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林安泰古厝

2020-12-27 中國臺灣網

 

  坐落於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為中國傳統四合院民宅建築,格局嚴謹,雕刻典雅,為臺灣北部少見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築。當年林家開臺祖先林堯於乾隆19年,由安溪渡海來臺,他的兒子林回在艋舺從事貿易生意,店名為榮泰號,因為經營得法,賺了不少錢,因此乾隆48年在現在的四維路附近興建了一座宅地,命名為「安泰」。林安泰古厝至今已擁有160年以上的歷史,在林回初建時只是五間開的一棟房舍,後來陸續加蓋左右廂房和門廳,成為四合院,清末再加建兩座外廂房與書房,才成為目前兩進四廂房的格局,是臺北市最完整的古厝建築。

  林安泰古厝的美在其精細的雕刻,以門廳門框旁的團龍爐透刻為例,兩條龍在當中盤成香爐的形狀,兩條龍在香爐下搶珠,另兩條在香爐上對望,整個雕刻就是由此六龍的肢體交錯盤結所構成,極具創意。這六條龍代表的就是林回的六個兒子,組成寶瓶狀,和蝙蝠、盤牌都具有吉祥富貴意義,也成為林安泰古厝的重要標誌。而在搬遷及翻修過程中,除了磚瓦因年代久遠以致破損而予以翻新之外,其餘石材、木材等多半來自原建材,故仍深具歷史價值。位於古厝外埕前方的月眉池,具有防禦、養魚、防火、供水、降溫及改善氣候的功能。

