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因在漢末與曹操不對付,被以大逆不道等罪名殺死並滅家,歷來爭議紛繁。除了官方欲加之罪的理由,曹操殺孔融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是孔融是天下文士代表,政見不同,與曹操屢起衝突;二是孔融嘴不積德,行為有瑕疵,屢次得罪曹操及同僚。具體分析如下:
一、曹操殺孔融的官方理由都是欲加之罪
曹操見孔融一再挑戰個人底線,於是對他十分不滿,跟孔融不對付的郗慮便讓路粹上奏誣告孔融,曹操順坡下驢,立刻同意處死,並誅殺他老婆、孩子。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從這封奏摺裡,我們不論真假的話,可以解析出幾條大的理由:
一是不忠漢室,欲行不軌。說孔融在北海招致民眾,說「我孔融本是孔聖人的後裔,但在宋國時被迫出逃魯國,可見能擁有天下的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即「劉」,劉的繁體。
二是謗訕朝廷,妄議朝政。說孔融不遵守朝廷禮儀,不帶頭巾,私自出行,在皇宮裡亂逛。
三是結黨狂徒,無視禮法。禰衡本來是個狂士,四處放言,結果被曹操用借刀殺人之計除去。孔融與他互相吹噓,一個如沒死的孔子,一個如復活的顏回,妄議儒家講究的父子、母子倫理。
這三條都是拿不到實際證據的話語、行為,要說有也不是空穴來風,要說沒有也是有誇大成分,罪不至死。而曹操最終以酷刑處死孔融全家,很明顯是有其他原因。
二、孔融是當時名士領軍人物,與曹操不相為謀
1、曹操重用寒族,以士族為主的名士衝突
曹操雖然出身不低,但在長期的徵戰過程中,改變了漢末一味重用門閥的做法,主張任人唯才,而不限出身乃至品德,選用了大批寒族出身的有才之士,如郭嘉等。這批人進入官場上層後,與原先一家獨大的士族互相爭權,士族自然不甘心。那些作為士族喉舌的名士,隨意議論曹操的用人制度,深居高位的出手阻撓,更有部分人拒絕徵召出仕,採取不合作的迴避態度,使曹操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用於內部勢力平衡。
孔融本人喜歡結交有學問的士人,追隨他的擁躉遍布海內,即使從將作大匠等實權轉為太中大夫等虛職時,仍然沒有一點改變,曾說「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形成了影響不小的勢力集團,「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性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
清議之士最大的特點是嘴上厲害,文章很好,但是實務不通。比如孔融被派到北海擔任國相後,文化教育事業搞得風生水起,但在軍事、內政等角度差得很多。當黃巾賊攻打北海時,孔融屢次被擊敗,最後靠平原相劉備出手後才獲救;六年後袁譚攻打孔融,孔融兵力只有幾百,仍然「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陷後留下老婆孩子獨身逃走。
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2、孔融肆意點評朝政,影響曹操執政
漢末朝政寬鬆,曹操則以法治理,重申很多法規條文,執行十分嚴格,但受到很多非議。而漢末又有清議傳統,即民間對朝廷用人、用事評論或建議,但後期越來越走形,更加隨意、沒有實用價值。孔融作為其中佼佼者,更是常常發出驚人之語,雖然有時是好意,但在曹操眼裡便是有心與自己作對。
比如當時法律嚴酷,殺人的罪刑很多,於是便有人提議恢復肉刑,替換部分死刑,救活更多人口,而孔融提議後,朝廷認為他說得很對,最終沒有改變。
比如,曹操提議實行酒禁,減少糧食消耗,從而救助百姓、充軍打仗,但孔融多次寫信與曹操爭論,阻撓政策執行,最終也得以遂願。
又如,曹操基本平定袁氏集團後,準備徵討屢次南下襲擾邊境的烏桓,孔融又譏諷說:「大將軍出兵遠徵,讓境外都蕭條不堪,沒什麼藉口,想必當年肅慎人不上貢楛木箭矢,丁零人偷盜蘇武的牛羊,都可以一起算帳了。」
(融)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
實際不止這些例子,這些都是孔融牢騷話,有的是為了噁心曹操,有的是為了私心,有的純粹是為了發洩,但作為知名的公眾人物,造成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
3、孔融堅持扶漢立場,成為曹操專政絆腳石
漢末天下大變,袁紹和曹操成為北方兩雄,但孔融知道他倆都圖謀漢室,都不去依附,當左丞勸說孔融去接納時,孔融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再王后,孔融被漢獻帝徵召到朝廷任職,知道曹操有不軌圖謀,於是奏請實施古制,王畿千裡之內不封諸侯,如果真的實施,曹操的封地也會距離許都很遠,避免幹涉朝政。
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
曹操對孔融很是忌憚,但因為他名重天下,就表面上容忍,私底下忌諱孔融的建議,擔心會阻擋自己的大業。這種情況在曹操擔任丞相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激烈,有人勸他稍稍調整,孔融始終沒有改變,這讓人更加佩服他的節操,也讓曹操更加猜忌他。
曹操為司空,威德日盛,融故以舊意書疏倨傲,習常責融令改節,融不從之。
《後漢書》中認為,正是因為孔融這樣耿介之士的存在,曹操在位期間才沒辦法篡漢,只能讓曹丕來繼承。「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
三、孔融不謹言慎行,得罪同僚及曹操
1、譏笑曹家私事,激怒曹操
孔融除了評論朝廷公事,對曹操家族的私事也不放過,觸犯了談論的底線,「成功」激怒曹操。曹操攻下鄴城後,聽說袁熙的老婆甄氏很漂亮,準備過去看一看,結果知道兒子曹丕捷足先登,便說「這麼漂亮,真是我的兒媳啊。」
孔融聽說後,專門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姬旦」。歷史記錄是周武王把妲己殺了,曹操不明白什麼意思,以為自己記錯了,回頭問孔融出自什麼書籍,孔融回答說:「憑藉今天的事情估計的,想當然而已。」
這種事情既是私事,又是醜事,孔融大肆諷刺曹操,曹操對他肯定是不會有好感。
2、恃才傲物,同僚不合
孔融家學淵源,學問深厚,引經據典的功夫無人能比,因此常常做出越俎代庖、搶人風頭的事情,遭到同僚的嫉恨,最後在曹操不滿態度的暗示下,向朝廷說孔融的讒言,而孔融自然不服,更加變本加厲,最終導致禍患。
漢獻帝剛遷到許都後,徵召孔融擔任將作大匠,不久又升遷他作少府,這本來是管理皇室財政的活。而孔融脫離本職,在廷議時往往評論其他話題,結果比那些官員說得都精彩,最終結果是他們往往署名而已。長此以往,大家自然不會對孔融有太高的滿意度,一旦出事情,肯定不會為他仗義執言。
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皆隸名而已。
群臣如果只是不與他相善還好,若有心構陷他就麻煩了。曾經與孔融有政見偏差的御史大夫郗慮揣度曹操的心意,用小法條奏請免除孔融官職,因為個人仇怨意味太明顯,曹操不好拉偏架,只是給孔融回了一封信,結果孔融知道郗慮的用意,又給頂了回來。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曹操於是讓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編了一封奏狀,內容正是篇首第一部分,收到奏狀後,曹操二話不說立刻將孔融下獄,隨後將他和家人全部殺死。
【結語】孔融雖然被殺,但他仍然擁有很高的歷史地位,文學作品更是得到魏文帝曹丕的認可,可謂是雖死猶生,而且在《後漢書》中被大書特書,成為漢末少數忠心向漢的名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