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啥殺孔融

2020-12-17 騰訊網

三國中被曹操斬的孔融是不是史「孔融讓梨」的孔融。

當然是那個孔融。東漢末年,時局動蕩,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

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

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幹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

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係。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曹操的謀士那麼多為什麼只殺孔融?
    《融三歲,能讓梨》,《三字經》說,孔融是讓梨謙虛的典範。 此前,我一直對孔融十分敬重,因為他敢於對曹操進行言辭上的直諫。讀了《後漢書·孔融傳》,我很奇怪孔融這麼一個謙虛的人在五十六歲的時候為什麼會被曹操殺? 心中突然間產生許多疑問。 在曹操身邊有這麼多的謀士,他沒有殺一個,唯獨殺孔融。 大家都知道,孔融是飽讀詩書,才情橫溢, 為人剛正不阿,為什麼曹操要殺他呢?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小時候我們學習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裡大人給他們幾個小孩子分梨子吃,由於孔融年紀最小就先讓他挑,結果他挑了最小的梨,大人們不解,問他為什麼,孔融答道:我年紀最小了,所以我應該吃最小的梨。就這樣孔融受到了族裡大人們的喜愛,備受吹捧。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之人,家學淵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孫。他本人勤奮好學,素有才名,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阿,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曹操也並非肚量狹窄不能容人,禰衡、張松都曾毫不留情面地罵過曹操,也沒被殺,可是事情到了孔融就不同了,這是為什麼?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子孫,就他的生活環境、秉承的家教而言,這話應該不是他的言論,很可能是反對派捏造的。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幹掉?這3點原因讓曹操不殺他都不行!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那位名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孔融同學自然會被排在第一,因為凡是熟悉孔融的,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了解到了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孔融的心機小孩兒。不過除了他曾經讓過梨子之外,孔融此後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
  • 曹操殺孔融全家前,九歲兒子首創了成語至今在用
    孔融的這兩個孩子,年齡雖小,卻深明事理,知道自己也將與父親一樣死於非命,故此非常從容。可以想像,如果這兩個孩子能夠長大成人,也必將成為一代名士。孔融,是孔子的後裔。四歲的時候便有「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孔融也是漢末時期著名的士人領袖,學問淵博、為人正直而流傳後世。
  • 都說孔融是神童,其實他女兒更厲害,一句話嚇得曹操趕緊把她殺了
    孔融,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繼承了先人的智慧,從小就被人稱為神童,尤其是小小年紀就因為讓梨一事而家喻戶曉。不過這樣的一個才子,卻也逃脫不了被曹操誅殺的命運。據史料記載,曹操在誅殺孔融的時候,竟然連他的兒子和女兒也一起殺了。
  • 三國時曹操為何愛才卻又常殺才?他為何一定要處死孔融?
    第二件是在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文章中不僅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個遍!但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卻十分愛憐陳琳的才情,重用於他,甚至還常常與陳琳討論文學。而曹操殺才的事例中最出名的主要有思件。第一件是殺孔融,孔融由於到處與曹操作對,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原標題: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後漢書•孔融傳》裡記載了不少孔融的事跡,在這裡選幾件可圈可點的,給大家分享:東漢末年「黨錮之禍」中,忠臣張儉受到奸黨的迫害,逃亡到了孔融家中,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孔融便做一回主,收留了張儉。後來,張儉藏匿於孔融家的事情洩露,張儉逃走,奸黨搜捕到孔融家,將孔融一家抓了起來。奸黨不知究竟是誰做主收留張儉,結果兄弟二人爭著承擔罪責,孔融說「是我做的主,要殺就殺我!」
