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人造子宮或降低極早早產兒死亡率 減少後遺症

2020-12-1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4月27日報導 法媒:4月25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利用羔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根據該報告,一個重現子宮環境的儀器或有可能改善極早早產兒的倖存條件並減少後遺症。

據法新社4月25日報導稱,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由一個充滿液體的塑料囊構成的儀器,且帶有與臍帶相連的供氧系統,進而重建出胎兒出生前發育的環境。

已經被刊登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這一研究報告表示,多虧了這一裝置,他們成功地讓一羊胎兒發育了4周,而羊胎兒在人造子宮內的肺部發育與人的發育「非常接近」。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艾倫·弗萊克在一個電話會議上解釋說,羊胎兒在孕育了15周至16周後被送入儀器裡,它們在這一階段的肺部發育相當於人類23周至24周「極早早產」胎兒的肺部發育。

報告強調指出,其中有7個羊胎兒得以在儀器中存活了長達25天之久。一個外部系統成功地將一個動物胎兒的重要機能維持如此長時間且確保其發育,這還是第一次。

艾倫·弗萊克強調說,將這一裝置送給那些極早早產兒寶寶,讓他們在裡面住到「妊娠期」的28周,有可能讓他們的死亡率從90%降至不到10%,並且將後遺症風險從90%降至30%。

人類寶寶如果在妊娠期37周之前出生就被視為早產兒,如果在26周之前出生則屬於「危險」早產兒。

胎兒成活力的極限被認為在妊娠22周至23周。然而,儘管新生兒護理取得了進步,但嬰兒在這個階段體重不足600克,其死亡率依然很高(50%至70%)。

與研究報告相關的新聞公報還補充說,一旦孩子得以倖存下來,還要「習慣生活質量方面的高費用,因為極早早產兒存在90%的後遺症風險,如慢性肺病或與器官未成熟有關的併發症」,可表現為「終生缺陷」。

