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2020-12-12 河南頻道

春節前夕,疫情暴發,不僅嚴重威脅著公眾的身體健康,也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心理健康。這次疫情會導致疫情後許多人:一是重演事發時的負面感受,如做惡夢等;二是社交障礙,其主要表現是注意力渙散,社會關係淡漠;三是過度敏感,懷疑社會,傷害自己。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全國去湖北援助的醫護人員四萬多人和湖北的所有醫護人員十幾萬人,以及在這次疫情中確診的八萬多人及其家屬,疫情後都需要心理重建和人文關懷。有鑑於此,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決定疫情結束後,及時在成都舉辦「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後心理重建學術大會」。

根據心理問題產生的規律,真正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在疫情後爆發。現在,疫情防控工作已基本結束,人們對新冠病毒不再擔憂,但心理學專家認為,疫情結束後不同人群的心理問題才會逐漸顯現。細觀近期發生的不少新聞事件,從被封鎖多日的武漢小區居民的吶喊,到網課大潮中「無聲」的貧困學生,從因搶救失敗而痛哭的醫生,到痛悼親人的倖存者……我們不難感受到一種真實的痛楚、一種情緒的暗湧。在心理學上,這些就是緊急公共事件後常見的社會心理振蕩。而我們每個人經歷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就是這種振蕩的「個體版」。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儘快採取行動,儘可能減少社會心理損耗,否則,就可能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讓整個社會付出沉重代價。這不是危言聳聽。據有關機構統計,2003年「非典」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中,醫療直接支出只佔整體的一小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經濟損失,都與疫情影響社會心理導致的連鎖反應有關。以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為例,不僅直接受害者產生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很多身處美國的普通人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結束,心理輔導和人文關懷不能放鬆。數據顯示,汶川地震6個月以後青少年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高達9.7%左右,而「非典」兩年後有10%左右的受災人群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如果遭遇親人去世,個體創傷會持續更久。在不同階段,醫護群體及親屬也會遭遇不同的心理問題。應對這種級別的災難,心理專業人員的援助和跟蹤回訪可能長達數年。

從公共應急事件角度來看,我們應高度重視對整個社會心理的幹預,幫助公眾回歸常態。及時的社會心理幹預,可以避免出現兩種極端狀態,即持續性過度焦慮和報復性補償行為。這兩點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苗頭,比如,有網民開玩笑說「等疫情結束了,武漢人要『報復性消費』」。這兩種狀態無助於社會生活恢復,反而可能造成更大損失。企業機關單位同樣要注意跨過「心理關」。員工在習慣性倦怠和渴望回歸正常的心態間「橫跳」,團隊因為長期停擺、警戒心上升而產生衝突等,背後都有心理學的因素。負責人和老闆不用成為心理專家,但不妨在組織層面多注重團隊及員工心理重建,提振士氣,凝聚人心。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10部委出臺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方案。文件提出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疫情創傷心理重建也是重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契機。此次疫情中,社區、企業單位、學校發揮了「最小細胞」的疏導作用,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及農村人口可能因為缺少求助渠道,其心理風險「不能很好地被看見」。這提醒我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要從人員、機制、財政上看得見投入,摸得著成效。

對於公眾來說,疫情不僅是一場生命教育,也是一場心理教育。誠然,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困難,但學會分割情緒、聚焦具體問題是每個人都能嘗試的心理自救。我們應拋棄對心理問題的「病恥感」,如果你的情緒已影響正常生活,尋求專業心理幹預和輔導是「聰明」的做法。我們要始終記住,所有關於疫情的宏大敘事,都是由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和記憶構成的。心理防疫修補的,正是那些黯淡下去的色彩、缺失的黑洞。關注民生,傾聽民聲,離不開築牢心理防疫這一道堤壩。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策部署,支持和幫助湖北省武漢市等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減輕疫情所致的群眾心理傷害和社會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強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工作。2020年1月25日,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向全國人生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發出了倡義,希望大家都能投入到這場戰爭中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會已經建立了20多個微信群,平均每個群上千人,每天安排專家在群裡講課培訓專業人員,同時面向社會開僻了上百條服務熱線,安排專家全天候在線上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諮詢服務。