相關焦點

  •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朱紅色的院牆方磚,錯落有致的屋簷瓦當,散發著古香古色的閩南文化氣息。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
  • 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古厝位在濱江公園中,是北臺灣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林氏祖先林堯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自安溪渡海抵臺,其子林回於艋舺經商有成,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於現今四維路附近興建一座傳統四合院
  • 臺北林安泰古厝:四合院閩式建築古色古香,參觀拍照別有一番風味
    假日不想跑太遠的話,偶爾來個臺北一日遊也不錯,這次和小豬來到花博新生公園對面的林安泰古厝,這裡最大特色就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閩式建築!!首先! 先帶大家認識一下林安泰古厝的歷史。建立於清乾隆48年,迄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原址坐落於臺北市四維路上,後來於民國67年遷於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離花博公園新生園區只相隔一條街~假日來這邊,可以看到很多外拍麻豆、婚紗外拍的新人,重點是!!這裡免參觀門票,對於愛拍照的人來說可以拍得很盡興唷。照片中是以「映月大池」為園內主景,不管是從哪個角度拍,都充滿古色古香的清幽氛圍。
  • 臺北花博「花茶殿」:200年閩式古厝改建(圖)
    臺北花博新生公園區內的「花茶殿」佔地1.5公頃,由林安泰古厝改建而成。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花卉博覽會新生公園區內的「花茶殿」佔地1.5公頃,由林安泰古厝改建而成,不僅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築,更以花茶美食、茶藝藝術為主題,讓來參觀的民眾都可附庸風雅一番。
  • 臺北中山林安泰古厝 大隱隱於市的靜謐(上)
    這裡是位在濱江街新生北路的林安泰古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厝之一,但它其實原本位於臺北市敦化南路與四維路區域,後因敦化南路道路拓寬面臨拆除命運,在林家後代子孫與專家學者的奔走下才遷至現址重建。林安泰古厝雖然不比霧峰林家花園寬闊奢華,但其建築格局與木石雕飾相當精緻,這些都拜林家祖先林欽明所賜。
  • 臺北百名幼兒聚古厝參加古禮活動萌翻全場
    臺北百名幼兒聚古厝參加古禮活動萌翻全場 2019-03-16 17畢永光 攝  3月16日,臺北市林安泰古厝民俗文化館舉辦新生兒古禮活動,超過百名兩周歲以下兒童參加了「收涎坐桃」「抓周踩龜」等古禮,場面溫馨,滿滿親子氣氛。現場還進行了「十二婆姐」傳統習俗表演,為新生兒送去祝福。分組進行的新生兒爬行、競走比賽氣氛熱烈,現場狀況百出,引發笑聲不斷。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為推廣傳統閩南生命禮俗而舉辦該活動,市民可免費參與。
  • 臺北: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體會傳統文化樂趣(圖)
    5月10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工作人員在演示米苔目器具的使用。    5月10日,位於臺北的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推出以「百年安泰」為主題的典藏文物常設展,展覽通過館藏文物,從安身(起居)、安家(婚嫁)、安業(育子、安居樂業)的三大策展視角出發,以閩南傳統婚儀與生命延續為主題,向社會大眾宣傳普及閩南傳統文化。距今約200多年歷史的林安泰古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築之一。
  • 臺灣寫真: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中新社臺北5月10日電 題: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邢利宇  在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有一處具200餘年歷史的建築——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這是臺北市轄內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建築館舍,如今是當地傳承閩南文化的據點。
  • 臺灣寫真: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在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有一處具200餘年歷史的建築——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這是臺北市轄內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建築館舍,如今是當地傳承閩南文化的據點。
  • 臺北中山林安泰古厝 大隱隱於市的靜謐(下)
    而古厝的外埕則鋪設了所謂的紅普石,是當時渡海來臺的大陸商船置於船底的壓艙石,優點是不長青苔以及防滑。林安泰古厝的外埕其實不算寬闊,而當年也只將古厝主體、內護龍、外護龍以及書房遷移重建,因此難以窺見當年的原貌。
  • 臺北首祭中華祖先:時刻不忘是中華民族子孫
    臺北首祭中華祖先:時刻不忘是中華民族子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5日 10:10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臺北六月二十四日電(鄒輝 陳立宇報導) 臺北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今天古音繚繞,鐘鼓齊鳴。
  • 林安泰:葫蘆壩村的「定心丸」
    基礎設施建設高效有序,道路、房屋、廣場等建設全面鋪開;核桃、三七等產業齊頭並進……這是林安泰任職黃金洞鄉葫蘆壩村第一書記不到半年交出的靚麗答卷。林安泰深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理。進村的第一天他就在村委會辦公室的二樓住下。幾張沙發拼一拼就成了他的床,自備鍋碗瓢盆解決一日三餐,從不「騷擾」群眾。「第一書記,就要以第一的作風來要求自己。」林安泰說。
  • 臺北首座綠色納骨塔啟用 推環保理念打造殯葬業
    中新網1月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北市新建首座綠色建築公立納骨塔、陽明山「臻愛樓」8日正式揭牌啟用;臺北市長郝龍斌表示,臺北市府將持續以更人性化、併兼顧環保理念打造未來殯葬事務。郝龍斌今天與設計「臻愛樓」的建築師李重耀、陽明山附近的裡長等人共同參與「臻愛樓」揭牌啟用典禮,並依循古禮進行灑淨儀式,祈求神明保佑平安順利。
  • 駐村書記|林安泰:葫蘆壩村的「定心丸」
    林安泰一邊維繫著自己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的唇齒關係,一邊著手通過各種手段宣傳政策,推廣技術,發展產業。利用不同形式多次召開黨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骨幹會、小組群眾會、院落座談會、技術培訓會等。林安泰尤其重視技術培訓會,因為這是提升村民素質和增產增收的有效手段。
  • 林安泰:帶領村民脫貧增收的紀檢老兵
    2017年5月,53歲的鹹豐縣紀委幹部林安泰受命擔任葫蘆壩村第一書記,次年9月被縣委組織部選派任命為葫蘆壩村黨支部書記。葫蘆壩村平均海拔1200米,自然條件差、產業資源單一、土地荒蕪嚴重,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葫蘆壩地多、路少,要是能打通村裡的循環路,荒蕪的土地便可以變成錢!」
  • 蘭琴古厝,廈門中山路鬧市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典型閩南紅磚古厝
    廈門蘭琴古厝位於廈門市中山路定安路大字酒巷25號,據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來真正的主人已無資料可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如今廈門地區保留完好的極少數古厝之一。廈門蘭琴古厝百年古厝的命運廈門蘭琴古厝系國民黨高幹翁俊明的故居:翁俊明(1891-1943.11.18)字寅清,祖籍廣東澄海,出生於臺灣臺南,早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臺北醫學校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