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亂法,這才是曹操對孔融的欲加之罪

2020-12-20 文殳子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因在漢末與曹操不對付,被以大逆不道等罪名殺死並滅家,歷來爭議紛繁。除了官方欲加之罪的理由,曹操殺孔融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是孔融是天下文士代表,政見不同,與曹操屢起衝突;二是孔融嘴不積德,行為有瑕疵,屢次得罪曹操及同僚。具體分析如下:

一、曹操殺孔融的官方理由都是欲加之罪

曹操見孔融一再挑戰個人底線,於是對他十分不滿,跟孔融不對付的郗慮便讓路粹上奏誣告孔融,曹操順坡下驢,立刻同意處死,並誅殺他老婆、孩子。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從這封奏摺裡,我們不論真假的話,可以解析出幾條大的理由:

一是不忠漢室,欲行不軌。說孔融在北海招致民眾,說「我孔融本是孔聖人的後裔,但在宋國時被迫出逃魯國,可見能擁有天下的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即「劉」,劉的繁體。

二是謗訕朝廷,妄議朝政。說孔融不遵守朝廷禮儀,不帶頭巾,私自出行,在皇宮裡亂逛。

三是結黨狂徒,無視禮法。禰衡本來是個狂士,四處放言,結果被曹操用借刀殺人之計除去。孔融與他互相吹噓,一個如沒死的孔子,一個如復活的顏回,妄議儒家講究的父子、母子倫理。

曹操

這三條都是拿不到實際證據的話語、行為,要說有也不是空穴來風,要說沒有也是有誇大成分,罪不至死。而曹操最終以酷刑處死孔融全家,很明顯是有其他原因。

二、孔融是當時名士領軍人物,與曹操不相為謀

1、曹操重用寒族,以士族為主的名士衝突

曹操雖然出身不低,但在長期的徵戰過程中,改變了漢末一味重用門閥的做法,主張任人唯才,而不限出身乃至品德,選用了大批寒族出身的有才之士,如郭嘉等。這批人進入官場上層後,與原先一家獨大的士族互相爭權,士族自然不甘心。那些作為士族喉舌的名士,隨意議論曹操的用人制度,深居高位的出手阻撓,更有部分人拒絕徵召出仕,採取不合作的迴避態度,使曹操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用於內部勢力平衡。

曹操

孔融本人喜歡結交有學問的士人,追隨他的擁躉遍布海內,即使從將作大匠等實權轉為太中大夫等虛職時,仍然沒有一點改變,曾說「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形成了影響不小的勢力集團,「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性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

清議之士最大的特點是嘴上厲害,文章很好,但是實務不通。比如孔融被派到北海擔任國相後,文化教育事業搞得風生水起,但在軍事、內政等角度差得很多。當黃巾賊攻打北海時,孔融屢次被擊敗,最後靠平原相劉備出手後才獲救;六年後袁譚攻打孔融,孔融兵力只有幾百,仍然「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陷後留下老婆孩子獨身逃走。

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2、孔融肆意點評朝政,影響曹操執政

漢末朝政寬鬆,曹操則以法治理,重申很多法規條文,執行十分嚴格,但受到很多非議。而漢末又有清議傳統,即民間對朝廷用人、用事評論或建議,但後期越來越走形,更加隨意、沒有實用價值。孔融作為其中佼佼者,更是常常發出驚人之語,雖然有時是好意,但在曹操眼裡便是有心與自己作對。

孔融

比如當時法律嚴酷,殺人的罪刑很多,於是便有人提議恢復肉刑,替換部分死刑,救活更多人口,而孔融提議後,朝廷認為他說得很對,最終沒有改變。

比如,曹操提議實行酒禁,減少糧食消耗,從而救助百姓、充軍打仗,但孔融多次寫信與曹操爭論,阻撓政策執行,最終也得以遂願。

又如,曹操基本平定袁氏集團後,準備徵討屢次南下襲擾邊境的烏桓,孔融又譏諷說:「大將軍出兵遠徵,讓境外都蕭條不堪,沒什麼藉口,想必當年肅慎人不上貢楛木箭矢,丁零人偷盜蘇武的牛羊,都可以一起算帳了。」

(融)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

實際不止這些例子,這些都是孔融牢騷話,有的是為了噁心曹操,有的是為了私心,有的純粹是為了發洩,但作為知名的公眾人物,造成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

3、孔融堅持扶漢立場,成為曹操專政絆腳石

漢末天下大變,袁紹和曹操成為北方兩雄,但孔融知道他倆都圖謀漢室,都不去依附,當左丞勸說孔融去接納時,孔融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再王后,孔融被漢獻帝徵召到朝廷任職,知道曹操有不軌圖謀,於是奏請實施古制,王畿千裡之內不封諸侯,如果真的實施,曹操的封地也會距離許都很遠,避免幹涉朝政。