  • 孔融四歲讓梨,最後被曹操所殺,全是因為這些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家學淵源,自己也是建安七子之一,非常有才華。同時孔融恃才傲物,經常吐槽當時的權勢人物,特別是曹操,孔融逮住機會就損幾句。曹操本身就是個性格多疑的人,愛才又妒才,常常被孔融搞得很難看。最開始還睜隻眼閉隻眼,提拔孔融當了主管工程建設的大臣。
  • 孔融全家被曹操問斬,7歲女兒臨死前一句話,感動了無數人
    我們在小學課本中曾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於是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停留在了彬彬有禮的「讓梨娃」上,其實孔融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出身名門,是孔子的十九世孫,按理來說,這樣的身世放在古代是沒有哪個皇帝敢殺的,否則天下讀書人都饒不過他,可人家曹操就是牛,不僅殺了孔融,連他的一家人全被株連了,這到底是為啥呢?其實孔融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因此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
  • 不要怪曹操殺了四歲就讓梨的道德楷模孔融,實在是這貨實力作死
    孔融還是想做官的,幾經輾轉,最後還是來到了曹操的帳下,曹操當時需要孔融的名士名氣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對孔融多加忍耐。可是孔融卻經常不給曹操面子。曹操進攻鄴城的時候,曹操的兒子曹丕擄掠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娶回家做小老婆。孔融知道這事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齣於何經何典。
  • 儒以文亂法,這才是曹操對孔融的欲加之罪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因在漢末與曹操不對付,被以大逆不道等罪名殺死並滅家,歷來爭議紛繁。除了官方欲加之罪的理由,曹操殺孔融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是孔融是天下文士代表,政見不同,與曹操屢起衝突;二是孔融嘴不積德,行為有瑕疵,屢次得罪曹操及同僚。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不孝被曹操殺死?孔融:我只是騷操作過多
    孔融,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個大家族,在當時的聲望很高,但還是被曹操給殺死了,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呢?不可是因為不孝,畢竟當時曹操是最大的造反頭子,再加上孔融也是有才的,而曹操求才若渴不可能因為不孝就殺了孔融。那麼孔融為什麼會被殺呢?經過研究考據發現,無非這幾種原因。
  • 孔融發明了一四字成語,卻因此招致曹操記恨被殺,此成語至今在用
    大家小時候都都語文書上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知道孔融乃是孔子的直系後代,所以孔融自幼尊習儒家禮儀,待人接物溫雅有禮。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成年的孔融卻是不夠圓滑、喜歡直言傷人。這也給他招來了很多麻煩,最後他還因為口無遮攔而送了命。
  • 孔融為什麼殺自己的母親?當問題提出時,就為曹操找了殺人的藉口
    孔融為什麼殺自己的母親?當問題提出時,就為曹操找了殺人的藉口不知從何時開始,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孔融,不但有「孔融讓梨」的文化範本,也有「孔融殺掉自己的母親」這樣的驚人異說。當然,歷史上的孔融當然沒有殺掉自己的母親,但其「殺母」的訛傳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政治上、文化上乃至學術上的投射。
  • 曹操為什麼處死孔融?真相讓人吃驚!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19世孫,漢獻帝繼位後任北軍中厚、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當做楷模的人物,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劣行」,建安元年,袁紹之子派兵把孔融圍困在青州,在這危在旦夕之際,孔融怕損自身名士的形象,仍飲酒作樂不督戰,直到城破時才倉皇出逃,致使孩子和妻子因此蒙難。
  • 孔融一代名流,官渡之戰後,他到底做了什麼,曹操非殺他不可
    多疑的曹操怎麼會不忌諱,雖然並未作出什麼出格的事情,然而孔融和漢獻帝親密,成為曹操心中的一塊病,如鯁在喉,自然會將孔融化為異己。第三,孔融狂妄的態度孔融是名流的代表,經常憑藉身份,和曹操對著幹。戰爭時期,由於糧食短缺,曹操直接下了禁酒令。可是酒這個東西,是社會名流交往的必需品。孔融對於此事,極力的反對,甚至上書和曹操據理力爭。朝廷為了諂媚曹操,認為他的功績,完全可以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