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多名隊員在鄂火線入黨。
重醫附一院援武漢國家醫療隊重症病區主任周發春查房並和隊員討論救治方案。
重慶醫療隊醫護人員在武漢市沌口方艙醫院巡床查看完患者肺片後,得到患者的稱讚與感謝。(本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重慶日報消息,新冠疫情發生後,駐渝的陸軍軍醫大學先後派出3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組),重慶市也先後派出9批醫療隊馳援武漢。聞令即動,醫療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在疫情防控戰場上發起一次次衝鋒,在戰「疫」一線勇當先鋒,為百姓築起守護生命和健康的堡壘。
「軍人,就該在戰『疫』時打衝鋒」
從除夕到4月中旬,陸軍軍醫大學共3批醫療隊(組)、近400名隊員奮戰在武漢。80餘天的時間裡,他們在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進行醫療救治,挽救一個個生命。
除夕夜,陸軍軍醫大學第一批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在這支以感染、呼吸、重症為主的精幹隊伍中,有不少是多次參加過各種疫情防控戰鬥的「老兵」,他們戰勝過「非典」、出徵過汶川、抗擊過伊波拉。
「早一分鐘收治,病人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最初,醫療隊進駐的是金銀潭醫院。醫療隊護理組組長、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宋彩萍帶領幾名一起抗擊過伊波拉的醫護人員,爭分奪秒,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完成將普通病房改造成傳染病用房的重任,為及時收治患者贏得寶貴時間,也為醫務人員的安全保障築牢防線。
在金銀潭醫院,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收兩個病區,5個小時內就收治72名患者,隨之全面展開工作。
2月初,醫療隊轉戰剛修好的火神山醫院。熟悉場地環境、設計工作流程、配備急需的器材、藥品,醫療隊再次火速做好病人收治前的全面準備工作。
在醫療隊專家組的帶領下,醫療隊隊員奮戰在火神山感染一科;2月中旬開始,全軍感染病研究所所長毛青帶領部分隊員奮戰在綜合科。堅決做到應收盡收、建立專家會診機制、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和「話療」、全力做好救治……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發揮專家團隊的核心作用,將「小湯山經驗」「抗埃經驗」結合實際運用到這次的工作中,不少患者被治癒後從這裡走出。
2月13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二批醫療隊到達武漢泰康同濟醫院。同樣,這支隊伍不加休整就投入戰鬥。他們在24小時內接管該院原有的方艙病房,並緊鑼密鼓投入新病區的籌建中。隊員們合力奮戰48小時,順利開展收治工作,單日最高收治量曾達383人。
提早發現並及時幹預患者由普通型轉化為重症型、由重症型轉化為危重型,是提高救治率的關鍵之一。為了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病亡率,隊長吳昊和專家團隊仔細研究了上百個病例,提出「綜合評估,早期預警,體系作戰,精準施治」16字方案,並總結提煉了6個核心指標和10餘個外圍指標,形成疾病轉化早期預警體系,一旦患者病情發生變化,醫療信息系統就會實時報警,醫護人員及時進行幹預,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
此外,醫療隊「幹細胞治療、託珠單抗治療」等5類創新方法,為「一人一案」精準救治提供支撐;由插管分隊、護肝分隊、護心分隊等專業隊伍構成的救援隊,為「身心並護」體系作戰提供了保障。
一次次無畏衝鋒,一天天無悔堅守,醫療隊迎來了武漢的春暖花開。「軍人,就該在戰『疫』時打衝鋒,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們要戰鬥的地方。」火神山醫院副院長、陸軍特色醫學中心主任徐迪雄說。
88人火線入黨
自1月28日起,重慶市先後派遣9批醫療隊、815人馳援武漢,其中醫生198名、護士593名(其餘人員24人),先後在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沌口方艙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10餘家醫院開展醫療救治和心理幹預服務。
「每批醫療隊均在抵達武漢後的第一時間建立醫療隊臨時黨總支或黨支部。」重慶市衛生健康委規劃處處長、重慶市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指揮部指揮長王世純介紹,醫療隊共成立臨時黨總支2個、臨時黨支部10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在醫療隊中,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拔管脫機等危險操作的,往往是黨員帶頭衝鋒。第八批醫療隊在到達武漢的第二天就緊急進艙,首批進入病區收治病人的46名「先鋒隊」中,38人是黨員。通過廣大黨員的示範帶動,醫療隊廣大團員青年和群眾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有402名隊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88名隊員火線入黨。
