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大爺一直打光棍,好心收留走失的小30歲智障女,因此成家生子。10年過去了,大爺找到妻子的家人,知道她之前是3個孩子的媽媽,還有一對雙胞胎。嶽父母比大爺還要年輕好多歲,仍接受這個女婿。
60歲之前,老慄一直孤身一人,沒有娶妻生子,現在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他遇到了比他小30歲的馬女士,她留在身邊還給他生下了個女兒,現在10歲了。
馬女士雙目無神,連穿鞋都需要老慄幫助。
他們生活在一起有10年了,老慄對馬女士之前的人生一無所知。
當時在包頭打工的老慄,去火車站碼頭遇到神志不清的馬女士。他等了一天,都沒人來接,馬女士沒地方去了。
出於同情,老慄就將她帶回了家。
因為家境貧困,直到60歲老慄都還沒成家,直到遇到馬女士後,他的人生才一開始有了色彩。
而30歲的年齡差距。加上馬女士智力不健全,即使要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她,老慄也樂在其中。
在一起的第2年,兩人生育了一個女兒,年老成家生子,老慄很滿足。他的人生逐漸走向圓滿,替妻子找到家人的心情越來越迫切。他給彼此一個名分,名正言順地領結婚證。
馬女士對之前發生的事情沒太多記憶。相隔幾年也沒有人上門詢問,所以即使有可能要面對嶽父母比自己還年輕的現實,老慄也決定要幫妻子找到家人。
與妻子生活多年,老慄聽妻子說過她自己來自貴州。他就將有限的信息進行登記,發布在網上。
志願者用當地的方言,與馬女士進行溝通,向她提及了當地不同的鄉鎮名稱。
馬女士對秀水鎮還留有印象。貴州威寧隸屬於苗族、彝族、回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通過馬女士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三個民族的不同服飾。他猜測,馬女士很有可能跟回族有關係。
在當地大宅村有人走失過,至今還沒找到下落。馬家母親有兩個女兒,10年前大女兒在當地走失了,她想生活中和戶口本的名字都不一樣。
通過照片,馬家母親確認,馬女士就是自己找了10年的女兒。馬家母親回憶,當時家人都外出做事謀生,只有女兒獨自一人在家,不知何時意外走失。這麼多年,她不知道女兒去哪了,一直被外人誤解。
一張木製床,承載了馬家母親的女兒無盡的思念,她帶著女兒從小睡在這張床上,現在睡覺的方向都沒有換過,只想女兒回來還能找到當年的回憶。
她還收藏著,自己當時親手為女兒做的玫紅色手工布鞋。自從孩子走丟後後,她就抱著鞋子入睡,睡夢中無數次聽到女兒喊媽媽,她醒來時已滿臉淚水。
馬女士走失時已經30歲了,就在當地出嫁了,還生育了三個孩子,其中有一個還是雙胞胎。
10年前,她回娘家後意外走失,兩家之間也斷了聯繫。當時她的丈夫因病過世, 她就被母親帶回了娘家,留下了三個孩子。他們都不足4歲,是婆家人帶大了的。
這些年來,馬女士和家人都從未上門探望。馬女士的丟失,而三個孩子的存在,就像在提醒馬家母親將女兒丟失的事實,她選擇了逃避的方法,直到去年才上門看望三個孩子。
馬家母親買來一條新絲巾,準備給女兒戴上。馬家母親依然記得,女兒最喜歡吃的是洋芋。她從口袋中掏出已經剝好的烤洋芋給女兒,出門在外,她無法想像女兒吃了多少苦。
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口音,馬女士更偏向內蒙的風格,看出來她已經逐漸適應那邊的生活,在她的意識裡,這只是普通的回家過年,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見到姐姐,馬家弟弟分享了一個肉串給大姐,多年的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兩人已經變得完全不同。
老慄為了照顧妻子費盡心思,馬女士的體重從110斤增長到了140斤。他包容她的任性,教予她各種生活和生存的技能。這是離家時,她無法完成的。
老慄主動以女婿的身份介紹了自己,雖然沒正式領結婚證,但他已經把自己當成了馬家女婿,面對這樣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女婿,他們認可老慄。
馬女士終於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老慄回到內蒙古,就領證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