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張長青教授勞模名醫工作室
在晉江市醫院正式揭牌,
這標誌著福建、泉州、晉江市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合作共建國家創傷骨科區域醫療中心
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晉江市領導劉文儒、張文賢、黃少偉參加揭牌活動。
去年以來,晉江市主動融入「健康中國」戰略,與上海六院攜手共建國家創傷骨科區域醫療中心。接下來,上海六院團隊將每周安排專家來晉開展骨科診療工作,包括門診、會診、手術、查房、講課等,晉江市醫院將提前向廣大市民朋友發布相關診療信息。
除了在晉江市醫院掛牌成立「晉江市醫院張長青教授勞模名醫工作室」外,上海六院還將為晉江市醫院骨科的學科發展思路和近中遠規劃提供諮詢和指導;引進上海六院骨科團隊的新技術新項目,在合作開展部分科研項目;依託技術優勢,將晉江市醫院骨科的醫生培養成臨床、科研、教學全面發展的人才,建設一支福建領先水平的團隊;圍繞晉江市醫院骨科急需解決的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扶持,快速提升晉江市醫院骨科、尤其創傷骨科學科水平。
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表示
張長青教授勞模名醫工作室的成立,讓晉江、泉州、全省的人民乃至海內外僑親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相信有了張長青教授的先行引路,今後院地雙方的合作將往更高水平邁進,成為國家創傷骨科區域醫療中心創建的典範。由衷希望上海六院和張長青副院長能夠繼續加大對福建、泉州、晉江的支持力度,幫助福建、泉州、晉江培育優秀的醫療團隊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為辦好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等一系列國際重大賽事提供優質醫療保障,為傳承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提供更強勁的助力。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張長青表示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將進一步把北上廣等地方的醫療優勢向更多區域輻射,讓當地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張長青教授勞模名醫工作室的成立,旨在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提供思維模式、運作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先行探索和參考。下一步,將積極發揮學科帶頭作用,來晉開展門診、教學等工作,為晉江骨科方面的疑難疾病、醫療技術、人才培養、服務水平等提供支持,服務福建、泉州、晉江乃至海內外更多有需求的群眾百姓。
相關連結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是中國「斷肢再植」的搖籃,擁有頂尖的管理、診療、科研和教學團隊,連續多年在國內醫院(骨外科)科技量值排名第一。
醫院始建於1904年,2002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現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個,分別為骨科、內分泌代謝科、耳鼻咽喉科、醫學影像科、運動醫學科、急診醫學科。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中,醫院綜合排名第33名,內分泌第5名,耳鼻咽喉科第8名。
名醫工作室
專家團隊簡介
張長青
■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1986年本科畢業於蘭州醫學院,1996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1998年第二軍醫大學博士後出站。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所長。世界重建顯微聯盟常委,亞太重建顯微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前任會長;擔任《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副主委、《國際骨科學雜誌》主編、《上海醫學》副主編、BMJ審稿專家、JBJS(Br)特邀審稿專家等多個雜誌編委。擔任首席科學家承擔並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二十餘項,發表SCI論文280餘篇,獲得專利27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主編專著13部、主譯專著5部,其中《Wiesel骨科手術學》獲得2014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主要致力於骨科疑難疾病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吻合血管游離腓骨移植的臨床工作,目前已完成超4000例病例,成功率達80%以上,名列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手術已在國內推廣,解決了大批股骨頭壞死病人的疾苦。全年手術量已超過美國Duke大學,處於國際第一的位置。在國內首先引入PRP技術,經十年努力,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進入市場,並實現產業化,解決大量疑難病的治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轉化醫學成功項目。
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等獎項。2006年以來先後入選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白求恩式好醫生」、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衛生部中青年優秀專家、上海市「十佳」醫生等殊榮。
盛加根
■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修復重建二科執行副主任,主任醫師