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

曹操對孔融很是忌憚,但因為他名重天下,就表面上容忍,私底下忌諱孔融的建議,擔心會阻擋自己的大業。這種情況在曹操擔任丞相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激烈,有人勸他稍稍調整,孔融始終沒有改變,這讓人更加佩服他的節操,也讓曹操更加猜忌他。

曹操為司空,威德日盛,融故以舊意書疏倨傲,習常責融令改節,融不從之。

《後漢書》中認為,正是因為孔融這樣耿介之士的存在,曹操在位期間才沒辦法篡漢,只能讓曹丕來繼承。「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

三、孔融不謹言慎行,得罪同僚及曹操

1、譏笑曹家私事,激怒曹操

孔融除了評論朝廷公事,對曹操家族的私事也不放過,觸犯了談論的底線,「成功」激怒曹操。曹操攻下鄴城後,聽說袁熙的老婆甄氏很漂亮,準備過去看一看,結果知道兒子曹丕捷足先登,便說「這麼漂亮,真是我的兒媳啊。」

孔融聽說後,專門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姬旦」。歷史記錄是周武王把妲己殺了,曹操不明白什麼意思,以為自己記錯了,回頭問孔融出自什麼書籍,孔融回答說:「憑藉今天的事情估計的,想當然而已。」

這種事情既是私事,又是醜事,孔融大肆諷刺曹操,曹操對他肯定是不會有好感。

2、恃才傲物,同僚不合

孔融家學淵源,學問深厚,引經據典的功夫無人能比,因此常常做出越俎代庖、搶人風頭的事情,遭到同僚的嫉恨,最後在曹操不滿態度的暗示下,向朝廷說孔融的讒言,而孔融自然不服,更加變本加厲,最終導致禍患。

孔融

漢獻帝剛遷到許都後,徵召孔融擔任將作大匠,不久又升遷他作少府,這本來是管理皇室財政的活。而孔融脫離本職,在廷議時往往評論其他話題,結果比那些官員說得都精彩,最終結果是他們往往署名而已。長此以往,大家自然不會對孔融有太高的滿意度,一旦出事情,肯定不會為他仗義執言。

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皆隸名而已。

群臣如果只是不與他相善還好,若有心構陷他就麻煩了。曾經與孔融有政見偏差的御史大夫郗慮揣度曹操的心意,用小法條奏請免除孔融官職,因為個人仇怨意味太明顯,曹操不好拉偏架,只是給孔融回了一封信,結果孔融知道郗慮的用意,又給頂了回來。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曹操於是讓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編了一封奏狀,內容正是篇首第一部分,收到奏狀後,曹操二話不說立刻將孔融下獄,隨後將他和家人全部殺死。

【結語】孔融雖然被殺,但他仍然擁有很高的歷史地位,文學作品更是得到魏文帝曹丕的認可,可謂是雖死猶生,而且在《後漢書》中被大書特書,成為漢末少數忠心向漢的名士之一。