艾倫·弗萊克解釋說,目前,無法自主呼吸的極早早產兒都被在氣管中插管,藉助人工呼吸機,這阻礙了他們的肺部發育並讓他們面臨感染。

他辯護說,「這些孩子迫切需要一個介於他們母親子宮和外界之間的中間環節」。

儘管如此,他還是表示,從現在起「3至5年」,研究人員應進一步在動物身上試驗,然後考慮進行人體測試。

相關焦點

  • 人造子宮+人造卵巢,不是不可能!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  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治療不孕症,拯救早產兒 | 「人造子宮」研發初獲成功
    治療不孕症,拯救早產兒 | 「人造子宮」研發初獲成功 2020-07-24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塑料子宮」延續早產兒生命
    未來,這個「人造子宮」將用來庇護那些過早來到世間的新生命。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出生時間小於28周的新生兒被稱為「極端早產兒」。  在美國,極端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每3個早早辭世的新生兒裡,就有1個是極端早產兒。這些著急的小生命,還沒在媽媽的子宮裡待滿26周,就匆匆降生,然後匆匆告別。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人造子宮的未來取決於生物工程和材料學的進步,如何更好的模擬孕期女性子宮的環境是發展的方向,目前需要的有如下幾個組件: 1. 人造胎盤:人造胎盤是一種更適用於新生兒或早產兒的體外膜肺氧合系統,是搶救垂危胎兒生命的新技術,讓他們好像依然待在子宮中。
  • 科學家研發出人造子宮 可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
    (原標題:科學家研發出人造子宮 可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更好地存活)  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人造子宮,可以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目前,這種「生物袋」系統已經成功運用在小羊羔身上,並將在5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 科學現場:「塑料子宮」延續早產兒生命
    未來,這個「人造子宮」將用來庇護那些過早來到世間的新生命。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出生時間小於28周的新生兒被稱為「極端早產兒」。  在美國,極端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每3個早早辭世的新生兒裡,就有1個是極端早產兒。這些著急的小生命,還沒在媽媽的子宮裡待滿26周,就匆匆降生,然後匆匆告別。
  • 科學家研發出人造子宮 可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更好地存活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人造子宮,可以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目前,這種人造子宮已成功讓早產羔羊得以在其中存活並持續發育。 據新華社4月27日報導,如果進展順利,這一發明或有望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用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 有了人造子宮,男人真的能生孩子嗎?
    早產早產主要是指胎兒早於37周之前被分娩出母體。在目前的醫療科技的支持下,發育少於22周的早產兒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發育到22周的早產兒只有10%的存活概率,但只要ta們發育到24周,這個概率將被提升到60%。
  • 科學家研發出人造子宮可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更好地存活
    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人造子宮,可以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目前,這種「生物袋」系統已經成功運用在小羊羔身上,並將在5年內進行人體試驗。在這種裝置裡,嬰兒被一種類似於羊水的液體包圍,並且可以像在母親肚子裡一樣通過臍帶呼吸。在傳統的恆溫箱中,嬰兒要靠自己尚未發育完全的肺進行呼吸。
  • 「人造子宮」要來了?到底是來造福人類,還是來毀滅世界?
    近日,一則消息引起了小編的注意: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一筆巨款,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供科學家研發人造子宮。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關於「人造子宮」的新聞了,早在1969年,法國科學家率先嘗試,將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活了兩天。
  • 有了人造子宮之後,女人就沒用了?
    2這個實驗僅僅針對早產兒,而不是從受精卵到嬰兒幼體的過程。這麼說吧,把6個月以上早產兒培育成健康的嬰兒的難度相對於把受精卵培育成嬰兒幼體的難度,就好像是「一百以內加減法」對於「相對論」。該團隊也很務實,稱無意取代人體子宮或挑戰胚胎生存極限,只希望探索更好方法照顧過早出生的胎兒。
  • 人造子宮孕育八隻羔羊
    根據他們的報告,這種體外子宮環境模擬技術有望在三年之內實現在人類早產兒治療方面的應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除了堅硬的溫箱之外,全球千萬提前來到世界的寶寶們可以獲得像是在媽媽子宮內一樣的呵護。生活在人造子宮中的羊羔能夠像正常生活在子宮中的羊羔一樣睜開眼睛與正常吞咽。當研究人員將其從人造子宮中取出時,他們會發生與正常狀況下別無差異的出生反應。研究人的負責人之一,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員Emily Partridge表示,出生後的各項測試表明這些羊羔在人造子宮中發育正常,其肺功能基本上與成熟嬰兒相似。
  • 「人造子宮」真的來了!
    人造子宮的創想,最早出現於1924年,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J.B.S. Haldane提出。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如今,已有一些孵化器在發揮子宮的功能,為早產胎兒提供進一步發育的生長環境。如,早產兒可以在育嬰保溫箱內,實現肺部繼續發育。「但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是個塑膠袋或塑料盒。
  • 澳科學家成功利用人造子宮培育早產羊羔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8日報導,研究人員已成功利用人造子宮來培育羊羔幼體。早在今年4月份,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就使用了類似的方法培育羊羔幼體,此次實驗是基於對之前的裝置複製進行的。
  • 人造子宮來了,真的可以讓男人生孩子?
    而最近報導的這個人造子宮就有點這個培育箱的味道。 這些年,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的研究人造子宮,而最有開創性意義的事件發生在2017年。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關於人造子宮首次通過了動物試驗的文章。
  •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取得成功。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了這一消息。 兩周前,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主任趙高峰,產科副主任醫師楊蕾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
  • 人造子宮讓女人多餘嗎?
    但是,目前這種人造子宮還只用於動物,確切地說,是用於早產的小羊,以保護小羊過度弱小的肺部和心臟,結果令人鼓舞。對8隻小羊胎的試驗表明,讓它們先在母羊的子宮中長到105~120天大(相當於人類早產兒)的時候,再將它們放入人造子宮中養育4周左右,4周後,除了一些小羊出現輕微的肺部炎症外,剩下的小羊都非常健康。
  • 美國發明「人造子宮」,早產羔羊培育成功,女性再也不用生娃啦!
    在自然界中最神奇莫過於繁殖後代啦,但是往往會出現一些早產兒的現象,這些早產兒容易患各種疾病,甚至會夭折,並且越早出生的胎兒風險越大,如果嬰兒是25周出生還有80%的存活率,要是23-24周的嬰兒,存活率就只有50% 即使幸運存活下來,他們的得病率也是非常的高對此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並用動物胚胎通過了實驗
  • 人造子宮取得重大突破:「塑膠袋」裡培育出8隻羊羔
    而這次的「人造子宮」可能與大家想像中的育嬰設備不太相同,它極具顛覆性,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充滿液體、無菌且溫度適宜的「塑膠袋」,很像是傳統育嬰室或孵化器的一個升級改良版本。自然而然的,在這一飛躍性的技術被曝光之後,大眾所能聯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還是:「人造子宮」到底能不能被應用在人類身上,特別是對於那些尚沒有發育完全的早產兒。而緊接著,一連串涉及道德和倫理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