亞太重建顯微外科聯盟中國部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委員顯微外科術後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骨科醫師分會顯微修復工作委員會委員、骨科醫師分會保髖工作組副組長,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保髖學組委員、小關節外科專業學組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委員,華東顯微外科聯盟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學會顯微外科專科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專業委員會骨折重建與康復學組副組長。《中華顯微外科雜誌》通訊編委,《中華解剖與臨床雜誌》特邀編委,《中華臨床醫師雜誌》審稿專家。
主持及參與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衛計委、科委、國家衛計委課題及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十餘項。以主要完成人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近50篇,SCI論文12篇,參編專著8部,申請國家專利6項。
主要從事四肢創傷修復與功能重建工作。擅長:股骨頭壞死、骨不連、骨缺損、骨折畸形癒合、骨髓炎及手部傷患的診治。
金東旭
■ 碩士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從醫26年,有豐富的骨科創傷及修復的臨床經驗。
擅長:髖關節周圍損傷的修復及功能重建,尤其是股骨頭壞死及髖臼發育不良的手術治療。包括帶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術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複雜性股骨頸骨折的復位內固定、股骨頸骨折後骨不連的修復及髖關節功能重建、以及肢體大段骨質缺損的移植或重建技術。
主要授權專利
1.朱振中,張長青,金東旭。無線傳輸測力型助行裝置,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時間:2015.12.03,中國。
2.朱振中,張長青,金東旭,楊帆,汪泱。一種可調性不規則骨組織切割保護夾具,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時間:2014.05.28
黃軼剛
■ 骨科博士後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臨床專長:股骨頭壞死的保髖治療;各種疑難髖部、臀部疼痛的病因診斷及微創手術治療,如髖關節撞擊症、彈響髖、梨狀肌症候群、肌腱炎等;髖部外傷後慢性疼痛的髖關節鏡手術治療;四肢骨折後遺症的治療。
科研成果: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編專著一部,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項課題,轉化專利一項。
朱振中
■ 博士後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主要研究方向:股骨頭壞死保髖基礎研究,髖關節手術機器人與康復臨床研究
2008年10月-2010-10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國家教育部「建設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資助,公派至美國Rutgers大學Keck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 Center,師從國際著名學者Wise Young教授,研究脊柱脊髓損傷發病機理及臨床治療策略。2011年-2014年博後在站期間師從國內著名學者張長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制,富血小板血漿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實驗研究。臨床致力於股骨頭壞死保髖臨床治療臨床研究,如游離腓骨移植及旋轉截骨治療股骨頭壞死,熟練掌握骨科常見病,股骨頭壞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外周神經損傷的診療及康復。
研究工作經歷:
2006.08~2008.08 西安交通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神經生物學研究所 從事脊髓損傷反應性星形膠質性質及功能學探究。
2006.9~2009.6 美國Rutgers大學Keck神經科學研究中心,進行脊髓損傷實驗研究及神經幹細胞分化網絡調控機制研究。
2011.11~2014.11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博士後在站。從事激素型股骨頭壞死臨床及基礎研究。
2014.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工作,主要從事骨科臨床疾病與創傷診療,激素型股骨頭壞死保髖基礎研究,髖關節手術機器人與康復臨床研究。
姜晨軼
■ 臨床醫學博士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博士畢業。中國骨科醫師協會講師團講師,上海關節外科青年委員會委員;從事髖、膝人工關節置換;髖、膝關節保護;骨科手術快速康復、圍手術期優化管理及相關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側重於計算機輔助、精準化骨科手術治療,包括導航輔助人工關節置換、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等。曾赴瑞士、臺灣等地交流學習。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論文10餘篇,參譯專著3部。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上海市衛計委醫學引導項目1項。
擅長:微創人工關節置換、保髖、保膝治療、運動損傷、關節慢性損傷手術及康復治療、骨折創傷微創治療。從事臨床工作近10年,在四肢骨科疾病診治方面,尤其是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翻修手術和人工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快速康復管理方面具有獨到見解以及豐富臨床經驗。
本報記者:蔡斯洵、齊玉波、陳巧玲 文圖
本期編輯:顏雅、郭秋瑩
本期審核:李劍鋒 劉瑩瑩
快訊!李登輝死了!
500強!恭喜這4家晉江企業上榜!