相關焦點

  • 曹操為啥殺孔融
    三國中被曹操斬的孔融是不是史「孔融讓梨」的孔融。 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 孔融:讓梨算什麼,懟曹操才是我的專長……
    這句看似石破天驚的話被後來人議論了幾十年。其實這話實在沒有討論的必要,看看那些寫進歷史的人就知道了:司馬光砸缸,7歲;曹衝稱象,6歲;最牛的當屬孔融,他讓梨時,只有4歲。這些人後來怎麼樣,很少人知道,但是他們小時候刷的人品卻能讓一千多年後小學生都知道——這足以印證張大才女的睿智。
  • 三國時曹操為何愛才卻又常殺才?他為何一定要處死孔融?
    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為什麼文人這麼容易觸怒曹操?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些他的愛才與殺才的事例。(如果讀者你對曹操很了解,也希望大家在略微溫習一下他的故事!)曹操愛才的事例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兩件。第一件就是官渡之戰時,許攸夜晚背叛袁紹來投靠曹操,曹操聽到朋友來了,高興地光著腳就跑出帳去迎接許攸。
  • 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幹掉?這3點原因讓曹操不殺他都不行!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那位名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孔融同學自然會被排在第一,因為凡是熟悉孔融的,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了解到了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孔融的心機小孩兒。不過除了他曾經讓過梨子之外,孔融此後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不孝被曹操殺死?孔融:我只是騷操作過多
    孔融,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個大家族,在當時的聲望很高,但還是被曹操給殺死了,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呢?不可是因為不孝,畢竟當時曹操是最大的造反頭子,再加上孔融也是有才的,而曹操求才若渴不可能因為不孝就殺了孔融。那麼孔融為什麼會被殺呢?經過研究考據發現,無非這幾種原因。
  • 曹操為什麼處死孔融?真相讓人吃驚!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19世孫,漢獻帝繼位後任北軍中厚、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當做楷模的人物,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劣行」,建安元年,袁紹之子派兵把孔融圍困在青州,在這危在旦夕之際,孔融怕損自身名士的形象,仍飲酒作樂不督戰,直到城破時才倉皇出逃,致使孩子和妻子因此蒙難。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可誰知孔融是以不孝之名被斬!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朝末年超級牛的人物。當他4歲時,他知道懂得讓梨給哥哥,這讓他出名。他的故事也傳遍全國,成為教育孩子孝順的好榜樣。
  • 孔融:周公平商紂王之後,把妲己收歸己有?曹操:這是什麼典故?
    但在今天很多人看來,曹操殺孔融和楊修,似乎是因為他們太過於聰明了,而且喜歡鬥抖機靈,耍小聰明,實在把曹操搞得心煩了,忍無可忍,才把他們殺掉的。這種解釋看起來似乎有道理,因為孔融和楊修在當時確實非常聰明,才學出眾,又都喜歡揭穿曹操,讓他當眾出醜。所以曹操才會殺掉他們。其實這個解釋是不能成立的。
  • 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一家?
    孔融的結局是非常不好的。曹操一生都在徵戰,直到去世前也是如此,可是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三國統一。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經過戰場的洗禮,曹操成為了一個鐵血軍人,這時候的曹操久經沙場,無論是什麼情況,都是經歷過的。孔融只是一個讀書人,絕對不可能與曹操這樣的人走到一起。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於是張儉便去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他是來求我的,這不是我弟弟的錯。」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影視作品中的孔融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孔融其人雖然才氣逼人,但是政治上的作為其實並不算太高,身為北海太守,最後被袁譚擊敗,丟失領土,只好投奔曹操
  • 曹操的謀士那麼多為什麼只殺孔融?
    讀了《後漢書·孔融傳》,我很奇怪孔融這麼一個謙虛的人在五十六歲的時候為什麼會被曹操殺? 心中突然間產生許多疑問。 在曹操身邊有這麼多的謀士,他沒有殺一個,唯獨殺孔融。 大家都知道,孔融是飽讀詩書,才情橫溢, 為人剛正不阿,為什麼曹操要殺他呢?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要知道,曹操的惜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孔融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使得曹操痛下殺手呢? 孔融孝順之名開始遠揚 孔融在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親眼看見父親逝世的孔融悲傷得不能自已,連站都站不穩,還要別人扶著他。就這麼一件事情,就使得孔融的孝順之名傳遍了州裡。
  • 不要怪曹操殺了四歲就讓梨的道德楷模孔融,實在是這貨實力作死
    孔融讓梨這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吧,家裡有兄弟姐妹的同學,都有誰小時候被老師和父母拿這件事教育過?人家才四歲,就知道謙讓,你都多大了?還跟弟弟(妹妹)搶東西?小時候聽到過這句話的同學多不多?是不是每次聽到長輩這麼說,心裡都痛得想要找到孔融打他一頓?無奈,人家是千年的道德楷模。
  • 孔融4歲讓梨,才智聞名天下,卻有一壞毛病,曹操:殺了吧
    小時候家中長輩教育孩子懂得謙讓經常用的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就是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家裡來了很多的香梨,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小孩子都會拿大的吃,但是孔融卻獨獨拿小的吃,美名其曰:我自己小就應該吃小的,正是因為這件事,他的家人認為他是一位有高道德修養的人,未來肯定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在孔融十三歲的時候,他兄長的一個朋友名士張儉遭到追鋪,投奔孔融兄長,不巧的是其兄長當時不在家,張儉就不好意思起來了,孔融就自作主張收留了張儉,後來事發,要治孔融的罪,其兄長說「這是我的朋友,是來投靠我的,應該治我的罪。」,但是孔融的母親卻說道「這兩個都是我的孩子,孩子犯了錯誤是我當母親的沒有教育好,應該治我的罪。」
  • 孔融讓梨,但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他到底哪裡不孝了?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整個曲阜,被寫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可以說是童星了,這一生不斷的遇到貴人,靠著聰明機智,一路順遂,步步高升,漢獻帝讓他單人了少府一職。本來孔融應該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但是卻被曹操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老曹要給兒子娶甄宓作媳婦,孔融杜撰了一個「武王伐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的故事來諷刺。不懂就問的曹操還真以為有這齣,問出處。孔融說:「這不就是您當下這情況嘛!」曹操這才反應過來,人家是在拐著彎兒地罵曹家父子。 孔融從小就富有機變,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來。他十歲時去拜訪當時名士李膺。
  • 孔融四歲讓梨,最後被曹操所殺,全是因為這些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家學淵源,自己也是建安七子之一,非常有才華。同時孔融恃才傲物,經常吐槽當時的權勢人物,特別是曹操,孔融逮住機會就損幾句。曹操本身就是個性格多疑的人,愛才又妒才,常常被孔融搞得很難看。最開始還睜隻眼閉隻眼,提拔孔融當了主管工程建設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