本次大會主辦單位為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業務主管為國家教育部,登記機關為國家民政部。憑藉大會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可以成倍提高合作單位的美譽度和品牌廣告效應,可以為合作機構挖掘潛在客戶,強化產品形象,開拓潛在消費人群。為充分利用資源,現大會組委會面向社會徵集冠名單位和協辦單位。本次大會還將設心理指導服務、人生指導服務、圓夢指導服務、健康指導服務、國學心理指導服務、易學心理指導服務、幸福家庭指導服務等分會論壇,參會人員可以任意選擇參加。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在京成立
    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有: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會長關山越、副會長兼黨支部書記孫魁、副會長姬恆、副會長兼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會長趙飛、副會長兼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聶延軍、副會長翟玉龍、副秘書長張曉燕。會議首先由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姬恆宣讀了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批准文件和人事任命。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生命科學委員會正式成立
    近日,為促進生命科學研究與發展,傳播科學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生命科學委員會正式在京成立。生命科學委員會由天津和治友德製藥有限公司作為發起單位,韓金明、楊曉童、王東同志等人作為理事長以及秘書處領導開展日常工作。    生命科學作為人生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生的健康、幸福,貫穿人生始終,是關乎民生的大計,也是重大的民心事業。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家源)1月5日,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八屆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名譽會長朱相遠,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及各地教育部門、學校等300餘人出席了活動。會上啟動了未來課堂創意教育公益項目。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在新鄭舉行
    中華融媒河南:7月24日,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暨自然催眠技術與諮詢應用研討會在新鄭舉行,來自教育、心理、文化、企業界的眾多專家和愛好者參與了本次會議。記者獲悉,為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水平,培養心理工作人員職業勝任能力,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教學中心常年為學員和會員開展各種心理專項技能公益講座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
    8月8日下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並舉辦授牌儀式。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陳士國;延安創新股權交易服務中心總裁王志忠;明德用聖賢文化構建企業命運共同體首席導師林風;明德集團董事長汪偉;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未來網產業部主任陳佩忠;明德集團總裁翟寶玉等四百餘位來賓參加了此次活動。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會長關山越致辭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會長 關山越在風吹麥浪,綠樹成蔭的美好時節,我們在這裡歡聚一堂,共同舉行好老師先進事跡報告會暨「六好」展示活動,同時隆重表彰首屆全國「好老師、好校長、好學生我們通過這次活動,就是要讓真正的「好老師」現身說法,使大家學有榜樣,比有方向,趕有目標,這必將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的自信心和行動力,有力推進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對一直關注中國教育事業的各位媒體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德道大學工委會在京成立
    未來網4月22日北京電(記者 陳佩忠)今天上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德道大學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德道萬裡行」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分會成立
    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在開始提速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搶佔這一制高點。勢之所驅,眾志拾材為實現這一目標,黨中央,國務院正式下文:即日起,從小學教育,中學科目,到大學院校,逐步新增人工智慧課程。《規劃》指出,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完善人工智慧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 臺灣9·21地震心理重建總指揮金樹人教授簡介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臺灣「中國輔導學會」會長。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臺灣「中國輔導學會」常務理事。  金樹人教授是臺灣著名的生涯輔導專家和心理治療專家,在生涯發展與諮詢、心理測量與評價、心理諮詢理論尤其是敘事治療等領域學有專精。
  • 倍受青睞,中國人生科學學會「職業校長崗位能力證書」引報考熱潮
    2020年10月10日,是APC第四屆職業校長聯合大會召開的日子,同時也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培訓部和APC職業校長聯合大會主辦方----行知至千教育集團就「職業校長崗位能力證書」培訓體系達成合作計劃,正式啟動的日子。
  • 中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培訓項目
    當我們面對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同行為,作為家長、老師、諮詢師,怎麼看、怎麼辦?我們需要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學習了解並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發展特點、以及應對的方式。兒童階段是人生中心理發展、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均在此階段奠定基礎,所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更可以使其受益終生!因此,中國心理學會培訓組:中育心理,特別為大家設計了:兒童心理成長指導系列課程!本課程在心理學理論基礎上,具體圍繞兒童心理發展的主題,注重實際應用。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孩子,讓更多的孩子快樂成長!
