利斯:《控制焦慮》

薦書 | 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薦書 | 網壇浪子的開掛人生:阿加西自傳

薦書|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

薦書 | 沃爾特·米歇爾:《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

薦書 | 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薦書 |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薦書 | 布魯斯·利普頓:信念的力量

薦書|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薦書|約翰•戈特曼:男人與女人的長期相處之道

薦書|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長按二維碼關注

沐心學坊

你就可以擁有一個讓心靈沐浴陽光的小驛站

別猶豫了,從平淡到幸福,你只差一個關注

投稿/合作 muxinxf@126.com



相關焦點

  • 平安媽領讀阿德勒經典著作《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2020年線上阿德勒心理學微課
    從而了解到正面管教的理論根基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2014年開始閱讀阿德勒經典著作《超越自卑》 《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2015年走進臺灣姚以婷導師的阿德勒心理學初階工作坊。阿德勒心理學的冰山一角,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那時我已經是正面管教講師,我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過學習正面管教的理論根基,能讓我的正面管教家長課更專業,可以給家長提供更多幫助。
  • 阿德勒心理學——《兒童人格形成及培養》
    當我們在看待人格建構的時候,需要留心一點,那就是人格的整體及其特有的形式和目的並非以客觀現實為基礎,而是建立在個體主觀看待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這才是其人格架構的基準。因此,人們對現實的見解及觀點是不能代表事實本身的。
  •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人格教育
    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智能,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重視和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代教育的主題之一。本文從阿德勒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解析阿德勒人格教育內涵與特徵,並對其教育思想在當代運用、培養兒童健全人格進行有益探索,以幫助兒童選擇合理的行為方式,培養兒童的社會興趣,促進兒童的人格健康發展。
  • 阿德勒的人格心理發展觀
    但他對人格心理的看法與弗洛伊德大相逕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離,自己創立了"個人心理學",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認為,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的。人天生自卑,因為其生下來是弱小、無力的,完全依賴成人,由此產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們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
  • 1439《兒童的人格教育》
    內容簡介  · · · · · ·《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
  • 個體心理學:透過《何以為家》看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
    0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很明顯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父母的引導教育不無關係,父母應該如何幫孩子養成獨立、自信、勇敢的人格呢?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給出了答案。《兒童的人格教育》: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決定孩子的未來。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1.早期動力理論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 【人格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心理學學家阿德勒因為自身有殘疾所以特別關注關於人格中自卑的研究。 1.自卑感與追求優越 阿德勒認為人生而有自卑感,每個人都會有。同時也天生有追求卓越的需要,追求卓越是人格的核心和總目標。
  • 華師大教授彭正梅解讀盧梭與阿德勒思想 汲取兒童教育理念
    大洋網訊 隨著時代發展,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教育可謂國之利器,百年大計的重中之重。而其中,兒童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究竟如何給兒童一個寓教於樂的童年生活,成為了當代許多家長的困擾。
  •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兒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之一。阿德勒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 「人格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心理學學家阿德勒因為自身有殘疾所以特別關注關於人格中自卑的研究。1.自卑感與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人生而有自卑感,每個人都會有。同時也天生有追求卓越的需要,追求卓越是人格的核心和總目標。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自信,也都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本書從圍繞兒童的生長發展規律講述了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情緒模式以及行為特徵。阿德勒在書中倡導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在培養兒童健全人格中,阿德勒特別強調了要培養兒童學會與他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要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的自卑情結。你會慶幸,還好早點讀到了這本書。
  • 阿德勒勇氣之書《人,做得到任何事》出版
    推薦語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自卑與超越》姊妹篇,更適合普通人閱讀,更具指導意義。阿德勒勇氣之書,送給焦慮迷茫中對自己仍有期待的你。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症問題》《理解人性》等。譯者簡介吳書榆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經濟學碩士。曾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有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 兒童行為的分析——阿德勒學派觀點
    一、前言阿德勒(A.Adler,1870-1937)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曾是維也納精神分析研究社的重要成員,後因和佛洛伊德在人格的理念上分歧,而離開佛洛伊德團隊另創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
  • 阿德勒:這是孩子的人格統一,不能罰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中,提出了「孩子人格的統一」。人格的統一就是人的行為和思想成長背景一定是統一的,他的行為反映出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我們不能單純的把人類的某一時期的一種行為看成是當下的反應,而是要結合他的成長曆程,他的性格特點去思考。
  • 專家解讀盧梭、阿德勒名著 從中能汲取哪些兒童教育理念?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也相信人的早期經歷,會對後來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盧梭的《愛彌兒》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都是現代教育史上的經典之作。  昨天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彭正梅來到學習讀書會,在哲學層面同現場觀眾分享他對《愛彌兒》和《兒童的人格教育》的理解,一起探討何為童年的發現和煩惱。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我們還將探討目標導向的行為、軟決定論、社會情懷和人格的發展以及對生命周期的影響,以及它如何預示和影響我們的個人創造力和私人邏輯。我們會在強調社會責任和重視鼓勵的民主實踐的背景下進行上述內容的學習和實踐。
  • 「追求完善」的阿德勒
    阿德勒為 Raissa 的美貌與及其理想主義品質吸引。此外,Raissa 的猶太人身份也讓阿德勒倍感安全。Raissa 也很快被這位年輕有為、風度翩翩的醫生所打動。1897 年 12 月 23 日阿德勒和 Raissa 在俄國的斯摩稜斯克結婚。斯摩稜斯克位於莫斯科的西南方,離莫斯科四百公裡。此時的阿德勒 27 歲,而新娘 Raissa 則只有 24 歲。
  • 聰媽摘錄|《阿德勒的治療》:關於對阿德勒「缺乏承認」的探討
    「缺乏承認」的問題阿德勒學派追溯了阿德勒對許多人格和心理治療理論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些理論是繼號稱「三大柱石」,即弗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時代之後發展起來的>阿德勒主張記憶是理解人格的中心,這在所有臨床和實驗界的理論家們中間是獨樹一幟的。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1.早期動力理論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