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7日報導 法媒:4月25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利用羔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根據該報告,一個重現子宮環境的儀器或有可能改善極早早產兒的倖存條件並減少後遺症。
據法新社4月25日報導稱,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由一個充滿液體的塑料囊構成的儀器,且帶有與臍帶相連的供氧系統,進而重建出胎兒出生前發育的環境。
已經被刊登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這一研究報告表示,多虧了這一裝置,他們成功地讓一羊胎兒發育了4周,而羊胎兒在人造子宮內的肺部發育與人的發育「非常接近」。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艾倫·弗萊克在一個電話會議上解釋說,羊胎兒在孕育了15周至16周後被送入儀器裡,它們在這一階段的肺部發育相當於人類23周至24周「極早早產」胎兒的肺部發育。
報告強調指出,其中有7個羊胎兒得以在儀器中存活了長達25天之久。一個外部系統成功地將一個動物胎兒的重要機能維持如此長時間且確保其發育,這還是第一次。
艾倫·弗萊克強調說,將這一裝置送給那些極早早產兒寶寶,讓他們在裡面住到「妊娠期」的28周,有可能讓他們的死亡率從90%降至不到10%,並且將後遺症風險從90%降至30%。
人類寶寶如果在妊娠期37周之前出生就被視為早產兒,如果在26周之前出生則屬於「危險」早產兒。
胎兒成活力的極限被認為在妊娠22周至23周。然而,儘管新生兒護理取得了進步,但嬰兒在這個階段體重不足600克,其死亡率依然很高(50%至70%)。
與研究報告相關的新聞公報還補充說,一旦孩子得以倖存下來,還要「習慣生活質量方面的高費用,因為極早早產兒存在90%的後遺症風險,如慢性肺病或與器官未成熟有關的併發症」,可表現為「終生缺陷」。
艾倫·弗萊克解釋說,目前,無法自主呼吸的極早早產兒都被在氣管中插管,藉助人工呼吸機,這阻礙了他們的肺部發育並讓他們面臨感染。
他辯護說,「這些孩子迫切需要一個介於他們母親子宮和外界之間的中間環節」。
儘管如此,他還是表示,從現在起「3至5年」,研究人員應進一步在動物身上試驗,然後考慮進行人體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