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3月8日電 (嚴麗 王潔)「疫情無情人有情。就在我人生處於最低谷、最絕望的時候,我住進了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重症病房,有幸得到了湘雅醫院救援隊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護士的救治。你們的逆疫而行的無畏精神,為我們在死神面前築起了一道白色長城,謝謝你們!」在馳援武漢「滿月」之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醫療隊收到了這樣一封感謝信。已出院的患者林先生向白衣天使們表達了最真摯的感謝,這也是130名逆行戰士們收到的最好禮物。
奔赴最危險的地方
2月7日,湘雅醫院歷史上外出執行援助任務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支醫療隊出發了。此行的任務是馳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症病房。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療隊出徵武漢。(資料圖) 楊華鋒 攝
30名醫生與100名護士組成的醫療隊中,涵蓋了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科、中西結合科等多個專科,其中醫生高級職稱佔60%,超過70%的隊員為黨員,其中很多人參加過援塞抗疫等大型公共衛生應急救援。
醫療隊2月7日晚上到達,第二天下午完成對接並迅速開放第一個病區,同時分出部分醫務人員與協和團隊一起,在9日下午開放了第二個病區,收治100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身處陌生環境尤其是未知疫情,剛接手病房就是滿負荷運轉,醫療隊的壓力著實不小。為應對「戰時」應急狀態,在領隊錢招昕等專家的指導下,醫療隊按照湘雅傳統成立核心管理團隊,實行層級管理,嚴格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尤其是感染防控制度、交接班制度、三級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與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等,病區診療工作規範,感控管理嚴格,秩序井然。
救治最危重的患者
醫療隊收治的重症患者年齡基本都在60歲以上,將近一半是70歲以上,最大的93歲。這些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合併慢性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老慢支等,還有腎臟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長期透析。
湘雅醫院的護理老師們就地取材,變身「發明家」解決護理需求。湘雅供圖
及早治療、聯合會診、專人負責,作為醫療隊醫療組長兼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湘雅重症病房主任,潘頻華教授將湘雅在湖南總結出的經驗逐步運用到了當前的工作中,並初顯成效。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儘早選擇合適的氧療模式、及時識別潛在危重症患者、開展重症救治技術、成立臨時ICU集中管理、個體化中醫辨證施治、就地取材解決護理需求……醫療隊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一名長期血透患者原本應每周透析3次,因受疫情影響已經停透一周出現嚴重心衰、呼吸困難,需要緊急施以床旁血液透析治療(CRRT)。然而,臨時借調的血透治療機型號湘雅醫療隊和武漢協和西院都從未用過。患者性命攸關,腎內科主管護師黃忠華和主管護師陳磊當即向工程師索要視頻進行自學,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到ICU去尋找缺失的配件。教授肖湘成和副教授彭張哲憑藉多年經驗為病人定處方,兩名護師接到處方反覆查對確認無誤,隨即把機器推到病人床頭實行血透,患者明顯好轉。
由於條件有限,護理老師們就地取材,變身「發明家」解決護理需求。自製便壺,解決患者需去廁所小便帶來的風險;自製體位墊,解決患者俯臥位通氣的體位擺放問題;自製通路標籤,解決危重患者管路繁多帶來的安全隱患。
「臨時家屬」成最暖心的親人
在疫情肆虐特別時期,病房收治新冠患者的親屬均已隔離,無法與親人建立有效溝通。湘雅醫療隊30多名護士主動與患者結對成臨時家屬,為他們提供貼心服務、進行心理疏導,協助患者與親屬之間的溝通,解決缺少生活必需品等具體困難。
每次上班時,結對護士都去看望自己的「家屬」,了解其所想所需。每一名患者有困惑時,都可以向「親人」傾訴。
貼心的醫護人員幫助患者完成愛的告白傳遞。湘雅供圖
病區一位老太太的老伴在2樓協和病區重症監護室收治,老伴的狀況讓她焦慮不已、寢食難安。善解人意的醫護人員設法幫她錄製一段視頻發給領隊,領隊通過幾經「周折」讓問候視頻順利送到老伴病床前。隨後,護士「接龍」錄製了老爺爺看視頻的實況傳回。老太太看到後緊張情緒漸趨平復,開始積極配合治療。
臨時家屬成為醫患之間人性化的紐帶,讓大多數患者心態得以調適,擺脫了剛進院時恐懼無助的心理。不少患者出院時,紛紛給「臨時女兒」、「臨時兒子」寫來感謝信。
「雖然看不到你的容顏和笑容,但你的行動和你的醫德告訴了我,你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心底最善良的白衣天使……你的一句句暖心、貼心、寬心的問候和關愛,這段時間總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要再一次的感謝你,我的臨時女兒,永久的親人!」一位患者感激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