「病友自治管理,難事黨員先上!」第九批醫療隊在沌口方艙醫院建立病區流動黨支部,實現病區管理「三自主」:病區患者自主完成環境整理、自主排班協助發放飲食、自主組織病友開展活動,在減輕醫護工作強度的同時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病友情誼。
施救重症患者
成立醫療、護理、院感和質控專家組;運用分組、分類、分區治療模式管理患者;建立各類醫療制度,針對重症患者實行醫療組包區、醫生包床、協調補位機制等,重慶市醫療隊在武漢積極開展各類高超的醫療技術,針對重症患者實施醫療救治任務。
2月26日,第八批醫療隊與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實施ECMO(體外膜肺,俗稱「人工肺」)治療患者,這是重慶市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實施的首例體外膜肺治療。
「體外膜肺手術難度高、風險大,操作複雜。」該醫療隊醫療組組長、重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發春告訴記者,團隊與死神賽跑,經過大大小小几十個程序,將已經處於氧耗竭邊緣的71歲患者的氧飽和度提升,為下一步治療爭取了時間。
負責重症病區的醫療隊每日召開專家組例會,實行「三必討論」,即死亡病例、疑難病例、高風險技術必討論;對有高炎症反應的危重症患者積極開展血液淨化治療;爭分奪秒為危重症患者緊急創建臨時ICU病區;對不同情況的患者,實施「一人一策」的精準醫療……各醫療隊總是竭盡全力精準施治,有效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3月26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最後21位病人出(轉)院。其中,年齡最大的出院患者95歲,這名患者是重慶醫療隊在武漢治癒的年齡最大的患者,有七八種基礎疾病。
「醫療隊成立覆蓋呼吸、重症、中醫和護理等專業的醫護團隊,開展中西醫結合抗病毒等治療方式緩解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同時通過調理老人的腸胃、防止其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等綜合治療,最終讓老人轉危為安。」第三批醫療隊副領隊賴曉東介紹。
由15名護士組成的重慶市第二批醫療隊,對口支援金銀潭醫院,難度高、任務重,隊員承受的心理壓力極大。醫療隊積極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做到醫療隊隊員「零感染」。
特色治療受好評
針對不少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重慶第十二、十四批醫療隊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採取五行、五音療法,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針對患者病程、病症,開出不同的藥方;教患者打八段錦、太極拳,晚上還用中藥給病人浴足;為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醫療隊收集了53首養生音樂,甚至還針對病人的情況差異,為他們搭配不同的「音樂套餐」。
「一些病人由於不懂醫學專業知識,會害怕、焦慮或恐慌;身處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也會因疲勞或病人離世,出現情緒低落等狀況。」重慶市第八批醫療隊隊長、重醫附一院副院長肖明朝介紹,此次疫情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因此,由重慶市第八批醫療隊倡議,武漢市第一醫院聯合前來支援的10支醫療隊,共同組建了「圓夢心理睡眠聯合幹預工作組」,成立首家「陽光醫院」。
重慶市第十六批心理援助醫療隊則對口援助武漢市肺科醫院等5家醫院,通過心理救援微信群、推送科普視頻、共建心理諮詢室等多種方式,為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成效顯著。
第四批醫療隊主持編寫了東西湖方艙醫院醫療核心制度,為方艙醫院平穩運行提供了保障,提出的「規範方艙醫院模式下中藥組方問題的解決方案」,為其他方艙醫院提供寶貴借鑑;第九批醫療隊規範管理方艙醫院病區,建立了三級診療制度,實現艙內、艙外三級醫師及時溝通、有效協作,極大減少艙內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也被其他方艙病區積極效仿並快速推行。
數據顯示,在支援武漢期間,重慶市醫療隊累計管理患者3002人,護理患者2220人,出院1397人,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諮詢服務236人次,為患者進行心理幹預101人,累計培訓醫療隊和當地醫護人員5015人次,實現了「病患救治打勝仗、醫療隊員零傷亡」的目標;國家衛生健康委15次刊發重慶醫療隊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收到感謝信167封,感謝簡訊、視頻等492條;2支隊伍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獎;9名隊員獲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各醫療隊被中央、國家級媒體報導20餘次,重慶、湖北等地方媒體報導600餘次,反映了重慶醫療隊同心戰「疫」,不遺「渝」力的動人事跡。
重慶日報記者 李星婷
原標題:生命至上 白衣執甲 我為先鋒——陸軍軍醫大學和重慶市醫療隊支援武漢戰「疫」紀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