  • iPIN被授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理事單位、全國生涯規劃教育示範基地
    1月21日,全國生涯規劃教育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暨學生發展指導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啟動儀式在深圳舉辦,人工智慧教育公司iPIN被授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理事單位、全國生涯規劃教育示範基地,其創始人楊洋被聘為學生發展指導「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總課題組顧問、核心專家。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標準管理委員會赴四川調研
    近日,應四川省有關單位邀請,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標準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劉浩、特聘專家魏永傑先生趕赴四川進行了實地調研,並與當地企業家們就勞動教育和全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服務團體標準制定等事宜進行了深度溝通、交流,徵求、交換了意見和建議。
  • 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教育新聞網11月2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今天,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19年學術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多元視角下的文化變遷:衝突與融合」,彰顯了中國文化心理學工作者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著力提升文化自信、管理文化衝突、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態度與決心。開幕式上,中國心理學會前任理事長、北京大學周曉林教授首先宣讀了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委會設立函。
  • 持續招生中】中國心理學會第六期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
    當我們面對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同行為,作為家長、老師、諮詢師,怎麼看待、怎麼辦?我們需要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學習了解並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發展特點、以及應對的方式。兒童階段是人生中心理發展、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均在此階段奠定基礎,所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更可以使其受益終生!因此,中國心理學會培訓組特別為大家設計了:兒童心理成長指導系列課程!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學生發展指導專業委員會理事劉崇利一行到訪雲創
    9月1日,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學生發展指導專業委員會理事、「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 高考志願研究中心主任劉崇利一行到訪,雲創大數據總裁劉鵬教授、羅聖美高工、張偉總監、湯鵬總監共同接待了來賓。此次到訪,來賓旨在圍繞雲創大學和雲創青少年人工智慧學院等教育領域相關合作與雲創方面進行溝通交流。
  •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教授當選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會士
    2018年5月24日,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APS)主席Suparna Rajaram教授致信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和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教授,祝賀他當選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會士(Fellow)。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是推動科學心理學發展的主要國際組織,目前擁有超過三萬名會員,分布在八十多個國家。
  • 羅靜博士當選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
    改選大會上作科學早教實踐成果匯報  2013年6月30日,中國心理學會科學普及委員會在四川成都召開了改選大會,積木寶貝國際早教副總裁兼首席教育官羅靜博士當選了科普委委員。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成立於1979年,初衷即廣泛開展心理科學普及工作,促進心理學知識與技術在我國各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科普委現有委員主要由全國各大院校、研究所、醫院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心理學專業人員組成。
  • 祝賀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順利轉正
    2020年8月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許燕教授匯報,經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會投票通過,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完成轉正工作,正式成為中國心理學會的正式分支機構之一。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於2017年10月經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十七次常務理事會批准籌建,並於2018年12月在清華大學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學術年會,逾800人參與。
  • 積極心理健康:幸福快樂的科學
    《積極心理健康:幸福快樂的科學》主要內容《積極心理健康:幸福快樂的科學》是浙江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任俊相較於任俊老師2012年出版,相對用詞嚴肅的《新世紀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文庫之積極心理學》來說,本書用生動的實例、科學的實驗、和對現象縝密的分析,深入淺出地探究幸福快樂生活方式的構成因素和科學體系,幫助人們建立一種積極主動、樂觀堅強的思維方式,提升樂商,進而提升人們的幸福快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